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宝圾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宝鸡县为古县名 ,存在于唐至德二年(757)至2003年,2003年宝鸡市区划调整,设立宝鸡市陈仓区,陈仓区成为继渭滨区、金台区后宝鸡第三个区。

地理位置

位置

本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端(今县城西34.5公里六川河,为八百里秦川尽处),东经106°18ˊ24〞-107°34ˊ58〞,北纬34°7ˊ36〞-34°44ˊ38〞。东至阳平镇姜马村20公里,接连岐山县蔡家坡镇;南到清溪乡秦岭梁36公里,与太白县接壤;西至凤阁岭乡建河村100公里,相连甘肃省清水县;北到新街乡雷家沟68公里,接壤陇县、千阳县。县境东西长119.49公里,南北宽67.78公里。总面积3081.48平方公里,占宝鸡市总面积16.5%。1993年底,总人口为6929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153人。

县境及地貌呈不规则箕状盆地。陇海铁路自东向西贯通全县;西(安)宝(鸡)、宝(鸡)平(凉)、宝(鸡)天(水)、虢(镇)蔡(家坡)、潘(家湾)磨(房沟)等公路干线,外通四邻,内达乡镇;陵原尚有飞机场,暂不通航。县城位于陇海铁路1359公里与宝(鸡)中(卫)铁路的交汇处,距首都北京1358公里,距陕西省城西安146公里,距宝鸡市22公里;公路里程,距岐山县城46公里,凤县城125公里,太白县城64公里,陇县城110公里,千阳县城66公里,凤翔县城25公里,西安138公里(北线)和160公里(南线),西(安)宝(鸡)一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县境内山、川、塬皆有,东部属川塬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是工业聚集地区、粮油主产区;西部属丘陵山区,是林特产品主产地。气候属大陆性季风区域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海拔507-2706米,年均降雨量679毫米,年均气温12.9℃,无霜期215天。全县有耕地103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是全国粮食生产在县。

疆域

明正德十六年(1521),东北抵凤翔县界75里,东到岐山县界90里,南达凤县界130里,西邻甘肃省秦州界90里,北抵千阳县界45里,东南抵眉县界100里,西北抵陇州界45里。

明万历五年(1577),东北至凤翔县界50里,东去岐山县界90里,南到汉中府凤县东界130里,西至巩昌府秦州界90里,北至千阳县界40里,东去眉县界100里,西北至陇州界45里。广180里,袤175里。县东北去凤翔府90里,至省城440里。

清顺治十四年(1657),东界岐山90里,至县城120里;南界凤县130里,至县城200里;西界甘肃秦州90里,至州城500里;北界千阳40里,至县城75里;东北界凤翔75里,至县城90里;东南界眉县100里,至县城130里;西南界凤县北90里,至县城195里;西北界陇州45里,至州城150里。广180里,袤175里。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东至岐山县界90里,南到汉中府风县界130里,西抵甘肃秦州界90里,北邻千阳县界45里。广180里,袤175里。县至凤翔府90里,至省城440里。

乾隆五十年(1785),广约180里,袤约260里。东至凤翔县第五屯界70里,至岐山县治110里;南至汉中府留坝厅上太白界220里,至留坝厅治350里;西至甘肃秦州仙灵峪界90里,至秦州治500里;北至陇州县头镇(即今县功镇)界40里,至千阳县治75里;东南至岐山县水寨界90里,至眉县治130里;东北至凤翔王家屯界45里,至凤翔府90里;西北至陇州葫芦口界45里,至陇州治150里;西南至凤县黄牛铺界110里,至凤县治210里。

民国十一年(1922),东至县属之第五村70里,连接岐、凤两县界,至岐山县治110里;西至县属之仙灵峪90里,连接甘肃秦州界,至天水县治500里;南至留坝之上太白220里,连接留坝界,至留坝县治350里;北至县属之马迹山40里,接连千阳县界,至千阳县治75里。东南至岐山属之水寨90里,连接岐山县界,至眉县治130里;东北至县属之王家村40里,连接凤翔县界,至凤翔县治90里;西南至县属之黄牛铺100里,连接凤县界,至凤县治210里;西北至县属之分界沟30里,连接陇县界,至陇县治160里。广约180里,袤约260里。按旧志,此数均据其距离长者而言,如截东南之长与东北突出二股,以补西南各处微凹之短处,约折得横85里,纵125里。总面积约10625方里(即2656.25平方公里),山、林、水、石占其多数。东至陕西省城440里,东北至京师由河南道2890里、由山西道2260里。

