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洞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洞乡

中文名 :巴洞乡

所属地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

巴洞乡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中部偏西南,距县城12.5公里。东为六所乡,西为龙窝区大山乡,南接宽裕、茨达乡,北邻王所乡,辖区幅员面积113平方公里,辖先锋、红旗、前进、松柏、团结5村4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8889人。 [1]

乡镇简介

巴洞乡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中部偏西南,距县城12.5公里。东为六所乡,西为龙窝区大山乡,南接宽裕、茨达乡,北邻王所乡,辖区幅员面积113平方公里。该乡辖先锋、红旗、前进、松柏、团结5个村,42个合作社,2008年末总人口9385人,其中汉族7872人,彝族1041人,傈僳族373人,其他少数民族 99人。非农业人口285人,有耕地面积128525亩,农业总产值9378万元,农民年平均纯收入5013元。乡政府驻巴洞,距县城7公里,现有街道长280米,宽6.5米,逢双赶集。

名胜古迹

前进村鱼洞寺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后毁,清光绪十年建一字塔尚存。因风景清幽、建造别致,被《西昌县志》列为邛都六名胜之一,曰:“鱼洞安禅”。每年正月十五,为赶草埧场的民间传统习俗,相传,此习俗自清光绪兴起以来,(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破四旧而停过几年,于1982年恢复)一直沿续至今,当天,四乡八邻的人均云集于此,据说解放前还有会理、米易、西昌的人也都来赶草埧场,赶草埧场主要以交易农业生产资料为主。

名字由来

巴洞原名“太平村”,始建于明末,因场南半里有“太平桥”得名,清初改 为“把硐”,其实是进巴洞之前要经过一个两山夹峙如门的地方,犹如巴洞的门户,东是麻树堡的山,西是溜沙坡的山,而旁有狮子山,如狮雄踞于外,人以“金狮把洞”相传。清末至民国,始称“巴洞”。这名称据说均概于一无名氏所作四言诗:“巴山有洞,古名太平,狮子摇铃,把守硐门”。街边一位姓张的老人说:“我们巴洞街有500年的历史了。” 巴洞有人生活应该是2000多年前。因为我在巴洞的乡场背后发现一座大石墓,巴洞像德昌县的许多地方一样有大石墓,也就是民间称的月鲁坟。我多次跟踪采访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抢救性发掘,来自全国各地考古专家推断,这是2000多年前古邛人的墓葬。 巴洞地处在台地上,下方是茨达河,北边是一条小河,周围的土地肥沃,照考古家们的说法,这种地方非常适宜人居住。说明巴洞曾有邛人生活。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