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松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松茂

来自 知乎 的图片

张松茂(1934-),男,江西鄱阳人。擅长陶瓷粉彩人物、山水、鸟画、雪景。他的作品"紫归牡怀图"粉彩瓷板书被当做江西政府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其传略被记入《中国当代要艺家传》。其于1954年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研究设计,1959年荣获"陶瓷美术家"称号,1986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4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张松茂之家被评为"陶瓷世家"[1]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出生日期----1934年1月

出生地点----江西景德镇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艺术 陶瓷美术家

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花木兰从军》、《三顾茅庐》

人物履历

张松茂 ,男,艺名"芝山松茂"。号"芝山松茂",室名"雅月斋"。江西鄱阳人。1934年1月出生于景德镇。任职于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专职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和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9年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1988年4月,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西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曾任景德镇市政协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张松茂功底深厚,成就极大,是我国陶瓷美术界的全能画师。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等以中国画为主的陶瓷彩绘艺术,尤攻釉上粉彩。他师法自然、坚持写生、艺趣广泛、造诣精深,达到了"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法"的艺术境界。他为美国布莱法福特公司创作设计的"北京颐园"和"四季花鸟"两套系列彩盘,行销世界各地。粉彩雪景瓷板画《三顾茅庐》,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国家工艺珍品收藏,另一幅雪景瓷板画《三顾茅庐》以150万成交,粉彩瓷板画《和靖咏梅》被一收藏家以130万元购藏,创当代艺术瓷高价纪录

张松茂曾应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香港澳门等地举办作品展览和进行艺术交流、访问。

曾任职于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专职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和研究。

本段主要作品

1997年张松茂设计的《紫归牡怀图》,为江西省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珍贵礼品。《紫归牡怀》瓷板画是1997年由张松茂为主的八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创作的,并由张松茂大师率领其"陶瓷世家"联手将画稿移画于一幅瓷板上。该幅作品采用国花牡丹与香港区花洋紫荆作为主题图案,构成了中国地图的雄鸡形状,"紫"为香港区花"洋紫荆","牡"为中国的国花"牡丹","紫归牡怀"刚好与"子归母怀"同音,洋紫荆围绕着牡丹,寓意在外飘零了近一个世纪的游子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

他与日本著名陶艺家浦上善次联袂创作的巨幅瓷壁画《庐山骏马图》,成为名扬海内外的艺术瑰宝。他为美国布莱法福特公司创作设计的《北京颐和园》和《四季花鸟》两套系列彩盘,行销世界各地。粉彩雪景瓷板画《三顾茅庐》,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国家工艺珍品收藏,第二块《三顾茅庐》瓷板画在北京交付,最终以1300万元(含税)人民币成交。继《三顾茅庐》系列之一于2005年卖出150万元创纪录的天价后,再次刷新了单件艺术陶瓷成交价纪录,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千万元时代。

艺术人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在陶瓷艺术领域耕耘半个世纪,自然经历了一番苦学岁月,但他又毕竟是幸运宠儿。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艺术家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勤奋,环境条件是必不可缺的。解放前夕,在学徒的时候,由于家世渊源,就有幸常常绕膝于"珠山八友"之间,特别是其中的徐仲南、刘雨岑。50年代初,在他全面掌握了釉上彩绘的技术之后被调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在那里,聚集了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一批陶瓷艺术精英如"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刘雨岑和青花大王王步、雕塑大师曾龙升等。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熏陶使他对陶瓷艺术的文化意义有了启蒙的认识,文化艺术修养无形中有了特大长进。他先后完成了几次荣誉创作:1951年《花木兰从军》荣获市陶瓷美术装饰甲等奖;1953年的新彩瓷板画《政权归于苏维埃》参加全国合作系统展览获得很高荣誉;1954年的第一件反映工农联盟题材的《春节访问农村》参加全省美展,评为二等奖并作年画出版……

建国以来,由于新文化思潮特别是毛泽东的文艺理论的撞击,陶瓷美术界在如何继承传统和创新方面曾经历过痛苦思考和漫长的熬煎。许多老艺人无所适从,又不能不怯生生地做着其实是不伦不类的尝试,他们用工笔粉彩画歌颂合作化大跃进的场面,画面充满古气,大炼钢铁和大种粮食的劳动者一个个像幽隐的高士、垂钓的老者或颠痴的酒徒。

此时的张松茂也同时经历过躁动、苦恼和焦灼,他根本不满于这些仅限于题材上的变革。凭着他对多门类绘画的接触和对艺术的悟性,他所作的都是突破性的尝试,他的《政权归于苏维埃》很有油画效果,《春节访问农村》有年画风格,他的《孔雀舞,荷花舞》、《农村新歌》、《奔赴农业第一线》等瓷板画更是表现出陶瓷美术绘画的崭新面貌和不同器质。但仅此而已,张松茂并不满足。

