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基隆圣安宫

基隆圣安宫
图片来自pixnet

基隆圣安宫,是位于台湾基隆市中山区仙洞里的妈祖庙,为大甲镇澜宫的首座分香庙,亦为旅居基隆大甲人的信仰中心。

目录

历史

此庙之创始者霜宗在日治时期原为大甲地区的铁路职员,后由于台湾米从基隆港销往日本、基隆成立码头装卸公司,霜宗遂于四十馀岁的年纪,召集农忙过后的大甲乡亲来到基隆工作,由霜宗担任班长,其他人担任搬运工,兴起第一波移民潮,也因此产生信仰需求。

民国47年(1958年)农历三月,在基隆码头工作的大甲乡亲组成进香团,随镇澜宫南下北港朝天宫朝圣。当年此进香团掷筊获选为迎接大甲妈回驾时的头香团体,就此开启大甲移民回镇澜宫抢香先例并延续至今。同年农历五月,仙洞地区乡亲再由霜宗率领回镇澜宫恭请天上圣母六妈莅临基隆仙洞地区绕境,并恭奉于仙洞岩

该年农历十月进香团三度前往大甲镇澜宫,经当时主委郭金锟同意将六妈分灵至基隆港西岸,神像起初供奉于仙洞岩,后向地方耆老租屋并独立建庙,为求圣地平安遂将安座处所命名“圣安宫”。民国56年(1967年)正式于中山三路现址建庙,是基隆地区第一座分灵自大甲镇澜宫的庙宇,庙址是中山区中山三路111巷59号。在基隆类似的移民信仰还有新朝宫,由来自梧栖的码头工人所建,分灵自梧栖朝元宫

民国57年(1968年)2月10日,基隆市政府、观光协会会同军方勘查中山区仙洞岩,民间向市府申请兴建圣安宫,计划以五百万元经费,分五年完成,经费用途包含建筑圣安宫、整理周围环境、开辟公园等。军方勘查后同意解除仙洞崖山顶的要塞地带。

民国63年(1974年)民俗学家美术史施翠峰探访时该庙名为潮音寺,庙祝为心亮尼师

民国82年(1993年)破土兴建新庙,历经近二十个年头完成内部工程,贸易商吴文贯也捐赠樟木雕成五尺一寸的镇殿妈祖、及两尊四尺二寸的仙女,于2012年11月25日开光,次月12月4日起一连三天举办入火安座典礼。典礼期间大甲镇澜宫董事长颜清标、台湾妈祖联谊会会长郭铭坤恭迎大甲妈北巡至基隆祈福绕境,并驻驾圣安宫至入火安座圆满。

民国109年(2020年)时任主委霜进春表示,如有经费希望将庙宇改建为五层楼,一楼是吃饭的地方,二到四楼是香客大楼,五楼作为图书馆。

祭祀活动

长年记录圣安宫活动的文史工作者尹德根指出,圣安宫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组团返回镇澜宫谒祖进香,庙内的神轿、阵头与祭典仪式,皆与镇澜宫完全一致。每年绕境起驾时,圣安宫妈祖会从中山三路111巷旧路步道下山,再从西岸16号码头上车出发,为的就是让巷弄间的信徒膜拜。返大甲进香时,会受到镇澜宫全体董监事及五大团(福德弥勒团、弥勒团、太子团、神童团、庄仪团)热烈接驾,及在地居民沿途设香案迎接。

民国109年(2020年)时任主委霜进春则表示,除蒋中正过世当年进香延后一个月举行、同年(2020年)因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取消进香外,每年都有返回镇澜宫谒祖进香,最巅峰时期曾拥有六到七个阵头一同游街,从南荣路走回宫中。

移民生活

民国109年(2020年)时任主委霜进春回忆,来基隆工作的很多人是单身男性,没有房子居住于码头前的工寮。霜家则居住于西岸码头山上、高远新村不远处,最早是以土砌成的房子,约于民国50年(1961年)左右装修成砖瓦屋,是当地第一间砖屋,也是山上第一间有电话电视的人家,邻居们都会到家中接听电话,也因霜宗引入妈祖信仰而尊称其老家为“霜宅”。

霜宅附近全盛时期约有40馀户人家,后因为码头工作减少许多人返乡,2020年时只剩下六、七户。

旅游

因圣安宫有宽阔的停车场,适合停放游览车,许多游客会先到仙洞岩上方的圣安宫进香,再从仙洞公园旁的阶梯步行下仙洞岩参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