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彼岸寺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彼岸寺碑,亦称彼岸寺经幢,位于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实验中学校园内,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郾城人称之为“龙塔古篆”。

该寺碑原建造于原彼岸寺内,为四方抹棱体,记载该寺的发展及一些佛经,为北宋时所建。其建筑自上而下分别为碑顶、造像碑、篆文碑、基座和底盘,建筑主体下部有八根透雕蟠龙石柱支撑,类似古塔。其雕像奇异,为现存罕见的宋朝前期的佛教石雕作品。

景点历史

彼岸寺系唐朝以来的海内名刹,建筑年代无考,彼岸寺位于漯河市郾城县西关(现郾城二中校内)。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东京尉氏县契宗大师游郾城,见彼岸寺寺院破败不堪募金重修;至清乾隆年间,尚占地200余亩,有房近千间。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游寺曾赋诗极赞其大其古:“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此树便当称子行,它山只可作孙枝。”唐朝开元五年,也就是公元717年,大诗人杜甫曾在彼岸寺观看全国知名的舞蹈艺人公孙大娘跳舞。后来他写了一首诗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其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杜甫这首诗歌被后人收在《唐诗三百首》中,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唐朝元和二年,也就是公元807年,大文学家韩愈来到彼岸寺,与朋友李正封夜会联句,得诗一千多言,并刻与彼岸寺西壁。他们的诗句记载在1934年出版的《郾城县志》中。到了宋代,大文人苏子由到此,有感于寺内古柏苍翠,曾题诗二首。到清代,其规模和建筑,已相当完备了。步入近代,中原大地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郾城彼岸寺也随着国势衰微,日渐衰败下来,后被辟为学校。旧有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天灾人祸,目前仅遗存一处北宋时期石刻经幢,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经幢

现位于河南郾城县实验中学内,这里曾经是古刹郾城彼岸寺的所在地。因其其形似古塔, 下雕刻蟠龙立柱,撰文碑上刻有古朴工整小篆铭文,故又被当地人俗称“龙塔古篆”。经幢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用以记载当时重修彼岸寺佛堂的经过。又因石幢底盘为香水池故又名香水海石幢。石幢通高14.1米,由底盘、腰台基座、篆文碑、造像碑、塔幢顶部5部分构成。底盘雕刻以佛家故事为主,基座有须弥山之意,上雕四大天王天龙八部;篆文碑为一整体秣陵矩形塔石上镌“重修许州郾城县彼岸寺铭”此书此文亦称绝品,碑文篆刻,书者已无可考,书势锋锐,苍劲挺拔,记载了彼岸寺兴衰始末和创建经幢的情况。造像碑为八棱体,上雕刻佛像及佛教故事等[2]

景点布局

彼岸寺,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三十五公里高寺村西,创建於元。后因屡遭自然和人为破坏,寺内建筑不少被毁,现中轴线上仅存天王殿和中佛殿。天王殿面阔三间,为悬山式灰瓦顶。 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灰瓦顶,建在高台上。该殿斗拱疏朗,且有真昂,袱上施驼峰,八角蜀柱及搏搭牵间多施攀间铺作,柱有明显的生起和侧脚,拱为足材,有隐刻拱眼,梁架用草袱和自然弯材,并用减柱法,是一座较典型的元代建筑。 大殿前墙东侧嵌砌石铭记一块,铭曰∶「敕建,至正二年岁次己巳十月十五日,施主李交,韩礼谨志。彼岸寺住持僧广喜、重进、重暹建立。」这是研究彼岸寺的重要资料。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公布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彼岸寺碑 相关视频

彼岸寺经幢:守望彼岸寺(上)
彼岸寺经幢:何处是彼岸(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