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恆春張家北門祖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恆春張家北門祖厝」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恆春張家北門祖厝位於台灣屏東縣恆春鎮。這座建於清朝光緒初年,和恆春古城同壽的一條龍古厝,是頂五房第六代孫張文珍,為了耕作和管理北門外的八十幾甲田地,才決定在北門的東門溪畔蓋了這間家屋。張洧齊在〈恆春北門外的一抹紅唇——恆春張家百年祖厝介紹之一〉說:「張文珍委託澎湖石匠,就地取材滿州欖仁溪楓港石,混以石灰紅土砌造閩南一條龍五間式建築。恆春張家北門祖厝見證墾丁、恆春、車城一帶開拓史,具恆春地區開發史意涵,具歷史文化價值。且該建物符合恆春氣侯特色的傳統建築,配合地域環境,有其構造特色,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1]
     


建物特色

恆春張家北門祖厝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恆春張家北門祖厝是所謂的「恆春厝」。是一種具防禦性、防風性、防高熱,兼具風土地方性的特色建築,或許台灣尚有許多合院建築,但是「恆春厝」只有恆春有,因為恆春夏日高溫炎熱,長年有落山風、焚風、颱風,史書記載此處「春冬頻旱」、「朔風凜冽,無日不風」。若聚落沒有特殊的防風、減少蒸發、防熱設施,則難以安居。北門張家「恆春厝」是少數尚存利用竹塹的防禦性建築,具罕見性,早期高屏一帶的馬卡道人(Makatto)就擅長利用竹圍,漢人接觸馬卡道人,對部落中的竹圍印象深刻,認為不比城牆遜色,尤其是小型村落的防禦,因此台灣的竹塹、竹圍非常有可能是來自原住民及中國原鄉的鄉野經驗,張家祖先是客家人,曾經與馬卡道族原住民通婚,說明了這些可能性。「恆春厝」外觀與台灣其他地區傳統建築略有不同,本體古厝短出簷、有防風及隔熱的「巷路」建築設計,採用恆春的楓港石和石灰紅土,建築上的「兔耳」構建,也是為了懸掛木板,防風防雨,提供門窗又一層的保護。但是這樣仍不足,因為早期台灣盜匪橫行,必須運用竹塹防禦,至今恆春仍保留有「竹城仔」地名可以佐證,屏東出身的抗日猛士林少貓更是擅長挖高塹深壕,環置刺竹自保守護。另一方面「恆春厝」本體建築需要竹塹保護,才不至於毀於風災,而竹圍更是古人的科學知識,用來控制微氣候,是活生生的綠建築案例。[2]

納入歷史建築之一

文資委員至張家古厝會勘 [1]

人面浮雕祭屋所在場域則是望嘉部落的神聖空間,見證望嘉部落祭儀與傳統,也是研究「箕模人」發源遷徙的重要依據。[3]「恆春張家北門祖厝」約在1875年興建,與恆春古城建城沿革相依存,對於研究客家家族移墾恆春半島歷史占有重要地位,而內走廊的建築空間以及建築材料、構造方式富有半島氣候特色與地域風貌,文資審議會議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範圍為僑勇段123地號(正尾身五間之建築本體)。2016年屏東縣政府昨天宣布通過9項文化資產,包括先前被批評遭到破壞的潮州舊鐵橋、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頭骨架、頭骨塚等都列入縣定古蹟,另外,海豐三山國王廟的巡男丁,也列入縣定民俗。通過的9項文化資產分別是3處縣定古蹟:「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頭骨架、頭骨塚紀念碑」、「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面浮雕祭屋」、「潮州舊鐵橋」;2處歷史建築:「恆春張家北門祖厝」、「新埤玉環善牧天主堂」。縣定民俗及有關文物4項:來義白鷺maljeveq(祖靈祭)、來義高見maljeveq(祖靈祭)、來義望嘉pusau(送祖靈)、海豐巡男丁(燈)。縣府昨天通過的9項文化資產,最有看頭的要算是望嘉舊社人頭骨架與人面浮雕祭屋。文化處表示,推測在400年前荷治時期就已存在,人頭骨架是排灣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人頭骨架,見證望嘉部落發展歷史與原住民族的戰鬥文化。[4]


視頻

【恆春張家子孫-張家北門祖厝(恆春人的家)】

【《村民大會》EP550:留住恆春客 (屏東恆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