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姊妹易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姊妹易嫁,《聊斋志异》篇目之一。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主要讲述姐姐素花自小与牧童毛纪定亲,但成年后,因嫌弃毛纪贫穷,不愿出嫁。后迫于无奈父母让妹妹素梅代替姐姐出嫁,谁知出嫁不久,毛纪却状元及第,前程似锦,素花后悔不已。

原文

   掖县相国毛公[1],家素微[2]。其父常为人牧牛。时邑世族张姓者,有新阡在东山之阳[3]。或经其侧,闻墓中叱咤声曰[4]:"若等速避去,勿久溷贵人宅[5]!"张闻,亦未深信。既又频得梦,警曰:"汝家墓地,本是毛 公佳城[6],何得久假此[7]?"由是家数不利[8]。客劝徙葬吉,张听之,徙焉。一日,相国父牧,出张家故墓,猝遇雨,匿身废圹中[9]。已而雨益倾盆, 潦水奔穴[10],崩渹灌注[11],遂溺以死。相国时尚孩童。母自诣张,愿丐咫 尺地[12],掩儿父。张徵知其姓氏,大异之。行视溺死所,俨当置棺处,又益骇。乃使就故圹焉[13]。且令携若儿来。葬已,母偕儿诣张谢。张一见,辄喜,即留其家,教之读,以齿子弟行[14]。又请以长女妻儿。母不敢应。 张妻云:"既已有言,奈何中改!"卒许之。
然此女甚薄毛家[15],怨惭之意,形于言色。有人或道及,辄掩其耳; 每向人曰:"我死不从牧牛儿!"及亲迎[16],新郎入宴,彩舆在门,而女掩袂向隅而哭。催之妆,不妆;劝之亦不解。俄而新郎告行[17],鼓乐大作,女犹眼零雨而首飞蓬也[18]。父止婿,自入劝女,女涕若罔闻。怒而逼之,益哭失声。父无奈之。又有家人传白:新郎欲行。父急出,言:"衣妆未竟,乞郎少停待。"即又奔入视女。往来者,无停履。迁延少时,事愈急,女终无回意。父无计,周张欲自死[19]。其次女在侧,颇非其姊,苦逼劝之。姊 怒曰:"小妮子,亦学人喋聒[20]!尔何不从他去?"妹曰:"阿爷原不曾以妹子属毛郎[21];若以妹子属毛郎,何烦妹姊劝驾也?"父以其言慷爽,因与伊母窃议,以次易长。母即向女曰:"忤逆婢不遵父母命[22],今欲以儿代若姊,儿肯之否?"女慨然曰:"父母教儿往,即乞丐不敢辞;且何以见毛家郎便终身饿莩死乎[23]?"父母闻其言,大喜,即以姊妆妆女,仓猝登车而去。入门,夫妇雅敦逑好[24]。然女素病赤鬝[25],稍稍介公意。久之浸知易嫁之说[26],益以知己德女。居无何,公补博士弟子[27],应秋闱试[28]。道经王舍人店[29],店主人先一夕梦神曰:"旦夕当有毛解元来[30],后且脱汝于厄[31]。"以故晨起,伺察东来客。及得公,甚喜。供具殊丰善,不索直。特以梦兆厚自托。公亦颇自负;私以细君发鬑鬑[32],虑为显者笑,富贵后念当易之。
已而晓榜既揭[33],竟落孙山[34],咨嗟蹇步,懊惋丧志。心赧旧主人[35],不敢复由王舍,以他道归。后三年,再赴试,店主人延候如初。公曰:"尔言初不验,殊惭祗奉。"主人曰:"秀才以阴欲易妻,故被冥司黜落[36],岂妖梦不足以践[37]?"公愕而问故。盖别后复梦而云。公闻之,惕然悔惧,木立若偶。主人谓:"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38]。" 未几,果举贤书第一人[39]。夫人发亦寻长[40],云鬟委绿[41],转更增媚。姊适里中富室儿,意气颇自高。夫荡惰,家渐陵夷,空舍无烟火。闻妹为孝廉妇,弥增惭作。姊妹辄避路而行。又无何,良人卒[42],家落。顷之,公又擢进士[43]。女闻,刻骨自恨,遂忿然废身为尼。及公以宰相归,强遣女行者诣府谒问[44],冀有所贻。比至,夫人以缔縠罗绢若干疋[45],以金纳其中,而行者不知也。携归见师。师失所望,恚曰:"与我金钱,尚可作 薪米费;此等仪物我何须尔!"遂令将回。公及夫人疑之。启视而金具在,方悟见却之意。发金笑曰:"汝师百余金尚不能任,焉有福泽从我老尚书也。" 遂以五十金付尼去,曰:"将去作尔师用度。多恐福薄人难承荷耳。"行者归,具以告。师嘿然自叹,念平生所为,辄自颠倒,美恶避就[46],繄岂由人耶[47]?后店主人以人命逮系囹圄,公为力解释罪。异史氏曰:"张家故墓,毛氏佳城,斯已奇矣。余闻时人有'大姨夫作小姨夫[48],前解元为后解元[49]'之戏,此岂慧黠者所能较计耶?呜呼! 彼苍者天,久不可问,何至毛公,其应如响?"

