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孙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羲
出生 安徽省安庆市
1914年3月7日
逝世 1994年1月
国籍 中国
别名 师贤
民族 汉族
教育程度 浙江大学
职业 农业化学家
知名作品植物营养和肥料
水稻营养与施肥

孙羲 (1914年3月7日 - 1994年1月) 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 著名农业化学家,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农业化学的奠基者。长期致力于土壤养分、植物营养与施肥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农业化学教材。对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机制和作物有机营养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土壤植物营养理论。孙羲毕生致力于中国农业化学和植物营养学的教学和科研事业,为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1]

人物简历

  • 1914年3月7日 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
  • 1935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植物学系,获学士学位。
  • 1935-1937年 任浙江大学代办高级农校教师。
  • 1937-1938年 任浙江省土壤研究所技术员。
  • 1939-1943年 获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分别在四川成都农业改进所、北碚中国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和成都四川大学农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 1943-1945年 任成都川康农工学院副教授兼金陵大学副教授。
  • 1945-1949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农业化学系代主任。
  • 1949-1952年 任浙江农学院教授。
  • 1952-1953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
  • 1953-1991年 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土壤农化系主任四年)。
  • 1994年1月 逝世。

[2]

人物生平

经历

孙羲先生,别名师贤,1914年3月7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1946年被聘为农学院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农化系主任,全国农业化学教材编写组组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兼第一、二届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会刊《土壤学报》编委,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委员兼农业化学卷编委主任等职。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教育事业荣誉奖。[3]。1994年1月逝世。

幼年

在安徽安庆度过了他的童年,并读完初中。高中时,他先就读芜湖高中,后进入上海惠灵中学,并跳班提前一年毕业。他在上海耳闻目睹殖民主义分子在我国领土上为所欲为、肆行无忌、深感痛心,遂矢志努力学习,走"科学救国"之路。1931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植物学系学习。当时农学院缺乏基础课教师,便去理学院选修生物化学,这为他以后研究农业化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35年获学士学位后,进入浙江大学代办的高级农校担任教员。1937年转入浙江省土壤研究所任技术员。同年,开始了全国的抗日战争。11月,研究所解散,他离开杭州来到成都,在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43年进入成都川康农工学院任副教授兼金陵大学副教授。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经常飞到成都投掷燃烧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回到杭州,被聘任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并代理农业化学系主任,常参加浙江大学校务会议,时有机会与竺可桢校长一起开会讨论和接触,长期接受竺可桢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不专横的科学精神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的熏陶。正是这种精神风范鼓舞着他树立为我国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聘为浙江农学院教授。1952年被聘为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复旦大学教授。1957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农业化学教材,并被教育部评为较好的教材。以后陆续主编和编写了10部教材和专著,为我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

孙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坚信科学知识在中国不远的将来定会得到重视。就在那不准他上讲台的年代里,他编写出了《植物营养和肥料》、《水稻营养与施肥》两部讲义。

孙羲一直坚持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以科学研究推动教学,而科研教学又必需与生产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不间断科研工作。将植物生理生化学科的理论和手段引入植物营养研究是他的突出贡献之一。他对植物营养机理、有机营养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用中、英文发表了科技论文60余篇,对丰富和完善植物营养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羲曾先后担任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主任,全国农业化学教材编审组组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兼第一、二届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土壤学会会员,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浙江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兼农业化学卷编委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等职。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培养人才

概述

从1935年执教起,孙羲已在土壤农业化学讲坛上执著地耕耘了50余个寒暑。他工作兢兢业业,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土壤农化人才,为我国土壤农化教育事业和土壤肥料科学的崛起和发展[4]

教育

从教以来,他先后在他任教过的大专院校开设和主讲了土壤学肥料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营养原理农业化学植物营养化学高级农业化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共主编和编著教材和专著10部。另外,1974年还为援外水稻技术人员进修班编写了《水稻营养的化学诊断》和《土壤农化讲义》。

1981年,农业部教育局指定浙江农业大学由孙羲负责主办全国高校农业化学师训班,培训了54名农业化学教师,为加强我国的农业化学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知识

孙羲不但农业化学理论功底博大精深,而且植物生理生化基础扎实。他讲授的课程内容深入,知识面广,深受学生欢迎。他治学严谨,工作一丝不苟,体现了一位科学家崇高的科学态度和品德。他对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要求很严,并十分注重德育培养。1962年开始招收"作物营养与施肥"学科的研究生,当时没有学位制度。1979年起正式培养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国内博士研究生。1989年他的博士点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招收外国博士生的博士点,同年就招收了3名用英语授课的外国博士生。到80年代末为止,受他培养过的本科生已达1300多人,硕士生17名,博士生9名。他的学生已经在国内外土壤农化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成了学科带头人,一大部分成了学科的骨干力量和后起之秀,可谓桃李芬芳满天下。为表彰孙羲在高教事业上的突出贡献,1990年国家教委特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