民国三十六年(1947),以县城为中心,东至岐山县城60里,西至甘肃省界31里,南至凤县界80里,北至千阳县界29里。如以突出部分计算,县境纵横,其东西长度为140里,南北宽为120里。

1984年,县城东接岐山县,西界甘肃省清水县、天水县,南邻太白县、凤县,北连陇县、千阳县凤翔县,三面环绕宝鸡市区。东西长119.49公里,南北宽67.78公里,总面积3081.48平方公里(折合4776645市亩)。[1]

历史沿革

历史概述

宝鸡县古称陈仓县。早在7000多年前,人类先祖们就在此繁衍生息,依山傍水而定居。是"伏羲所治,炎帝所生,黄帝所都"之地。夏商时,为雍州域。商末,今之县城虢镇为周文王母弟虢叔(亦说虢仲)封地,史称西虢。秦宁公二年(前714)在平阳(今县城东杨家沟至阳平之间)建都达37年。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灭小虢(即西虢),设虢县。秦孝公时(前361-前338),设陈仓县于陈仓城(今宝鸡市陈仓乡戴家湾第六村民组驻地)。陈仓县,秦属内史,汉为右扶风,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封周绁为蒯城候,享食于陈仓,更陈仓县为蒯城县,不久又复名陈仓。三国魏,陈仓县属雍州扶风郡。东晋苻健在三交城(今本县固川乡坊塘铺)设武都郡,陈仓县,属武都郡。隋隶扶风郡,大业十年(614),治所同陈仓故城迁入留谷城(今宝鸡市西大街,建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八月四日)。

唐至德二年(757)二月十五日,更陈仓县为凤翔县,十八日因传陈仓山(今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瑞,更名为宝鸡县。宝鸡县,唐属关内道凤翔府;五代隶岐州凤翔府;元属凤翔府隶陕西行中书省;明属凤翔府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清属陕西省凤翔道;民国元年至十五年(1912-1926)属陕西省关中道,十六年(1927)直隶省辖,二十九年(1940)隶陕西省第九区行政督察署。

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16日,成立宝鸡县人民政府,址设石羊庙(今乡政府所在地)。11月5日,迁址于虢镇,隶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所辖;1950年1月,属陕西省直辖;10月11日,隶宝鸡专区;1956年10月,直隶省辖;1958年11月4日与宝鸡市合并,撤销县制。1961年9月10日复设宝鸡县,隶宝鸡专区辖;1969年10月1日,专区改名地区,属宝鸡地区。1971年12月8日,宝鸡地区撤销后属宝鸡市辖。1979年3月1日,宝鸡地区复设后属宝鸡地区辖。1980年8月1日,宝鸡地区撤销,隶宝鸡市至今。2003年3月,撤销宝鸡县,设立宝鸡市陈仓区,将原宝鸡县的胡店乡、虢镇、天王镇、拓石镇、坪头镇、贾村镇、县功镇、阳平镇、桥镇、千河镇、周原镇、香泉镇、凤阁岭镇、慕仪镇、新街镇、磻溪镇、赤沙镇、钓渭镇划归陈仓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虢镇。将原宝鸡县的金河乡、陵原乡、硖石乡、蟠龙镇划归宝鸡市金台区管辖,晁峪乡、八鱼镇划归宝鸡市渭滨区管辖。

封国、县

史志载,本境为周秦发祥地。早在7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旧志有"伏羲所治,炎帝所生,黄帝所都"之载。