注释

[1]掖县:

在今山东省。相国:官名,秦置,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唐以后多用以对相当宰相职位者的尊称。明代以大学士为辅臣,
因尊称大学士为相国。毛公:毛纪,字维之,明成化年间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

[2] 素微: 原本贫寒卑微。
[3] 新阡: 新墓。阡,墓道。阳:山南为"阳"。
[4]叱咤(chìzhà斥乍)声: 怒斥声。
[5]溷: 混,扰乱。
[6]佳城: 指墓地。《博物志·异闻》:汉滕公夏侯婴葬时,掘地得名,上有铭文:"佳城郁郁,吁嗟滕公居此室。"后因称墓地为"佳城"。
[7] 假: 借;这里意思是占据。
[8]家数(shuò 朔)不利: 言家中屡次发生不吉利之事;意谓受到鬼神惩儆。
[9]废圹: 迁葬后废弃的墓穴。圹,墓穴。
[10]潦水: 雨后大水。
[11] 崩渹(hōng 轰): 浪涛冲激声。
[12] 丐: 乞讨;求。
[13]窆(biǎn 贬): 下葬。
[14]以齿子弟行(háng 杭): 意谓把他当作自己的子弟辈看待。齿,列,收录。
[15] 薄: 鄙薄,轻视。
[16] 亲迎: 古婚礼之一。夫婿于成婚日亲自公服至女家迎新娘入室,行交拜合卺之礼。
[17]告行: 请行。告,请。
[18]眼零雨: 流眼泪。零雨,断续不止的雨。《诗·风·东山》:"零雨其。"首飞蓬:《诗·卫风·伯兮》:"首如飞蓬。"谓头发像蓬草一样散乱。
[19]周张: 急迫无计,不知所措。
[20]喋聒(guō锅): 多嘴多舌:嗦。
[21]属: 归属,指许配。
[22]忤逆婢: 不孝顺的丫头。忤逆,不遵父母之命。婢,这里是对长女的恨称。
[23]饿莩(piǎo 瞟)死: 犹言饿死。饿莩,饿死的人。身,据铸本补。
[24]雅敦逑好: 非常和睦融洽。雅,甚、很。敦,敦睦,亲厚和睦。逑好,指夫妇融洽相处,语出《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5] 赤鬝(qiān 千): 头发稀秃。韩愈《南山》诗:"或赤若秃,或若柴。"
[26]浸知: 渐渐知道。
[27]补博士弟子: 指考中秀才。汉武帝设博士官,令郡国选送弟子五十人入太学就博士受业,称"补博士弟子"。唐以后也称生员为"博士弟子"。
[28]应秋闱试:

指参加乡试。秋闱,明清时每隔三年,(逢子、卯,午、酉年)于八月间在北京、南京以及各省省城举行乡试,考中的称为
举人。因考试时间在秋天,故称"秋闱"。闱,考场。

[29]王舍人店: 村镇名,又称"王舍人庄",在今济南市东郊。
[30]解(jiè戒)元: 唐代举人由乡贡举,叫"解",后世因称乡试为"解 试",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31] 脱汝于厄: 救你脱离苦难。厄,苦难。
[32]细君: 旧时对己妻的代称。鬑鬑(lián lián 廉廉):鬓发稀少的样子。
[33]晓榜既揭:

