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宗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宗譜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家譜圖

外文名;genogram

應用學科;心理學

應用範圍;臨床與諮詢心理學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據研究表明,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誌。

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歷史上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當今可見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在我國明清時期,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1]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皇帝的家譜稱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家譜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產物。

隨着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家譜不僅記錄着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修譜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它是古代宗法制度的產物,漢代時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族譜文化也流傳到全國各地。漢時期社會上出現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繼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魏晉時期,編撰譜牒的主要目的是維護門第,由於門第與選官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政府也參與其事,官府組織編修譜牒。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編纂家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較關注親親之道的提倡。

宋代的家譜是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唐末五代的戰亂,使原來記載士族門第高下的譜牒都化為灰燼,而在戰亂中崛起的新貴往往因為自己原來的門第並不高,也不願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譜牒。由於沒有譜牒的記錄,家族的世系開始變得模糊不清,人們對自己的父祖兄弟還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對家族中世系稍遠一點的親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間是什麼關係。宋代修譜關注的重點在於「尊祖敬宗收族」,在於鼓吹「尊尊親親之道」的倫理道德教化功能。由於與選官沒有關係,官府自然不再過問,因此宋代以後都是私人自行修譜。隨着家譜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譜逐漸從官府、從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隨着修譜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時期家譜的規模越修越大,出現了「會千萬人於一家,統千百世於一人」的統譜,一部統譜往往匯集了十幾個省上百個支派的世系,蔚為壯觀。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吳氏大統宗譜》,奉太伯為一世祖,列入者竟達503支,計40冊,令人嘆為觀止。不過,如此大規模的統譜,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難以確認。

這種通譜聯宗的風氣,與當時修譜過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關係。與宋代家譜基本上都採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譜大多採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動輒幾十世,往往將歷史上的本姓將相名人一網打盡。

由於人們常常以通譜、聯宗甚至冒認名門望族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有一些貧困的文人竟然專以偽造譜牒為職業,他們事先將各姓在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都開列出名單,當有人要他們纂修家譜時,便根據需要將這些名人編入家譜。這種做法的流毒很廣,現今存世的明清家譜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許多就是這樣編造出來的。

古代的家譜纂修,出於抬高家族地位和聲望起見,在追溯先祖時,必然要上溯到一個名人或皇帝方才罷休,哪怕是冒認攀附也行。李世民為了附會自己是老子的後人,把道教立為唐代國教;出身草莽的朱元璋為了與朱熹結下親緣關係,抬高了理學的地位。而且,出現了凡是姓范的必是范仲淹的後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後代的現象,而歷史上的壞人都是既沒有祖先父母,也沒有子孫後裔的。

舊時甚至出現過所謂的職業「譜師」,專門幫人在修家譜時添入名臣名人作為「先輩祖宗」,這種做法被稱為「拜譜頭」。

歷史淵源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家譜是影響人數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之一。

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

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王朝之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先後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譜牒著作。

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致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正因為古代譜牒不復存在,加上遷徙的頻繁,各姓氏修譜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間」。

魏晉時期,編撰譜牒的主要目的是維護門第,由於門第與選官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政府也參與其事,官府組織編修譜牒。宋代修家譜關注的重點在於「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內部的團結互助。由於與選官沒有關係,官府自然不再過問,因此宋代以後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譜。隨着家譜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譜逐漸從官府、從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進入明清以後,官方繼續積極鼓勵家譜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號召纂修家譜,地方官員也熱衷於勸說百姓編修家譜,這使得家譜數量大增,甚至達到了沒有無譜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譜成為家族生活的頭等大事。

民間可見的祖傳家譜很多都出自明清時期,但是,明清兩代家譜造假現象卻是絡繹不絕,一些姓氏家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譜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先祖。舊時甚至出現過所謂的職業「譜師」,專門幫人在修譜時添入名臣名人作為「先輩祖宗」。這種族譜造假的行為,自欺欺人,顛倒基本事實,即是對先人的極不尊重,甚至是侮辱,也不利於家風的傳承。為了提高家譜的「產量」,「譜匠」創造的家譜都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比如「譜匠」習慣於用華美的詩詞歌功頌德,也喜歡把家譜中的先祖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這也是他們認知中最古老的時期。

現存的古老家譜大多數屬於明清時期纂修。如果從科學角度探討家譜的真實性,結果可能讓人很失望。根據專家考證,現存明清時期的家譜中,先祖內容大多都是虛構,譜中第一位先祖往往附會歷史名人。在古代戰亂頻繁情況下,想延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族譜是非常困難的。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穩定,近幾代的家譜世系真實度還是很高的。