生活

孙羲对自己的生活考虑很少,充分利用时间多做实事是他突出的特点之一。在他75寿辰之际,他的助手和学生们要为他祝寿,他婉言谢绝说:"还是让我们利用这点时间多做些工作吧。"这是一句多么感人肺腑的话。1986年,孙羲赴联邦德国和法国开会,省吃俭用积下700多美元,他没有给夫人买一件礼物,全部上缴给了国家。所有这些正是对"求是"精神的发扬与光大,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也不断地鼓励着学生们为我国的农业科学事业而努力学习。

丰富理论

40年代初,孙羲开始了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对水稻施肥、水稻根系活力生物化学诊断、水稻氮素和钾素营养以及棉花钾素营养生理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钾对作物的营养作用机理与缺钾诊断"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钾对棉花叶片角质层、蜡质层发育的关系研究成果,经国际联机检索属填补国际空白。此项成果被联邦德国李比希大学K.Mengel教授引用到他编著的《植物营养原理》第四版教材中。70年代末,他在总结我国历史上施用有机肥料与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关系的基础上,发现我国之所以千百年来作物产量续有增加,土壤肥力也不断更新,是因为我国有长期施用有机肥料的优良传统。但由于有机肥的供肥特性与作物的生育需要往往不相协调,因而增产幅度很小。为了揭示有机肥料的营养作用和供肥机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施肥传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施肥体系,孙羲开始了有机肥对作物的有机营养以及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作用机理研究。"六五"和"七五"期间被列入农业部重点项目。经十几年的深入研究,证明了有机肥中有机养分的直接作用及其优越性,从土壤生物化学角度揭示了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的机理,还发现通过有机无机肥配合不但可解除有害氨基酸对水稻的毒害作用,而且效果超过等量的无机氮。这些探索性工作在国际上均尚未见报道。其中"有机肥料营养作用机理研究"获得了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七五"期间由他主持的农业部重点课题"有机肥改土供肥机制及施肥技术研究"项目,于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孙羲提出了植物的矿质--有机营养理论。这是对李比希矿质营养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孙羲在有机肥料和有机营养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关注和承认,国外一些高等院校来函来人联系要求派人前来进修和搞科研合作。1986年联邦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曾派人来进修和开展有机肥方面的研究工作。1988年波恩大学农业化学研究所与他共同向德方基金会申请了"有机肥对中国东南部主要水稻土磷、氮动力学的影响"合作课题。经双方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果,对方主持人W.Wrener教授对双方的合作十分满意,给予了很高评价。

利用红壤

在我国十几个省分布着大面积的红壤,且气温高,雨量充沛,地形多在低山丘陵,有着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但由于土壤酸性强,铝离子含量高,土壤结构差,作物产量低。过去红壤改良仅从土壤性质的改良单方面着手,耗资大,时间长,效率低。孙羲在从事多年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以选育出能适应在红壤上生长的作物品种来开发利用红壤资源的崭新设想,引起了国内同行们的极大关注。他与他的助手们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填补了国内这一研究的空白;此后又以满腔热情致力于耐酸、耐铝的大、小麦品种筛选及有关遗传特性的研究工作。

孙羲年过七旬时,仍精力充沛,雄心壮志不减当年,在他未来计划中还列着许多新的课题。他废寝忘食地伏案著书立说,立志要为创办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农业化学学科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

主要论著

  • 2 孙羲.农业化学.北京[6],1957.
  • 3 孙羲,彭家元主编.农业化学.北京[7],1963.
  • 5 孙羲主编.农业化学.上海[9],1980.
  • 6 孙羲主编.农业化学实验.上海[10],1980.
  • 14 孙羲,章永松,应启肇等.Effect of Organic Manure on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Production(有机肥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作用).中国土壤科学新近研究进展,南京[14],1986.
  • 17 孙羲,秦遂初,章永松等.Potassium Nutrition of Cotton in Relation to Soil Fertility. Potash Review,1988(6):1-6.
  • 18 孙羲,饶立华,章永松等.Effect of Potassium Ferilizer Application o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Yield of Cotton Grown on a Potassium Deficient Soil. Z. Pflanzenernuhr,Bodenk,1989(152):269-272.[15]

文献参考

  1. 为农业化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孙羲历史上的今天
  3. 1985年被载入世界农业名人录
  4. 作出了卓越贡献。
  5. 中华书局出版
  6. 高等教育出版社
  7. 农业出版社
  8. 浙江科技情报处出版
  9.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1. 农业出版社
  12. 农业出版社
  13. 农业出版社
  14. 江苏科技出版社
  15. 孙曦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