录取榜文公布之后。晓榜,犹言正榜。乡试于放榜前一日午后写榜,先写草榜,后写正榜。正榜写成,已至半夜,天晓时张
挂出去,故称"晓榜"。

[34]落孙山: 即"名落孙山",指榜上无名。详见《叶生》注。
[35]心赧(nǎn)旧主人: 意谓心中羞愧,怕见那位店主人。赧,羞愧脸红。
[36]黜落: 除名,落榜。
[37]岂妖梦不足以践: 意谓并非怪异的梦兆不能实现。妖梦,指前时店主人所梦的神人告语。践,实现。
[38]解首: 犹言"解元"。
[39]举贤书第一人: 指考中第一名举人。举贤书,这里指乡试榜文。
[40] 寻: 旋即。
[41]云鬟委绿:

发髻乌黑光亮。元稹《刘阮妻诗》:"芙蓉脂肉绿云鬟。" 云鬟,美丽的发髻。云,形容发多。委,堆积。绿,绿云,发黑有
光彩似浓绿,故云。

[42]良人: 旧时妇女称丈夫为"良人"。
[43] 擢进士: 擢进士第,指考中进士。擢,选拔。科举时代考试及第,称"擢第"。
[44]女行者: 女尼。
[45] 绮縠: 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46]美恶避就: 犹言避美就恶。
[47]繄(yī): 语词。此据铸斋抄本,原作"翳"。
[48]大姨夫作小姨夫:

《事文类聚》:宋朝欧阳修与王拱辰同为薛家女婿。欧阳修娶薛家长女,王拱辰娶薛家次女。后欧阳修妻死,继娶其小妹。
因而当时有"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之说。这里指毛公本该娶 张家的大女儿,后来竟娶了张家的小女儿。

[49]前解元为后解元: 指毛公本该为前届乡试的解元,现在成了后一届的解元。

白话译文

  掖县有个当宰相的毛公,原先家中门第低微,生活贫寒,他的父亲常常给别人放牛。当时,县城有个世代为官的姓张的人家,在东山南面有块新坟地。有人从旁边经过,听到墓中有怒骂声:"你们赶快躲开,不要总在这里玷污贵人的宅地。"姓张的听说这事,不太相信。接着又连连在梦中得到警告,说:"你家的新坟地,本是毛公的墓地,你为什么长久占据在这里?"从此,张家时常有不吉利的事发生。别人劝他还是把坟迁走好,姓张的听从劝告,把坟迁走了。

  一天,毛公的父亲出去放牛,走到张家原先的坟地,天突然下起大雨,就跑到废弃的墓穴里避雨。雨越下越大,滔滔雨水,冲进墓穴,把墓灌满了,毛公的父亲被淹死在里面。当时毛公还是个孩童。母亲独自去见张姓的,乞求给一小块地方掩埋毛公的父亲。姓张的问明白他们的姓氏,十分惊异,就到毛父淹死的地方察看,发现毛父正好死在该放棺材的地方。姓张的更加惊异,就让毛父葬在这个墓穴里了,还嘱咐毛母带着儿子来一趟。办完丧事,毛母同儿子一块来张家致谢。姓张的见了毛家孩子,非常喜欢,就把他留在家里,教他读书,把他当作自家的孩子看待。又提出要把大女儿许给他作妻子。毛母大惊,不敢答应。张的妻子说:"既然说了,就不会中途变卦。"毛母只好答应了。

  但张家大女儿对毛家极为看不起,言词、神色间常常流露出怨恨、羞愧的情绪,偶尔有人提起这件婚事,她就捂住耳朵。还常对别人说:"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嫁给放牛人的儿子。"到了迎亲的那天,新郎坐入酒席,花轿停在门外,这女子还捂着脸面对墙壁哭泣。催她梳妆,她不肯,也不听劝解。不多时,新郎起身请行,鼓乐齐奏,她还是蓬头散发地哭个不停。父亲让女婿稍等,自己亲自去劝女儿,女儿哭着像没听见一样。父亲大怒,逼她上轿,女儿更加号哭起来,父亲无可奈何。仆人又来传话:"新郎要走了!"父亲急忙出来说:"还没打扮好,请新郎再稍等等。"就又跑进屋去看女儿,出来进去不住脚。又拖延了一会儿,事情更加紧急,大女儿终究不回心转意。父亲没有办法,急得要寻死。

