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戴均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戴均衡

本 名: 戴均衡

字: 存庄

号: 蓉洲

出生日期: 1814年

逝世日期: 1855年

戴均衡(1814一1855) ,字存庄,号蓉洲,桐城市孔城人。生于嘉庆九年。先生才华早具。年二十许刻《蓉洲初稿》,恃才自矜。后读方东树《昭昧詹言》,遂自愧。收其前刻,归依方氏门墙,刻苦砒砺。不数载,学识大进,文笔精纯。

人物经历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先生年只十六,举于江南乡试。以诗文游于显宦大吏,侍郎曾国藩、给事中吕贤基、户部罗淳衍、御史陈庆镛等皆愿与之交。尤被曾国藩赏识。

戴均衡矢志通经致用。研读《尚书、盘浩》诸篇,深感前人故训,颇多违失。于是广征众说,撰《书传补商》十七卷。曾国藩读后,倍加称誉。

咸丰继位,均衡寓京,奏闻当世利病,未获议行。未几,太平军起,由桂人湘,顺江东匕下,破桐城,均衡妻小死于兵乱。 戴闻讯后悲痛不已,呕血而卒。

戴均衡为学,秉承桐城义法,致力于乡邦文献。与邑人苏J 厚元重汀《望溪文集》,又与乡贤方存之编选《桐城文录》。且冒清廷之大忌,搜集其族先祖戴名世遗篇,汇为《戴南山先生全集》。于所撰《南山集目录序》 中推崇名世云:“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谓其可直追庄周、李自、司马子长;又谓“足与望溪齐名”。[1]

主要影响

道光二十年(1840) ,均衡与同里文聚奎、程恩缓筹建桐乡书院,夙兴夜寐,幼劳经营,未及二载,已成黉宇。均衡亲主书院教政,严肃教风,成绩斐然。尚书罗淳衍为撰《桐乡书院记》,深予赞许。其所建朝阳楼,至今犹存。

戴均衡自著有《味经山馆诗文钞》、《公车日记》、《杂记》等,刊行于世。戴均衡卒于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六日,享年四十岁。[2]

后世影响

一是为保存和出版桐城派大家戴名世和方苞的作品,敢冒天下之不韪。搜罗戴名世的散佚作品,为同族名贤戴名世增辑《南山集》,汇编成《潜虚先生文集》,为后人研究戴名世提供了珍贵的传世资料。还与同邑苏惇元重订了方苞的《望溪文集》,增加了〈年谱〉。要知道在当时,大兴文字狱的清廷时代,这是冒着有可能被杀头的风险才敢为的事呢!

二是他与同里文聚奎、程恩缓筹建了桐乡书院。桐乡书院遗址,位于孔城老街三甲8号院,坐西朝东。

道光二十年(1840年),里人戴均衡、文聚奎、程恩绶为教化桑梓,募捐大钱9000串修建了桐乡书院。 不得不佩服戴钧衡当年的远见卓识,三人创办桐乡书院,填补了当时桐城的北乡孔城没有书院的历史空白!桐乡书院的创立,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1841年开课,戴均衡亲自主持教政,群贤聚首,学子云集,为振兴桐城文风作出了重大贡献。扬隆寿、朱光潜,尹宽、慈云桂等名人都在此接受过启蒙教育。桐乡书院历经近二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战火洗礼,现仅存朝阳楼和清翰林罗惇衍撰写的《桐乡书院记》碑。现是桐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为惊叹的是,由于桐乡书院的教学效果好,当年戴钧衡为桐城书院所写的《桐乡书院四议》还载入了《皇朝正典类纂》。由此可见,戴均衡的办学理念在当时是多么新潮与全面,即使在现今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桐乡书院随着历史的发展,年代的更迭,后来相继改名为:桐乡学堂、桐城县第三高等小学、孔城小学(1999年迁出)。[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