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德壽寺
圖片來自kuaibao

德壽寺北京市大興區舊宮地區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原屬南苑

目錄

歷史

德壽寺建於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順治四年(1647年),達賴、班禪分別派使節到北京「獻金佛、念珠,表頌功德。」順治五年(1648年),清廷致書問候五世達賴四世班禪,並「敦請」達賴入京。五世達賴覆書答稱「許於辰年朝覲。」辰年,即順治九年(1652年)。[1]

順治九年三月初七(1652年),五世達賴西藏啟程到北京朝覲,滿族官員建議順治帝出京迎接,漢族官員則主張順治帝在宮中接見。順治帝最終採取了折中方案,於順治九年冬天以「畋獵」的名義,在南苑和達賴路遇,順便向其表示歡迎。順治十五年(1658年),順治帝將南苑的明朝舊衙門提督官署改建為行宮,並在當年他和五世達賴會面之地興建了德壽寺,以作紀念。[2]

乾隆二十年(1755年),德壽寺發生火災而燒毀。隨後,德壽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為避免火災,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德壽寺重修後,寺內就未居住過喇嘛。[3]

光緒《順天府志·京師志》載:「德壽寺,在永慕寺之東,順治十五年建,後毀於火,乾隆二十年重修。山門三間,東西二坊,大殿五間,奉釋迦佛及阿蘭迦舍佛。院內穹碑二,一勒重修碑記,一勒《寶鼎歌》,皆高宗御製也。鼎在殿前。其東西配殿各三間,殿後隨牆門內為御書房三楹,乾隆四十五年建。」[4]

乾隆帝每次游幸南海子,都會赴德壽寺瞻禮。尤喜在德壽寺禪房休憩,「偶來蘭若幽、頗愛禪房美。」「素愛禪房靜,頻來有句酬。」乾隆帝共寫了20多首關於德壽寺的詩文,其中僅寫「德壽寺禪房」的詩文便有7首。德壽寺「而營建特為宏敞,金碧丹堊,蔚然傑構。」寺內「松竹韻虛籟,花葯綻春蕊」,乾隆帝稱之為「花宮」。\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三日(1780年),逢乾隆帝七旬壽辰。乾隆帝以「夫朕七旬不欲為慶賀繁文,已預頒御旨」,下詔免慶賀致禮。六世班禪得知後,通過章嘉國師主動要求入覲朝賀,獲乾隆帝允請。隨後,為迎接六世班禪朝賀,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為六世班禪興建了須彌福壽之廟,在北京香山靜宜園仿西藏寺廟風格興建了宗鏡大昭之廟。「既建須彌福壽之廟於熱河,復建昭廟於香山之靜宜園,以班禪遠來祝釐之誠可嘉,且以示我中華之興黃教也。

」同時,乾隆帝還在德壽寺內改建了「御座房三楹」,以接待六世班禪。此外,乾隆帝還開始學習唐古忒語(即藏語)。「昨四十五年,因班禪來謁,兼習唐古忒語。今蒙古及回語已精通,其番語、唐古忒語亦能解名物器數,而尚弗純熟,未能言達事之始末。」經過近兩年,乾隆帝已能基本讀懂藏文文件並使用藏語會話。六世班禪進京朝覲,和乾隆帝十分投合,「相看如舊識,會意亦通辭。」乾隆帝乃允六世班禪在德壽寺駐錫講經。

德壽寺的建築毀於中華民國初期,主要是遭奉軍拆毀,僅存兩座穹碑,均為漢白玉質地,螭首龜趺,形制相同,為重修德壽寺時敕建。通高7.50米,龜趺長3.30米、高2.05米,碑身寬1.80米、厚0.93米。碑首有四龍盤頂,碑身的四邊有龍雲寶珠浮雕。東碑刻滿文,西碑刻漢文。西碑的碑陽刻有乾隆帝所撰《重修德壽寺碑記》和《寶鼎歌》;碑陰刻有乾隆帝御製詩;東側刻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季春再疊庚子詩韻》;西側刻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仲春月題德壽寺》詩及其詩注;碑中的詩文記述了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在德壽寺接見六世班禪的史實。兩碑是大興區文物保護單位。

為保護這兩座碑,2000年代,文物保護部門建造了碑亭(歷史上兩碑並無碑亭),並設置了圍護的欄杆。2012年前後,文物保護部門開始對德壽寺進行整體修繕,2012年初期清理工作完成之後,準備根據實際情況展開後續工程。[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