  二女儿在一旁很不满意姐姐的态度,苦苦相劝。姐姐生气地说:"小妮子,你也学着多嘴多舌,你为什么不嫁给他?"妹妹说:"咱爹当初并没有把我许给毛郎;若把我许配毛郎,何须姐姐劝驾!"父亲听到二女儿说活爽快,就与她母亲暗地商量,用二女儿代替大女儿。母亲就问二女儿:"那个不孝顺的丫头不听话,如今想叫你代替姐姐出嫁,儿愿意吗?"二女儿痛快地说:"父母既然叫儿去,就是逃荒要饭也不推辞。况且,怎么知道毛郎就会穷一辈子,最后饿死呢?"父母听了她的话十分高兴,就用姐姐的嫁妆给妹妹妆扮起来,匆匆忙忙地打发她上轿走了。过了门,两口子和睦融洽,相敬如宾。只是二女儿素来头发稀少,稍微叫毛公不满意。后来,毛公渐渐听说了姐妹易嫁的事,从此更加感激她,把她看作贴心知己。

  过了不久,毛公中了秀才,去参加乡试,路上经过王舍人店。店主人在前一天夜里梦见神仙对他说:"明天有个毛解元来,日后他会从危难中解救你。"于是店主人从早晨起来,就专门留心察看东边来的客人。等见到毛公,店主人大喜,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也不要钱,特地把梦里吉兆告诉他。毛公也很自负,暗想着:如果得中第一名举人,自己妻子的稀秃头发,恐怕被贵人讥笑,富贵之后应当换一个妻子。然而录取榜文公布之后,毛却名落孙山。他精神不振,步履沉重,觉得十分丧气。心中羞愧,没脸再见店主人,只好绕道回家。

  三年以后,毛公又去赴试,那家店主人仍像上次那样热情招待。毛公说:"你的话那次没应验,实在对不起你那一番诚意。"店主人说:"秀才是因为暗想要换妻子,所以被阴间除名落榜了,并不是我的梦不灵验。"毛公惊愕地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店主告诉他,那次分别后,又做了一个梦才知道的。毛公听了,又心惊又后悔,呆若木偶。店主人说:"秀才应当自爱,终究会作解元的。"不久,毛公果然考中第一名举人。妻子的头发也长起来了,乌黑油亮的发髻,更增添了她的美丽。

  张家大女儿嫁给了同村的一个富户,非常趾高气扬。可是,她丈夫是个懒惰的浪荡公子,家境渐渐衰败,连家产也卖光了,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听说妹妹做了举人的夫人,越发感到惭愧。有时和妹妹在路上相遇,就赶紧躲开。又过不久,张家大女儿丈夫死了,家里更加破落。不久,毛公又考中进士。大女儿听说,刻骨般恨自己,气恼地削发当了尼姑。到毛公当上宰相回家乡时,她强打发女尼到毛府去拜问,盼望着能得到点什么。女尼来到毛府,毛夫人赠给许多绫罗绸缎,将银子裹在里面。女尼并不知道,拿回去交给师傅,师傅大失所望,生气地说:"给我点金钱,还可买点柴米,这些东西给我有什么用?"于是又让女尼送了回去。毛公和夫人很疑惑,打开一看银子还在里面,才明白退回来的意思。毛公拿出银子笑着说:"你师傅连一百两银子都承受不起,哪有福份嫁给我这个老尚书啊!"随即拿了五十两银子给女尼说:"带回去作你师傅的生活费。多了,怕她福份薄,承受不起。"女尼回去,如实汇报,师傅默默不语,不停地叹息。想想自己的一生作为,常常正反颠倒,美的恶的,追求什么和躲避什么,哪里由得了自己呢!后来那家店主人因人命案子被捕入狱,毛公竭力解说,他才被免罪释放。

  异史氏说:"张家固有的墓地,竟成了毛氏的坟莹,这已经是很奇异了。我听人们说过'大姨夫作小姨夫,前解元为后解元'的玩笑话,这哪里是聪明伶俐的人所能算计到的呢?唉!老天爷的心意已经很久难以捉摸了,为什么毛公的报应竟那样灵验?"

连环画

版本

时间 书名 绘画 出版社 试读
1957.10 《姊妹易嫁》 张树德 天津美术出版社 试读
1981.8 《姊妹易嫁》 罗邦太、崔君沛   人民美术出版社 试读
1981.11 《姊妹易嫁》 张锡武、张荣章   人民美术出版社 链接
1982.1 《姊妹易嫁》 展之玉 山东人民出版社 试读
1983.11 《姊妹易嫁》 赵栓皂、杜双银 河北美术出版社 链接
2007 《姊妹易嫁》 范生福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试读

图片

视频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蒲盘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