夏商(前21~前11世纪),本境为雍州域。《尚书·禹贡》载"黑水西河惟雍州"(今宝鸡地区及甘肃南部),建有姜氐城、姜姓国和黄帝后世所建的陈国。

商末,本境为周之虢国,姬姓,系文王母弟虢叔(亦说虢仲)封地,世称西虢。西周亡,周平王东迁,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虢。故城在今县人民政府驻地虢镇。后迁渭河南上阳,号南国。

西周(前11世纪~前771),本境为西周王畿之地。今境内磻溪乡一带为井封国,金陵河以西至陵原乡一带(中心在清涧河两岸台地)为

"弓鱼"伯所封之"弓鱼"国,贾村原及千阳县南部一带为矢(zè)国,宝鸡市渭河南至散关一带为周臣散宜生之散国。

春秋(前770~前476),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救周和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以岐西"弓鱼"之地,但其地被戎、狄占据。秦襄公于十二年(前766)率兵自陇西伐戎,至岐而死。其子,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大胜戎人,扩地至岐,十九年(前747)筑陈仓上城而居(陈仓故城分上、下二城,下城为后来晋魏时筑。)。秦宁公二年(前714),自陈仓东迁,都于本境东之平阳邑(今阳平镇一带)。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灭小虢,于虢故城置虢县。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于雍城(故地在今凤翔县东南)。秦在平阳邑建都共37年。

战国(前475~前221),秦孝公时(约前361)在本境中部设陈仓县(县治在今宝鸡市东),以陈仓山得名。

秦(前221~前207),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封国,实行郡县制。虢县、陈仓县属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内史领辖。

西汉(前206~8),景帝二年(前155),设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右内史为右扶风,治所长安,领21县,虢县属之。本境西部为郁夷县地,中部仍为陈仓县地,二县俱属右扶风。

新政(8~23)、更始(23~25),政区沿用西汉,无变更。

东汉(25~220),废虢县,辖地并入雍县(县治在今凤翔县南);郁夷县亦废人汧县(县治在今陇县东南)。本境东部、中部、西部分属雍县、陈仓县、汧县。西汉右扶风改为扶风郡,治所移槐里县(在今兴平县东南),辖雍、陈仓、汧等县。

三国(220~265),本境政区未变,仍与东汉时同,仍属扶风郡。扶风郡属曹魏所设十二州之雍州,雍州治所长安城。

西晋(265~316),咸宁四年(278)于本境东置剻城县,不久废人陈仓县。本境仍为雍州扶风郡之雍县、陈仓、汧县辖地。扶风郡治所移池阳(县治在今泾阳县东南)。

东晋、十六国(317~420),后赵建平二年(331)废陈仓县,辖地分别并入雍县、汧县。

东晋永和七年(351),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于本境三交城①(今固川乡坊塘铺)设武都郡。前秦甘露元年(359),于本境设苑川县,武都郡治所置此。

北魏(386~534),孝明帝时于本境南由谷口置南由县,县因谷为名,故城在今境西之香泉镇。太延二年(436),迁武都郡于古虢城,即今虢镇。太平真君六年(445),于本境东之平阳设平阳县,故城在今阳平镇。苑川、南由、平阳三县属武都郡辖。孝昌二年(526),在本境西北长蛇镇(今县功镇附近)设长蛇县,属东秦州陇东郡领辖。

西魏(534~557),大统四年(538)于古虢城设洛邑县;撤销南由县,其地并入长蛇县;平阳县改名郿城县,迁县治至旧眉县城。大统十五年(549),迁苑川县于陈仓故城,改名陈仓县,岐州武都郡治陈仓县。