而就在这段时期,诸多荣耀加于张松茂一身,他曾数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全国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青年更名后的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特别是1960年的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他与全国各地杰出的书画家、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电影戏剧和摄影艺术家们在一起共商文化艺术大事,除了感到无尚的光荣,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自己"文化人"的地位。陶瓷艺人也是文化人,这个概念在他以前仿佛不可思议。亦又在此前,他以最小的年纪成为政府颁授的第一批33名陶瓷美术家之一,享受了比正在挨饿的普通陶瓷艺人每月多几两肉,多几两油,多几块豆腐的大恩惠。如此等等,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了不得的。

在左的文化气氛不断膨胀的日子,张松茂背负着如此巨大的荣誉光环怎能不思考彷徨;在陶瓷艺术领域,他倘若没有更大的突破,更大的超越,那他灿开的艺术生命之花很快会枯萎。他亲眼看到许多老艺人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一筹莫展,他们亦曾有成就,但只在于保守因袭地将文人画搬到陶瓷上,用浅绛的方式,粉彩的方式;他们的作品只能是"仿新罗山人笔意"、"摩石田老人笔法",瘿瓢、原济乃至清初四王,不一而足。他们中虽然不少文化修养很高,有的且有科举功名,但他们毕竟是封闭的,由于交通条件的局限,有的甚至连省城南昌都没有去过,而且"珠山八友"中"八支画笔,五根枪烟"(五人抽吸鸦片),如何永葆艺术生命之青春?

彷徨之后的冷静,思考之余的清醒使张松茂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西起敦煌莫高,东至泰岱蓬瀛,冰雪北国,至花鸟虫兽,美学眼界有了真正超越性的提高。可惜这些体验来不及精练细淘并付诸于陶瓷绘画的大创作中,"史无前例"的烈火燃遍了全国,张松茂和全国千万知识分子一样过上了战战兢兢的日子,可怜张松茂夫妇双双约定凡批斗会,必坐在前排,以免被突然揪上台时拖扯得太苦。

然而,大多艺术家的生命和意志是不可摧毁的,逆境中的张松茂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生习字,温诗健体。他还热情地与许多正处危难中的老一辈大艺术家交往、请教,丰富自己。他曾有诗云:"年近半百无所成,再挑青灯读文章。"一方面期盼、等待,另一方面又因势利导,更为广泛地接触了各地各层次的艺术工作者,并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与他共事的部分青年美术工作者,由于历史的原因极少吮吸传统文化的乳汁而且个个都是初生牛犊,又在红旗下从小锻炼出敏锐的政治神经;同时还有来自各方面虎视眈眈的搜索眼光,就在这样的红色圈圈里,也常常有人莫名其妙地被揪斗,创作之难不亚于走钢丝。但是,当张松茂创作的"井冈山斗争组画"中《遂川工农兵政府》展现出来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折服。他的《遂川工农兵政府》和王锡良的《三湾改编》两个片断,获准出版发行并得到多方面的肯定。张松茂亦暗自庆幸这传统功底和深入生活的神奇功效,且深感这种"神奇"将放之四海而皆准。

张松茂作品

明清以来,景德镇艺馆作坊传艺授徒,除操作演习之外,多临习宋元法帖,与艺术院校学习中国画如出一辙,都要看谁的功夫下得最多、最真。张松茂于学徒时已经受过这些磨炼,但他仍恐不足,又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补课,逐一细细揣摩,精益求精并扎扎实实,始终不忘将这一脉相传的文化主线贯穿于所有艺术活动的始终。

细考其后张松茂的工笔粉彩,其源流特色皆应归宗宋法,无论山水花鸟,小品巨制,哪怕他的边缘风格已经到了驾驭自如的脱洒,哪怕他如何的独具个性,但都固守宗法,写实唯真,尽致纤毫。

画家林墉曾针砭"以写其仿佛说作神似,以无力写实说着写心,松柏不明,桃梅不分,凡鸟皆白眼,有鱼皆天鱼,美其名曰物外之求,其实只不过吓人之外,兼也害己而已。有为的画家根本就不取"。

陶瓷彩绘是一门工艺性极强的情趣细活,除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写实的功力要求极高,没有一种对艺术的纯真虔诚和持久的严谨及精熟的专业技巧,而是拿一种其实是"江郎才尽"的轻漫胡弄来对待,无论是鉴赏者还是市场,决不会给他以大的侥幸。