引證解釋

指封建家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

宋史·藝文志三》:「司馬光《宗室世表》三卷,《臣寮(liao)家譜》一卷」。

葉盛《水東日記·范氏家譜世系》:「吾家唐相履冰之後,舊有家譜。咸通十一年,一枝渡江,為處州麗水縣丞,諱隋 。」

龔自珍《》:「由是臚而為家譜,則史表之遺也;廣而為家乘,則史傳之遺也。」

中國古姓大多是圖騰的遺留,中國今不少姓氏中,都保留着原始圖騰名稱的遺蹟。不少學者認為,中國姓氏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中留存的圖騰信仰,均佐證了這一觀點。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考古與基因等科學研究,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一些史學專家認為,歷史上的王朝更替、社會動盪導致了家譜的斷裂殘缺,很多族譜都由後人憑想象臆造。封建時代,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性和確實性。重視傳統的中華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譜,由於南北各地的語言、風俗、長相等均不同,世系聯繫在一起,其紙譜真實性值得推敲。而血譜卻是科學的方式,用這種新方式,或可精確地甄別出家譜的真假,釐清更多的家族傳承的謎團。

通過檢測DNA中的Y染色體遺傳標記,可以推斷是否來自於同一父系。這為姓氏、家譜的關聯研究提供無可辯駁的科學證據。採用「DNA族譜」和紙質族譜並行、相互印證的辦法,來確定族親關係是可行的。史定華表示,在修訂宗譜中,如何科學地認祖歸宗,應該遵循紙譜、血譜相互結合的方法。其中,血譜保存在每個人血液里的DNA中,忠實記錄了世代相傳的軌跡。

世系表

作為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係。

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採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係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係,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係。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

以上四種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這是一般族譜中比較常見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變化,我們在記述家族世系表時,可根據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員的多少等靈活採用,總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內容真實、層序分明,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表現形式

樹狀圖:(圖片形式)

文字型:族譜本

基本解釋

(1) [genealogy;family history]∶家族裡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

(2) [genealogical tree]∶有關一個種族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統記錄。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的地方圖書館開始收集家族「老譜」,認為它們與正史、方志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不過,對於「老譜」的可信度,專家們的態度是:謹慎為上。「在家譜中攀附名人的現象自古有之,即使真的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家譜也並不可靠」。

一些史學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社會動盪導致了家譜的斷裂、殘缺,缺失的部分有很多都由後人憑想象補上。早在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至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

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的。明清時還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利用事先準備、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譜作為「道具」,每當有人延請修譜,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不但如此,中國歷來的王朝更迭,社會的動盪,更使擁有一份綿延千年、完完整整一目了然的家譜並不太可能。在家譜的斷裂處,殘缺處,正是後人得以憑藉想像力補上的部分。

這樣出來的家譜幾乎一個面孔,所出現的歐陽修、蘇軾、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題跋序言,其實都是這些「譜匠」的傑作,不了解真相的人還將其視為祖傳之寶。因歷史原因,近幾世以前的家譜世系可信度均不高。

意義

中國的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積極的意義。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如今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作用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能夠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相傳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紀及王侯列傳、年表等演變而來。家譜是和正史、方志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家譜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寶庫,可供從事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民俗學、人口學、民族學、文學、政治學、宗教學、法學、姓氏學的研究人員從中查詢資料,尋找依據,進行研究。家譜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資料。家譜和宗法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基礎之一,而家譜的族規、族約、家法、鄉約等,正是加強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資料。族規、家規中保留了許多對我們當代極為有益的東西,如孝父母、和夫婦、勉諱書、尚節儉、戒賭博、戒淫穢、戒懶惰、戒奢侈等,對我們建設現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鑑意義。

3.家族制度研究資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緣關系統治族人的社會制度。在許多家譜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極為詳細的資料,如家族的組織系統、家族的財產管理、家族的賑濟方法等,為我們研究家族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組織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4.經濟史資料。家譜中保存有相當數量的經濟史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集體田產如祠田、墳田、莊田、山林等的數量、形成、經營、管理、收支情況等。有的家譜還記錄了家庭成員經商、貿易的事跡。這都為我們研究古代經濟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問題資料。家譜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傳承,在家譜的「房派圖」、「支派分布圖」、「遷徙圖」、「先世考」、「世系圖」以及家譜的一些序跋中,記錄了家族人口的數量、遷徙、分布、婚姻狀況等資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

6.歷史人物傳記。家譜是世系的記錄,許多家譜中既有簡單的世系,又有十分詳細的傳記、行狀、墓誌、年譜等,對研究歷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幫助。

7.地方史志資料。家譜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內容如選舉、職官、人物、戶籍、祠宇、碑記、藝文等,在家譜中也是重要內容。

8.教育史資料。家譜中一些重要的章節載錄了許我教育史資料,如在族規、家法、仕宦錄、科甲記、教育志、族墅、傳記等就載有宗族教育、學校、科舉、勸學措施、教育方法的內容。