北周(557~581),天和三年(568)于陈仓县兼设显州,次年撤销。同时,于洛邑县兼设朔州,建德年间(572~578)废。天和四年(569),撤陈仓县,其地并入洛邑县,岐州武都郡治洛邑县。大象二年(580),复设南由县。长蛇、南由两县属陇州陇东郡领辖。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长蛇县,并入南由县,其后分出复设长蛇县。十八年(598),长蛇县改称吴山县,取县西吴山为名。同年,分洛邑县西部复设陈仓县,大业九年(613)县治迁入留谷城(即今宝鸡市区)。大业三年(607),洛邑县改称虢县。虢县、陈仓县、吴山县、南由县均属扶风郡领辖。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分南由县东部设长蛇县,贞观元年(627)改为吴山县,上元二年(761)改吴山县为华山县,不久又复称吴山县。元和三年(808),撤南由县,辖地并人吴山县。贞观七年(633),虢县并入岐山县,天授二年(691)分岐山县地复设。至德二年(757),二月十五日改陈仓县为凤翔县,十八日以陈仓山有鸡鸣之祥瑞又改名宝鸡县。唐时,虢县、宝鸡县属凤翔府领辖;吴山县、南由县属陇州领辖。

五代十国(907~960),今陕西境内秦岭以北属梁、唐、晋、汉、周。唐天佑四年(907),李茂贞开岐王府。后唐同光二年(924),李茂贞向后唐称臣,改封为秦王。时,虢县、宝鸡县属凤翔府辖,吴山县属陇州辖。

北宋(960~1127),开宝二年(969)分吴山县西部地设陇安县,以境内陇安关得名,县治即原南由县。虢县、宝鸡县属秦凤路凤翔府辖;吴山县、陇安县属秦凤路陇州领辖。

金(1115~1234),陇安县、吴山县曾并人汧源县(今陇县),大定二十七年(1187),吴山县分出复设,太和八年(1208)陇安县分出复设,吴、陇二县属凤翔路陇州辖。虢县、宝鸡县属凤翔路凤翔府辖。

元(1271~1368),至元年间(1264~1294)废虢县,降为镇,辖地并入宝鸡县,直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凤翔府辖;至元七年(1270),撤销吴山、陇安二县,其地并入汧源县。

明(1368~1644),宝鸡县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凤翔府辖。

清(1644~1911),宝鸡县属陕西省凤邠道凤翔府辖。

民国(1912~1949.9),宝鸡县属陕西省关中道辖。二十二年(1933),撤销道一级设置,宝鸡县直隶陕西省辖。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935~1938),先后在省下设置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宝鸡县属陕西省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辖。三十年(1941)2月4日,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由凤翔迁来宝鸡县城(即今宝鸡市区)。

1948年4月26日早晨8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次解放宝鸡县城,28日撤离。此间,设宝鸡县人民政府。1949年7月14日,宝鸡县第二次解放,遂设宝鸡市与宝鸡县,县人民政府迁至石羊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宝鸡县人民政府由石羊庙迁驻虢镇,本县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管辖。

1950年1月1日,原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辖,改称陕西省宝鸡分区。宝鸡县属宝鸡分区辖。10月11日,陕西省宝鸡分区改名宝鸡专区,宝鸡县属宝鸡专区辖。

1956年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宝鸡县直隶陕西省管辖。

1958年11月9日,撤销宝鸡县,其地并入宝鸡市。

1961年9月10日,复设宝鸡专区、宝鸡县,宝鸡县仍归宝鸡专区管辖。

1969年10月1日,宝鸡专区更名宝鸡地区。宝鸡县属宝鸡地区辖。

1971年12月28日,宝鸡地区撤销,辖区划归宝鸡市。宝鸡县隶属宝鸡市辖。

1979年3月1日,恢复宝鸡地区,宝鸡县属宝鸡地区辖。

1980年8月1日,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设省辖宝鸡市领导县、区体制。宝鸡县属宝鸡市辖。[2]

主要河流

渭河

古称"禹河",是黄河中游一菝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于本省潼关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934平方公里。

渭河从本县西陲凤阁岭乡建河村入境,横贯本县东西,流经22个乡镇,东至阳平镇姜马村出境。县境河段长157.6公里,占总长的19.3%。以林家村为界,呈现不同的河相。林家村(宝鸡峡起水闸)以上,穿流在变质岩及沙岩组成的山地中,形成长105.1公里的深切谷河段,河宽50~200米,河床比降15~20‰。水流湍急,除凤阁岭、颜家河、坪头、固川等一些较大的曲流宽谷段,成为峡区内主要的居住点及农耕地外,其余地段的自然村点极为分散,由于峡内谷窄流急,水力资源较丰富;林家村以下,渭河进入关中平原,地势平坦,河床渐宽,福临堡附近河宽500多米,虢镇河宽800多米,阳平、天王河宽达1000米以上,如果加上滩地,河宽达三四公里。河床比降1.5~2‰。河岸可动性南小北大,岸坎南高北低。林家村至千河口段,河道具有微曲性特点;千河口至出境处,属微曲性周期展宽河型。

