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拉賽銅礦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城南約3千米的天山奴拉賽溝,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根據發掘的豎井圓木碳十四測定,奴拉賽銅礦遺址已有2500年歷史。整個遺址分為採礦區和冶煉區。採礦區發現十餘處豎井,深達20米左右,寬約5米。冶煉區位於谷內較平坦的地方,已發現埋藏於地下1.5米、長20米、厚0.5米的爐渣層。
文物遺存
奴拉賽銅礦遺址,包括圓頭山古銅礦遺址和奴拉賽古銅礦開採、冶煉遺址。在圓頭山古銅礦遺址,發現有露天採掘礦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賽銅礦採礦區已發現十餘處豎井洞日,已塌毀,洞口約5米見方,有的豎井深達20米左右,寬約5米。洞口周圍和豎井中發現大量礦石和圓形或扁圓形的石錘。冶煉遺址位於奴拉賽溝谷內較平坦的地方。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於新疆尼勒克縣城南約3公里,遺址分採礦和冶煉兩部分。
結構布局
採礦遺址,已經發現10餘處豎井洞口,洞口5米見方。多已坍毀。其中,半山腰一處豎井深達20餘米,寬約5米,礦井內遺蹟遺物隨處可尋。礦壁陡峭,礦壁兩側支撐層層水平方向原木,兩端楔入礦壁。不少撐木已塌折,與礦石石器和泥土混雜在一起,形成厚達4-6米的堆積。從地面看,豎井可能是互通的猶如網絡狀似的坑道。
遺址形態
冶煉遺址,位於豎井不遠的溝谷中,因被山洪沖刷,僅存一段長20米,寬1.5米,厚0.5米的爐渣堆積,堆積層中含礦石、爐渣、獸骨、碎陶片以及經過粗煉的呈圓龜形的白冰銅錠,銅錠含銅量高達百分之六十,是一處品位很高的富礦。從釉質多孔的爐渣孔殘留的木炭看,當時,冶煉是用木炭作為燃料。
在豎井和洞口周圍有大量的石器,其形狀均呈圓形和扁圓形大石錘,一頭圓鈍,一頭尖銳,石錘一端大都鑿有縱橫凹槽,以便繩索捆綁,是一種平衡和提升工具[2]。
重大意義
奴拉賽銅礦遺址是新疆至今保存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和現象較為豐富的古代遺址,對研究我國冶金史和新疆地方史、民族史都有重要意義。
奴拉賽古銅礦遺址位於尼勒克縣城南喀什河畔一條名叫奴拉賽的山谷里,這是一條東西走向的溝谷,礦脈順溝谷展布。依實物分析,這一遺址距今已達2500年左右,大約在春秋時期。這樣古老的採礦煉礦遺址,不僅在新疆是首次發現,就是在全國和中亞範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它對研究西域尤其是伊犁河流域的歷史發展和民族活動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五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名單通知 ,文博在線
- ↑ 轉載 新疆奴拉賽銅礦遺址(青銅時代.國五) ,新浪博客,201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