9.民俗學資料。家譜還是一個民俗學資料庫,一些家譜在家禮和人物傳記里記錄了許多民俗內容,尤其是在家禮中的婚禮、葬禮、祭禮等中,本地的風土人情、禮儀風俗都有相當的體現。另外,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民俗、歲時習俗、社會習俗、精神習俗等在各地家譜中都有記載。

10.宗教史資料。有些家譜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記錄。在這些家譜中,他們對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給以說明,同時表達他們的宗教觀。還有的對本族人的宗教活動、宗教禮儀和習俗詳細記述。

11.華僑史資料。中國沿海地區一些省份的家譜涉及族人出國謀生的歷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數、時間、僑居地區分布、職業、所在地生產、生活情況及與家鄉、家族的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聯繫,這為我們進行華僑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2.重大歷史事件資料。中國歷史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記錄在家譜中,雖然這些記錄並不完整系統,但卻十分具體,也是研究者獲取資料的一個途徑。

除以上所述外,家譜還能提供有關古代婦女、古代倫理道德、遺傳學、人才學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見,家譜作為史書之一,其作用是相當突出的。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一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需要物質條件外,還需要足以「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的家風的形成,正是這種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容之一。家譜中所保存的家規、家訓以及治有格言等,從一開始就以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態度來討論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的建設。

文化

在姓氏出現之前,人們需要標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國東方學家馬克斯·繆勒在《獻給神話學》中說:一個圖騰,開始是一個氏族圖騰的標記,而後是部族的名字,而後是部族祖先的名字。這裡的「名字」,其實就是「姓」。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誌。關於圖騰,當前學界有3種觀點:圖騰名稱是一個群體共同的名稱;圖騰是群體的祖先,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圖騰是群體的保護神。

在有修譜傳統的地區,隨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視作封建迷信的家譜可以自由流通閱讀,自然地引起了人們尤其是老人們的美好回憶。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和精力。在鄉土社會結構日益呈現鬆散的情況下,修家譜被認為是維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種途徑。人們熱情操辦家譜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求一種凝聚力。

中國家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一種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記事詳備的獨特史料。它從家族史的角度來闡釋、反映、印證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對我們弘揚民族文化,以及進行社會學、人口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譜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匯編,是史的一種,屬於歷史學範圍,這已成定論。但作為一種特殊史料,家譜有與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也就構成了家譜特有的屬性。在家族概念淡化的當代,與家族相連的很多觀念、行為規範也發生變化。家譜中的家訓,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親情、鄉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作用。家譜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在中國,一個家族的遷徙傳播過程被生動地形容為「開枝散葉」。葉落總要歸根,在遊子的眼中,家譜就是根的象徵。一般的家譜都要找出一位煊赫的祖宗,不是帝王、聖賢,就是高官、名人,甚至要追溯到三皇五帝。由於這些上古貴人基本都出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要使本家族特別是不在黃河流域的家族與這些祖先聯繫起來,就只能編造出一段遷移的歷史。

邊陲地區的祖先移民傳說多將自己說成來自中原,且歷史久遠。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南雄珠璣巷傳說出現在明代中葉以後的族譜中,到清代大為普及。大多數此類傳說都見諸族譜,而各地族譜的普遍修纂是在清代、特別是清代中葉以後。自稱來自南雄珠璣巷的粵人,既有較早入籍的民人,以此將自己與瑤、疍、畲人相區分,也有開發沙田的瑤、疍、畲人,以此將自己的族群身份轉化為漢。當地的土著、賤民為了取得合法身份,千方百計地希望政府把他們納入戶籍當中,便採用了南雄珠璣巷遷來的說法,以證明他們的中原身份及其正統性。

中國族譜歷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時期。事實上,族譜不僅客家人有,漢族別的民系也有,甚至中國周邊的儒家文化圈如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也受華夏影響而記錄族譜。

同樣,客家的寧化石壁村傳說也具有一個中原身份的前提,以此形成了圍繞南嶺山區的各個山地開發人群的地域認同。在17世紀40年代,「客」已成為當地人所接受的方言群體分類。到康熙年間遷界與復界時期,先有沿海講福佬話的人群進入客家山區,後有包括不同方言的人群遷入平原及沿海,隨後便出現宗族大量建設的現象,許多族譜中便出現了祖先自中原遷至寧化石壁,再遷到現居地的故事。在晚明以前,當地是沒有「客」或「客家」這樣的族群分類的,這個後來稱作「客家」的人群應該同瑤、畲一樣,是居住在南嶺山區的土著。

在中國,家譜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素來與國史、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中國家譜總目》主編王鶴鳴認為,家譜不僅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參考來源

泰伯仲雍後裔宗譜網

參考資料

  1. 簡單畫一張家譜圖,360文庫 , 2022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