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宛城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宛城区,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腹心。北与方城交界,东与社旗、唐河接壤,南与新野相联,西与卧龙区毗邻。

宛城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春秋时楚灭申建宛邑,史称宛。秦汉时期是全国最大的冶铁中心和六大都会之一。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之美誉。一代医圣张仲景、光武帝刘秀、三国蜀汉大将黄忠等历史名人都出自宛城,铸就了宛城3000多年的辉煌历史。

宛城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环境宜人。焦柳铁路、宁西铁路两大铁路干线在区内十字交汇,二广、沪陕、许平南、南邓、岭南、环城等六条高速公路穿越全境,国家4D级民用机场南阳姜营机场,已开通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等航线。

宛城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等荣誉称号。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棉纺织、食品加工为主体的五大产业集群。其中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完备,被确定为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河南省10家重点培育的环境友好型示范产业集聚区之一,曾荣获“河南省十先(进)集聚区”。[1]

地理环境

位置

南阳市宛城区位于东经112度52分,北纬32度89分,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腹心。北与方城交界,东与社旗、唐河接壤,南与新野相联,西与卧龙区毗邻。宛城区“水通荆襄,陆通汝洛,是豫西南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早在汉代就有“商贾云集、富冠天下”之美誉,古为豫西南的重要军事、交通要道。”

气候

宛城区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9度,年平均降水量805.8毫米,年平均日照2116小时,年无霜期227天,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宛城区四季分明,光热条件较好,降水适中,具有“冬长干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春夏之交多干风”的特征,有利于各种植物生长。

地形

宛城区地势由北而南稍有坡降,北端的隐山是境内唯一的孤山,海拔210米,是全区最高点,其余都是平原。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宛城水资源丰富,地表径流量3.3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开采利用量1.2亿立方米,区域浅水层12-65 米,水层厚20米。60米深水井,每小时出水量可达60吨以上,水质优良,为大型工业项目建设提供了必备的生产条件。

矿产资源

全区有石油、蓝晶石等几十种矿藏,年产原油250万吨,蓝晶石矿储量及品味均居全国之首。

蓝晶石矿是国内稀有的非金属矿,国内的四大矿床中,河南隐山矿区储量最大。蓝晶石在耐火材料行业有着极高的工业地位,属新型高级耐火材料,用高铝蓝晶石类矿物原料生产的金属可用于制作超音速飞机和宇宙飞船的导向翼。美国曾一度把其作为战略物资加以控制,印度对高品位矿的出口还加以限制。

经济

第一产业

宛城区内鸭河灌区贯穿全境,可引用水量3亿立方米。夏粮连续10年实现增产增收。大力发展优质粮棉、畜牧、蔬菜、林果花卉等城郊型特色农业,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优质棉基地,是省畜牧强区、林业生态区、绿化模范区、奶业先进单位、食品工业强区。宛城区正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7个试点社区进展迅速,2012年在全市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

2012年粮食总产量33.9万吨,增长13.2%;棉花总产量2.5万吨,增长3.5%。畜牧、蔬菜、林果花卉、食用菌四大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宛城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国所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都宜种植富有中原粮仓之称,是国家的商品粮、棉花生产基地。中国十大名牌棉花之一“天骄”牌棉花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已实现“塘内养鱼虾、塘边养畜禽、空档种花果”的立体发展模式。并以郑州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技术为依托,已开发大绒蟹、鲈鱼、桂鱼、美国胭脂鱼等名优特水产养殖。建立起了南阳月季集团、金地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40多个集畜牧、水产养殖、垂钓、花卉林果、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郊型庄园式农业工业园区。通过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经济,全区农业产业进程明显加快,形成了优质粮棉、蔬菜瓜果、畜牧水产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出鱼虾、蔬菜、干鲜果、畜禽四大名优特产。经过规划调整,宛东粮棉生产、白桐干渠开发、宛中蔬菜、白河沿线林果四条经济带已初步形成。

宛城区围绕白河和百里白桐干渠开发,科学调整农业结构。白河沿线6万亩沙荒瘠薄地已种植经济林2万余亩。在白桐干渠沿线共开挖鱼塘400多个,有效养殖水面达3500亩以上,建成畜禽饲养场180个,形成9个规模较大的水产养殖区,发展莲藕5000亩,林果3000余亩,已实现“塘内养鱼虾、塘边养畜禽、空档种花果”的立体发展模式。