张松茂作品

在获得了前述的"神奇"功效后又重新得到传统沃田的滋养,张松茂的笔底功夫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剩下的只是如何将这些功夫随心所欲地在陶瓷上实现,他开始研究突破陶瓷专用颜料特别是粉彩颜料的不足之局限,除配制恢复失传的某些粉彩颜料之外,还精擂细碾,反复烧试出不少前人未用过的能出特殊效果的釉上新颜料。这些研究成果在他和施于人教授共同主持的制作祝大年《森林之歌》首都机场壁画时得到充分应用,而且他的色彩往往与新彩颜料交替使用,形成一种更新意义上的新彩。这种文化意义上的绘画语言的独特表现力使许多历来轻视陶瓷绘画的艺术院校的专家叹为观止,心悦诚服地承认:如此效果,在纸上达不到。

正值这个时候,中国知识分子迎来了文化艺术的又一个春天,张松茂参加了全国第五次文代会,受到华国锋、邓小平的接见。他把蓄势难收的创作热情和十余载的蕴酿积淀尽情地宣泄出来:浓艳的色彩,绚丽四射的光感,虚实有致的空间关系,华美中唱出磊落,温和中透出豪迈。一种被公认的雅俗共赏的新的釉上粉彩形式逐渐形成。我们权且称其为光感粉彩。

张松茂作品

近20年来,张松茂极少画浑厚沉重的历史大画题,但他决不借寥寥数笔"以寄幽情",尽管一花一草,一山一树,都倾洒热情,凝重功力,精描细染,反复铺陈。他不故作沉抑苍茫,雄峻豪放,而是让这些花草山树,有调遣、有聚集、有轻重、有规模、有全盘的苦心经营,无论粉彩、新彩给人看来每每有融入时代旋律,贴近生活现实的大手笔的感受。至此,可以说,于近代和当代陶瓷艺人中,在守法和创新上的统一协调方面,张松茂是最大的成功者。

雅者称其高,俗者谓其美,这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正如林墉所说"画到慰藉千家万户心,不悖于画旨,也无损于画道,更不辱其画品"。张松茂正是如此,以其大师的闪光智慧,完美健全的文化人格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在多次匆匆出访他国的应酬之余,张松茂以其创作的丰收,为国家赚取了大笔的收入。1988年初,张松茂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工作经历

张松茂1954年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研究设计,1959年荣获"陶瓷美术家"称号,1986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4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张松茂之家被评为"陶瓷世家"。他先后担任江西省政协委员、景德镇市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景德镇景东陶瓷有限公司艺术总顾问。

个人荣誉

1959年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1988年4月,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西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曾任景德镇市政协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擅长领域

张松茂功底深厚,成就极大,是我国陶瓷美术界的全能画师。张松茂作瓷画亦作纸画,主工人物画,擅画山水,兼长花鸟画日用陶瓷花面设计和大型陶瓷壁画创作均有上乘之作。曾连续两年去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临摹馆藏精品和传统纹样。善于吸收民间艺术中诸如青花、半刀泥、影青刻花、珐琅彩、剪纸、年画、石雕、木雕的工艺特色,借助摄影、油画的表现技巧,研习金石、书法,他艺趣广泛,技法精深,达到了"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法"的艺境。他的作品光彩夺目、品位高、时代感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花木兰从军》、《三顾茅庐》、《黄山飞瀑》、《井冈春色》、《百花争艳》、《松鹤延年》、《和靖咏梅》、《春讯图》等,被中外馆藏机构和收藏家争相购藏。显示出张松茂技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艺术培训

2011年9月24日上午,景德镇市第一所公益性的社会办学陶瓷艺术类职业培训公益学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陶瓷艺术培训中心,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东陶瓷集团正式挂牌,56名热爱陶瓷艺术的从艺人员成为该校的高级班首届学员。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冯林华出席开学仪式并为培训中心揭牌。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劳人保障局、市文联等相关单位领导和负责人及陶瓷学院和陶瓷艺术界教授和学者参加了揭牌仪式。

在开班仪式上,张松茂说,陶瓷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需要传承,只有传承才能将瓷都景德镇博大精深的陶瓷艺术发扬光大。创办培训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批有志于发扬光大陶瓷艺术的年轻人,我也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从艺数十年积累起来的陶瓷艺术创作经验和技艺,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传授给他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为传承并发扬光大陶瓷艺术作出贡献。

揭牌仪式上,陶瓷学院领导、宣传部领导对张松茂大师义务兴师办学,无私传授技艺的艺术家风范和精神给予了积极肯定,称赞其为我市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市社会办学培养艺术人才一个新创举,值得大力推广和提倡。据悉,该艺术中心为公益性的培训学校,所录取的学员全部免费入学,并为学员提供免费午餐,首届开班3个,学制一年。艺术培训中心除张松茂亲自授课外,还将聘请陶瓷学院的专家教授不定期来中心授课辅导。

个人影响

张松茂曾应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作品展览和进行艺术交流、访问。他从事瓷艺60年,成就载入《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世界美术家传》(特约编委)、《世界名人录》(特聘顾问)等典籍,为祖国的陶瓷艺术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视频

张松茂《国色天香》瓷板画大师创作思路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