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5.3亿立方米(林家村水文站1931~1980年资料)。1954年汛期,林家村站实测洪峰流量5030秒立方米。据黄河水利委员会调查,1933年汛期林家村站最大洪峰高达6990秒立方米。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57.5%。常流量30~50秒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81.4秒立方米。1972年枯水流量仅3.7秒立方米。渭河含沙量较大,每立方米83.1公斤,1966年6月14日林家村站实测断面,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84.5公斤。1985年8月4日实测断面,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65.2公斤,年平均输沙量1.7亿吨。汛期输沙量占全年的95%。

据史料载,渭河自公元200~1981年,共发生大的水灾22次,平均35.5年一次;近百年发生5次较大洪水,各次相隔21~35年。

千河

千河是渭河北岸(左岸)较大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唐帽山南麓石庙梁,因流径千山脚下故称千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陇县、千阳、凤翔,于本县千河乡冯家嘴注入渭河,全长152.6公里,县境河段长30公里,流域面积3493.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5.8‰,宽约28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9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5.4秒立方米,年枯水期约80天左右,最小流量0.17秒立方米(1974年7月22日)。多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10公斤,年输沙量439万吨。

千河汛期径流量占年总径流量54.6%以上。1907年汛期洪峰流量3840秒立方米(千阳水文站调查值),1954年洪峰流量3200秒立方米,1981年8月21日实测洪峰流量1180秒立方米。

1970年7月,宝鸡市在本县与凤翔县交界处的冯家山峡谷出口处,修建了冯家山水库,拦蓄千河水源。

金陵河

清乾隆五十年(1785)《宝鸡县志》载:"源出吴山,至陇州县头镇与柴川水合南流至分界沟入县境,又南三十五里至金陵店西折入渭。"民国十一年(1922)《宝鸡县志》载:"源出吴山左腋,至陇县之县功镇与司川水合南流至分界沟入县境,又南入渭。"

今考,金陵河属渭河北岸(左岸)又一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陇县八渡乡赵家山以南,于本县新街乡荣花树以北2公里处入境,流经新街、双白杨、县功、金河等乡镇,穿越宝鸡市区注入渭河。境内河段长55公里,流域面积427.1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7.4‰。多年平均径流量6620立方米。

通关河

属渭河北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东之草川,名曰长沟河。南下流经陇县,名叫马鹿河。于凤阁岭乡化岭园以北入境,穿越凤阁岭乡北部,沿途收揽了张家沟、水泉沟、柏水河、长义沟、泉义沟等渭河二级支流,于凤阁岭西注入渭河。境内河段长72.2公里,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总流域面积847.6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18.5‰。多年平均径流量5000万立方米。流速每秒0.7米,河床宽10米。水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年均可开发量14250千瓯。1975~1977年,连续三年通关河均出现泥石流,最大一次使河床抬高1.3米。

小水河

属渭河北岸(左岸)一级支流。源于香泉乡东福驮里,自西北流向东南,蜿蜒曲折经赤沙、香泉、新民等三乡,沿途接纳太安沟、香泉河、焦桶沟等渭河二级支流,于新民乡铁铣头西注入渭河。流域面积407.4平方公里,河段长42.4公里,河床平均比降17.2‰。多年平均径流量7911.7万立方米。

小水河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天然落差900米,可利用落差135米,理论储藏量1030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090万度。