第二产业

2012年,产业集聚区“三上”企业营业收入220亿元,单项指标税收总量、新增建成区面积、发展水平综合排序和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排序均居南阳市第一位,荣获“全省十先(进)集聚区”。在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名中,由2009年的第114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42位,上升了72个位次,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棉纺织、食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河南省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培育产业集聚区、全省10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培育产业集聚区之一、10家重点培育的环境友好型示范产业集聚区之一和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产业集聚区之一。

南阳市防爆电机厂、天冠集团公司、卷烟厂、棉纺集团、变压器厂等大型骨干企业多集中在辖区内。宛城区拥有机械加工、化工、轻工、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加工、工艺美术、建筑建材等九大产业。乡镇企业已形成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宛城区工业园区已升格为省级开发区,享受省高新技术开发产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第三产业

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南阳分行均可办理国际贸易结算和非贸易结算。1996年中国南阳海关正式开关,为宛城通往世界开辟了快捷通道。建国大酒店、梅溪宾馆、豫宛宾馆、丽都花园、国际饭店等一批涉外星级宾馆设施优良,服务上乘。被称为中国之最的沼气工程日产沼气和煤气12万立方米,可满足10万居民用气和商业用气。城镇社区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咨询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日趋健全。

社会

医疗

宛城区内共有4家医院,分别为南阳阳光男科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南阳市口腔医院。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国家三级综合医院,座落于南阳市建设东路66号,前身是西方人在南阳开设的第一个西医医疗机构。1951年改编为南阳县医院,1994年更名为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我国的许多百年老院一样,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人文和科学的风雨里程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中西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医院。是南阳市和宛城区两级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医疗保险和其他各种保险定点医院。

南阳市中心医院成立于1949年, 1995年被评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为南阳市唯一一家“三甲医院”,是豫西南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和康复中心,是郑州大学医学院、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南阳医专的教学医院和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培训基地。南阳市妇幼保健院、南阳市儿童医院、南阳市肿瘤医院及南阳市紧急救援中心设在我院,服务区域为南阳市17县(市区)和部分毗邻省区,服务人群达1100多万,是豫西南区域性医疗中心。

科技

“科技兴区”战略全面实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达到41%以上,应用性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50%,连续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荣誉称号。

教育

教育事业已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有百年校史的南阳市第一中学、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工业学校、南阳经济贸易学校、南阳市政法干校、南阳市第四职专、南阳市电力技术学校、南阳市第二技工学校等十余所大中院校都在辖区内。

南阳中学,简称“南中”,前身是始建于1335年的宛南书院,1903年改书院为学堂,有“六百年书院、一百年学堂”之称,从书院改为学堂起已有一百一十余年历史。南阳中学在1959年和1978年,两次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中学;2005年成为河南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并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以来学校连续五届被评为“中国百强中学”;2010年以来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学(华)百年名校”(全国50所)。南阳中学建校百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博文约礼,成德达才”的校训,一大批名师硕儒在此兴学执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和高度认可,学校因此被誉为“中州师表,教育渊源”。

2016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学校召开教师节颁奖典礼曁开学典礼,在会上将学校更名为南阳中学,南阳市副市长及教育局局长出席仪式。

南阳理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南工”,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1987年创办的南阳大学;1993年由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校,定名为南阳理工学院;原张仲景国医大学并入。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11年,被批准为河南省2000年以来升本高校中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2016年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培育院校。

南阳理工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河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等。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拥有理、管、文、经济、教育、法、医、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

交通

综述

宛城区交通便利,焦枝、宁西铁路在区内十字交汇,312国道、207线、109线、231线、S103线,豫02线等干线公路纵横交错,二广、沪陕、许平南、南邓、岭南、环城等六条高速公路穿越全境。

宛城区位居中原,地处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交接地带,自古就是北上中原、南下湖广、西进川陕、东去合肥的要道.在现代经济格局中,背靠郑州、洛阳等省内各大城市,面向武汉、襄樊市,东临资源丰富的桐柏山,西依秦巴山区,使宛城区处于东西南北物资技术的交汇过渡地带。 交通、通讯便利:北接陇海、京广两大铁路干线,南达广西柳州的南北交通大动脉焦柳铁路邻境而过,上海乌鲁木齐的312国道横穿东西,南阳姜营机场坐落在宛城区境内,机场可起飞波音737等大中型客机。

公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宛城区的公路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从1992年起,宛城区对国道、省道、乡村公路全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宽、建设和配套,公路开始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止一九九五年底,宛城区国道、省道公路全部达到国级二级公路标准,干线公路拥有133.6公里,国道G312线、豫01线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创建为文明样板路; 区乡村公路1996年在南阳市13个县市区第一个实现乡乡通油路,2002年区乡村公路再次在全市第一个实现村村通油路,区乡村油路累计达到527.5公里。截止2002年底,干线、区乡村公路达到661.1公里,名列全市13个乡县市区通车里程之冠。

