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掘足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掘足纲

来自 化石网 的图片

中文名:掘足纲

外文名:Scaphopoda

分 类:角贝科光角贝科

形 状:象牙状

生活习性:水里

门:软体动物门

掘足纲:掘足类为两侧对称的动物,具一个两端开口的长圆锥形管状贝壳,稍弯曲,似象牙。贝壳由前到后逐渐变细,前端的开口为前壳口,又称头足孔,足可自此伸出;后端的开口为后壳口,为海水进出外套腔的开口。贝壳略拱,凹的一面为背方,凸的一面为腹方。外套膜管状,衬于贝壳内表面,末端背方伸出贝壳之外,为重要的感觉器官。头部不明显,前端有一个能伸缩的吻,吻前端中央为口,在吻的基部两侧生有许多细长、末端膨大的头丝(captacula)。头丝的伸缩性很强,可由前壳口伸出壳外,是捕食和触觉的重要器官。足在吻的腹部,钝圆锥状,近端部两侧有一对脊状突起。足的伸缩性强,善挖掘泥沙。运动时,先将足插入沙中,然后通过肌肉的牵引,使两侧的脊状突起竖起,足犹如锚一样插在沙中,然后通过缩足肌牵拉贝壳,使动物潜入沙中,仅留后端于海水中。 [1]

掘足纲总体介绍

粗的一端为前端,开口大。称为头足孔;细的一端为后端,开口小,称为肛门孔。壳凹的一面为背侧,凸的一面为腹侧。外套膜呈管状,前后端有开口。头部不明显,前端具有 掘足纲(19张) 不能伸缩的吻,吻基部两侧生有许多头丝(captacula),能伸缩,末端膨大。头丝可伸出壳外,有触觉功能,也可摄食。掘足类为肉食性,吻内为口球,具颚片和齿舌。足在吻的基部之后,柱状,末端三叶状或盘状。足可伸得很长,能挖掘泥沙。肛门开口于足的基部腹侧。无鳃,以外套膜进行气体交换。循环器官心脏一室无心耳,未分化出血管,仅有血窦。肾一对,囊状,位胃侧面。雌雄异体,生殖腺一个;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掘足类全部为海产,自潮间带至4000m深海都有分布,约300种仅2科。营埋栖生活,用圆筒形的足掘泥斜埋于底质中,顶端露在底质之上。贝壳呈象牙状,足圆锥形,末端有二冀状侧叶。本纲动物在我国分布广,种类多。常见的代表为角贝(Dentalium),生存时代为奥陶纪至今。

本纲仅包括 2目:①角贝目,贝壳角状,足的先端尖,有2个翼状褶,口的周围有8个叶状唇瓣。其中,大角贝个体大,壳长可达 100毫米,中国东南沿海均有发现。胶州湾角贝个体小,中国沿海均有分布。②管角贝目,贝壳中部粗,两端略细,足的末端呈盘状,口的周围无唇瓣。如棱角贝,在中国南海有发现。

全部是海产泥沙中穴居的一类小型软体动物。贝壳呈长圆锥形、稍弯曲的管状,两端开口,故又名管壳类(Siphonoconchae)。壳的直径由后向前逐渐加大,并向腹面弯曲,因此成象牙形或喇叭形,壳长4mm~15cm,多数在3~6cm之间。例如角贝(Dentalium),它的壳呈黄白色,个别种呈明亮的绿色。壳面光滑或具刻纹。前端壳口较大,头与足由此孔伸出壳外,并倾斜埋于泥沙中。后端的壳口较小,一般露出沙面之外,是其出、入水流的通道。身体的形状与壳一致,借背面(凸面)的一柱形肌肉附着在壳上,外套腔位于腹面全长,外套膜在原始的种类仍为两叶状,但多数种类已愈合成一管状,两端开口,靠外套膜表面的纤毛作用以及体内肌肉的收缩以造成水由前端壳口流入,由后端壳口流出。身体前端具圆锥形头,头的周围有一圈细长的触手,或称头丝(captacula),其末端具粘着盘,头的顶端为口。足为圆柱形,适合于在泥沙中钻穴活动。

足的上端有一圈叶褶,以增加附着,运动时靠足的收缩与附着,以拖引身体向下潜入泥沙。有的种类足末端延伸形成盘状,起锚的作用,使动物附着。掘足类动物取食微小的浮游生物,取食时,用头丝粘着食物,再借纤毛作用将食物送入口中,或头丝中肌肉的收缩,将食物直接送入口中。口腔内有一颚及一个发达的齿舌。胃及消化腺位于身体的中部。肠呈“∨”形,末端以肛门开口在身体中部的外套腔中。行细胞外消化。掘足类没有鳃,由外套膜进行气体交换。循环系统有血管及血窦而没有心脏,是靠足有节奏的伸出与缩回以推动血液的流动。具一对后肾,外肾孔开口在肛门两侧。神经系统包括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头丝也作为感官,足中也有平衡囊。

雌雄异体,生殖腺一个,位于身体后端,生殖细胞经过肾脏排到外套腔中,再由出水孔单个的排到体外。卵在海水中受精,其发育相似于海产的双壳类动物,具担轮幼虫与面盘幼虫。其面盘幼虫的壳及外套是双叶的。生长过程中随着外套叶的延伸及腹缘愈合,结果形成两端开口的管状外套膜及壳。经变态后形成成体。掘足纲动物的头不发达,穴居,以及胚胎发育中早期具双叶状的外套膜及壳,说明它们与双壳纲的原鳃亚纲可能是同源的。已知2科300多种,分为2科,我国已发现20余种。

掘足纲分类介绍

贝壳呈管状,壳近直或弓曲,形似牛角或象牙,故有“象牙贝”之称。贝壳通常前端较粗,向后逐渐变细,头和足部可从前端伸出,后端(顶端)的开口为肛门孔。壳**细的纵肋或棱角,壳顶部具裂缝或缺刻;壳口不收缩。分布广泛,栖息于潮下带至深海上千米水深的沙或泥沙质海底。为肉食性动物。我国发现20余种,主要见于东海和南海,黄、渤海种类较少。本科在台湾称为象牙贝科。

贝壳小到中等大,管状;壳质较薄,稍弯曲。贝壳平滑,有光泽,无纵肋。壳面白色或黄白色,常有环纹。壳口圆形或椭圆形。壳顶尖细,具缺刻或简单,有的从壳顶中央生出一个小管。从浅海至上千米水深的海底均有栖息。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本科在台湾称为光滑象牙贝科。

参考来源

  1. 掘足纲,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