清水河

省志载:"清水河即陈仓水。"《水经注》载:"陈仓水出陈仓山下,东流至渭。"清乾隆五十年(1785)县志载:"水有二源,一发墨凹山下,一发鸡山之阴,二水相合为西岔河,又东北四十里合八鱼河入渭。"今考,清水河属渭河南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马营镇境内秦岭北麓。流经八鱼乡、马营镇,于卧龙寺渭河大桥西一公里处注入渭河。流域面积162.5平方公里,河段长28.4佥里,平均比降3.52‰,多年平均径流量10040.8万立方米。

据旧志载:清水河自高家崖起,还有高家崖渠、山门口渠、温泉渠、郭家村渠,灌地1300余亩。上四渠原有旧迹埋塞不流,泉水漫溢,地上行人踯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邓梦琴亲履疏浚,各分为东西两渠,水有所归。民国十一年(1922),除高家崖渠灌地200余亩外,其余三渠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重新治理清水河,兴修水库6座,灌溉农田20000多亩。

伐鱼河

属渭河南岸(右岸)一级支流。伐鱼河古称磻溪。《水经注》载:"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流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今考,源于天王镇境内秦岭北麓青峰山北侧。由西南流向东北。沿途接揽石安、十八盘、三十盘渭河二级支流及大平里三级支流,于天王镇胥家村北3公里处注入渭河。流域面积155.1平方公里,总长26.3公里,平均比降3.16‰。多年平均流量8136.6万立方米。

上游流经土石山区,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下游出峪口,河道渐现宽坦。历代有引用伐鱼河水灌溉史实。1973年11月21日,在伐鱼河峪口以上300米处兴建了钓鱼台水库,设计别致,宏伟壮观,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双曲拱型坝。

地下水

本县南靠秦岭,北抵黄土原,渭河由西向东流径中部;西、南、北三面高,东部低而开阔。这是境内地下水形成和运动的地质地貌基础。

依地下水储存条件,可分松散岩孔隙水和结晶岩裂隙水。松散岩孔隙水分布于黄土台塬和河谷阶地;结晶岩裂隙水分布于秦岭北坡基石山区。

地下水总的流向自南北两侧分别北东、南东方向流向中部河谷区,至渭河漫滩转向东流。潜水主要接受降水渗入、河水渗漏和地下径流补给。通过河流、地下径流、泉和人工开采等途径排泄;承压水主要接受两侧径流补给。通过越层补给潜水和人工开采途径排泄。地下水补给模数,因地貌单元不同各异,渭、千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每年每平方公里为93.94~164.2万立方米,渭、千河二级地每年每平方公里为48.15~54万立方米,渭、千河三、四、五级地每年每平方公里15.1~31.1万立方米;金陵河川道每年每平方公里17.76万立方米;周原每年每平方公里12.45万立方米;贾村、硖石、陵原及渭河南二级黄土台塬,每年每平方公里3.55~13.4万立方米,贾村原凹为6.8万立方米。

本县地下水化学成份简单,水质较好。潜水主要为碳酸钙、重碳酸钙镁和碳酸钙钠型水,局部有硫酸钙、钠及氟离子型水。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矿化度每升5.2毫克,pH7.7,主要离子含量不超过饮用水标准,适合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但城镇、工厂、村庄附近地下水受污染,有毒元素汞、砷、氰、铅、酚等均有超标,特别在茵香河以东地区,水内含氟量每升高达8毫克。通洞、赤沙、坪头、新民、香泉等地,地下水含氟量均超过饮用水标准。

肥水为本县地下水又一特点。据1977年在全县22个公社、220个大队普查,有肥水井270眼。主要成份为硝态氮,少量为亚硝态氮,每立方米含氮量15~30毫克的肥水井达166眼,每立方米含氮量31~50毫克的肥水井63眼,每立方米含氮量在100毫克以上的肥水井32眼。周原张谢一眼肥水井每立方米含氮量高达360毫克,以亩灌50立方米计算,每灌一次肥水相当施硫氨90公斤。

全县地下水储量2.124亿立方米,可开采量达1.22亿立方米,实际开采量为8170.5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4273万立方米,工业用水3144立方米,生活用水753.5立方米。