其他

宛城区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快捷便利的客货运输条件。区内1990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南阳机场能起降波音747大型飞机, 直达全国各大城市。焦枝铁路沿境而过,在建的宁西铁路从区内穿行, 以上两条铁路在区内设有2个站点,在建的许平南高速公路北与京珠高速公路相联接,南与在建的南襄高速公路相衔接,与鄂西北高速公路联网,打通云贵川的通道。

文化

文化设施

宛城区内拥有图书馆、博物馆、图书超市、影剧院、广播电视大厦等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达80多个,每万人拥有技术人员37人。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全民健身运动普遍开展。

宛城区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突破口,多策并举探索新路子,推进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区累计在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方面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成村级文化大院100多个,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15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2008年,宛城区将新建2至3个省级示范文化大院,每乡至少建成2至3个省级标准村级文化大院,成立宛城区数码电影放映站,计划放映电影1200余场。

文化活动

2011年11月16日,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京宣布,本届农运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将于2012年9月16日在河南南阳市隆重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筹备工作进入新阶段。

据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定期举办农运会的国家,全国农运会与全运会、城运会、大学生运动会、体育大会通称为中国的五大综合性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是由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农民体协联合主办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每四年举办一次。自1988年举办以来,已分别在北京、孝感、上海、绵阳、宜春、泉州举办了六届。 据河南南阳市长穆为民介绍,河南是农业大省,南阳是农业大市,夏粮总产达到72.4亿斤,连续9年增产并再创历史新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南阳也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将紧紧围绕“农”字设置农运会比赛项目,策划开、闭幕式表演。他表示,第七届全国农运会,是南阳市也是河南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体育赛事。结合南阳实际,我们把筹办全国农运会作为机遇、作为载体、作为民生、作为形象,提出了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重节俭”农运会的指导思想。在工作推进中,我们坚持转变方式迎农运,顺应国内外节会发展规律,立足南阳农业大市的市情,不比大、不比洋、不比阔,在体现“农、文、民、势、特”上下功夫,着力办一届突出中原特色、南阳特色、农民特色的农运会,彰显中原大地的灿烂文化,力争办一届综合效益最好的农运会,办一届可持续性最强的农运会。

风景名胜

南阳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中国著名历史名胜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位于南阳市区的卧龙岗上,掩映于万木峥嵘、苍松翠柏中,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隐居南阳卧龙岗而修建的。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时琅琊郡人,幼年丧父,其后随叔父隐居南阳城西卧龙岗,晴耕雨读,刻苦学习、研究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各种学派的政治主张,尔后协助刘备火烧博望和赤壁,建立西蜀霸业,又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南阳府衙,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府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坐落于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历经元、明、清共199任知府。现存房屋150余间,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36000平方米,是国家唯一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知府衙门现存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座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现存建筑就是一个历史档案馆,它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建筑艺术价值。

白河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南阳的母亲河,源出自伏牛山玉皇顶东麓,流至襄樊注入汉水,在南阳市内全长320公里,流域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南阳白河在市区内穿城而过,全长32公里。 它用四条大型橡胶坝把主要河段分区拦截,形成广阔水域。南阳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似一条银练素带,波澜粼粼,视野辽阔。

王府山 王府山位于老城区西北隅(今共和街西端),是明藩王府花园中的一座假山,太湖石及独山石砌成,山高18米,底部直径21米,周长66米,占地面积346平方米。1994年8月,在王府山附近兴建大明苑王府市场建筑群,为消费者、旅游者提供方便。王府山已被定为南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宛城卢园

宛城卢园,位于宛城区汉冢古镇南侧312国道旁万庄村,地势优越,交通便利,距南阳市区仅需半小时车程。景区以“自然、绿色、生态、环保”为主题,集生态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宛城卢园景区内花卉争艳,瓜果飘香,亭台楼阁,山水相依,自然环境优美,被南阳市政府评为“南阳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园”。

张衡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位于石桥镇小石桥村西侧,距中心城区20公里。博物馆主要建筑景点有门楼、综合展厅、祭台、古天文馆、张衡半身雕像、汉阙、碑墙、墓冢、廊房、角楼、模拟地震馆、碑刻长廊、综合展厅等。通过这些展厅、展馆,可使观众对张衡的生平事迹、科学贡献、创造发明及文学成就有一个全面了解。张衡博物馆对于继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科技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两大文明建设以及扩大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科学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著名人物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南阳卧龙区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范蠡

范蠡(lǐ) ,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道家、名贾和实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