泉水是地下水的出露。约在5000年前就有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的传说。唐如意元年(692),建高泉渠,引泉水入虢县城饮水浇园。明崇祯年间(1628~1645),在阳平西北寺崖头"开浚众泉,合流成渠"。民国三十五年(1946)《宝鸡乡土志》记载,全县(含今宝鸡市区)共有伏泉33眼。1982年12月在周原和贾村原调查,有泉98眼。1985年全县普查统计(除秦岭北麓、西部山区和县功丘陵区),有伏泉297眼。今择名泉略记。

凉泉:县城西南20公里,在马营镇凉泉村。水出自石盆,清澈。旧志载:"泉下有凉泉堰,灌田五十亩。"今为凉泉村天然自来水。

温泉:源于马营镇温水沟石崖根。隆冬,泉水热气腾腾,四周白雪皑皑,缕缕白色泉气升起,景色媚人。水温摄氏35度左右,含有多种矿物质,用其洗澡,对皮肤病、关节炎有一定疗效。

周公泉:县城东南27公里,源于钓渭乡龙虎山下,水甘美,供千余户饮用。

基础设施

宝鸡县,基础设施齐全。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承东启西,南通西南诸省,北达宁夏。310国道、西宝高速、西宝南、中、北等公路干线均从县境内通过,县乡公路总里程达到761公里,已基本形成以国道、省道公路为主干、县乡公路为骨架,乡村道路为基础的完整的公路交通网络。通讯便捷,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10万线,移动电话用户4.3万户。电力供应充足,供电线路1696公里,装电容量15.6万千伏。

财政

宝鸡县,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古老的大地焕发了蓬勃的生机。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14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2元。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粮经比调整到69:31,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9%。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业总产值58.5亿元,境内有部省市属企事业单位30多家,技术力量雄厚,门类齐全,为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提供了极好的依托条件,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加工,食品、建筑建材、冶金、造纸、化工、纺织、轻工、电子等为主的产业格局。乡镇企业方兴未艾,总户数达到25325户,从业人员14.2万人,完成企业总产值89.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比重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42.8%。惠民乳品公司成为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确定的全国151户重点龙头企业之一。秦玉牌面粉、惠民婴儿配方奶粉获全国免检产品称号。

其他

宝鸡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2年,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33人,1998-2002年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23项,43项获国家专利,虢阳星火技术密集区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大星火建设项目,科技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 54.2%。全县共有学校513所,教职工6744人,在校学生150185人。小学、初中学生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7.1%。全县拥有卫星接收站45座,电视差转台96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5%。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2个,拥有病床1381张,卫生技术人员1350人, 县城卫生先进单位普及率达到55%。 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城市环境整治优秀县城"、陕西省"双拥模范先进县"四连冠、省级卫生县城等称号,"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创建工作已通过省市验收。

宝鸡县,投资环境理想。县上相继出台了《宝鸡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办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规定,设立了政务大厅,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为客商投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先后有TCL集团、湖南湘火炬、秦川机床等上市公司来县发展。

宝鸡县,一块希望的土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县提出了建设陕西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把发展作为强县富民的第一要务,抢抓西部大开发、"一线两带"、宝鸡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三大机遇;实施开放促开发、城市化带动、科教兴县三大战略;狠抓经济结构调整、非公有制发展、城镇建设三大重点;实现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传统工业逐步向新型工业、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三大转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建设陕西经济强县。

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撤县改设陈仓区。该区辖18镇,人口60万。据悉,陈仓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宝鸡县秦汉时为陈仓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称宝鸡县。今天举行的陈仓区成立大会求真务实,会后举行了投资总额1.7亿元、引资1.34亿元的建设签约和虢镇渭河大桥加宽改建、姜子牙钓鱼台杂果观光示范园等建设工程的开工仪式。

旅游景点

县境内景观名胜众多,文化底蕴丰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旅游景点20多个。文王访贤、子牙垂钓之钓鱼台水清谷幽,风景秀丽,是国家"AAA"级景区。中华五岳四镇之西镇吴山,奇峰并峙,气势雄伟,吴岳庙内存诸多唐宋碑石,有"小碑林"之称。西秦战鼓、社火、脸谱、曲艺等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散发着周秦文化的遗风古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