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聖泉宮位於福建省仙遊縣鯉南鎮聖泉村。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始建,歷代重修。坐北朝南,由門殿、正殿組成。宮內懸掛古匾「法雨均沾」、「源流普潤」、「法矅漈川」、「丹台澤沛」,以及手卷式橫匾「德育」、「揚威」等,為清道光年間原構,並存有清康熙十年「令行禁止」殘碑、清代鑾椅、十六幅清代道教神像掛軸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1]

中文名稱: 聖泉宮

地理位置: 福建省仙遊縣鯉南鎮聖泉村

亦 稱: 聖泉祖殿

始 建: 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

目錄

景點介紹

聖泉宮在縣南七里,祖殿祀法主仙妃。古傳仙妃與一真人演法於此,以鐵鞭引地,泉湧出,大旱不竭。鄉人德之,立廟於此。廟內鼓樂喧震,廟外一片寂靜,亦一奇蹟。法創水功,萬世稱尊。聖泉在鄭宅之西,一名龍井。宋志曰;「唐有法主仙妃,因時苦旱,以鐵鞭引地成泉。秋淺冬枯涸,春回,農事將作,設祭,方涌瀑。」明弘治乙未年,大旱。沙縣等官民進祖殿請水求雨,皆靈驗。

景點傳說

聖泉祖殿

聖泉宮,亦稱聖泉祖殿,位於仙遊縣城南鞏橋鄭宅,即今鯉南鎮聖泉村。聖泉村亦因許氏仙姑開創聖泉而得名。

晚唐許仙姑,曾學道於名山洞府,得諸名異人傅點,修煉於浙江金華北山。融會貫通,法術高明。雲遊天下,擇地而居。從尤溪入仙遊,約於唐昭宗乾寧年間,行至鞏橋鄭宅。視從此處鍾靈敏秀,誠定居勝地。乃向鄭家祖媽求賜宅地,鄭家祖媽慨然與之。許仙姑(在後宮址上)遂結草廬而居,造田種糧,墾荒種茶。在左右幾十丈,各值一樟樹,以示定居鄭鄉。他日,許仙姑登鄭門面謝,祝願鄭家子孫官運亨通。鄭家祖媽謂曰:仕官者皆離鄉背井,離母離妻,非老身所求。唯敞村水利不興,多遭苦旱。望仙姑助修水利,造福後代,以拯萬民。許仙姑毅然相允。

許仙姑通曉水文地理,既允助修水利,遂親自勘察附近各地。發現苦溪「下雨大水流,雨停無水流」奇象。探明苦溪地多沙石結構,雨後水流參透入地,水必往低處流之理。若能尋出下游地下泉眼,必可得水。親率民眾挖出井亭旁、珠山橋下、廬坡、龍井、碗井(一名活井)三穴,七個泉眼,地泉爆涌。即縣誌所云:鐵鞭托地,以成泉。乃開溝築垻,水到渠成,順流而東,灌溉附近七村近萬畝地。雖久旱不竭,萬民得利,誠為聖泉。許仙妃法創水功,故為官民所稱讚,而其生前死後,濟世救人諸事跡,亦為時人所傅頌。傅云:晚唐時期,鄭宅村尚處草創之期。村西飛鳳山,為原始荒山。林深茅密,無人敢進。間有「金蟆精」作怪,不時損害村間牲畜,村民苦之。許仙妃得知,舉劍祭法,制聖火攻之。一舉掃除「金蟆精」,民得開發飛鳳山。志云:明弘治乙酉年,大旱。沙縣等官民進祖殿請水求雨,皆靈驗。

《仙女史書》載有明嘉靖年間,倭寇從平海搶掠華亭,殺害民眾。村民請求法主仙妃掃滅倭寇。仙妃出神舉劍,風雨交加,飛沙走石,殺退倭寇,民得以安。村民立廟,永為奉祀。

傅曰:法主仙妃,本為神醫。定居鄭宅之後,在厝後山開荒種茶,採集草藥,精緻藥茶。時為濟世救人,治病良方。此方世傅不衰。直至清雍正十年八月,乾隆十五年八月,先後發生疫症。患者進祖殿卜問求醫,允准用傅統精緻藥茶加祖殿前井水煮服,藥到病除,極為靈驗。

後梁末,六月初一日,許仙姑在宮前方三百米處溪邊橋頭羽化升天,後人為紀念她的功績,特將此橋號為「倒橋頭」。

公元930年,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唐御史中丞鄭良士公暨長子禮部尚書鄭元弼公,為紀念許仙姑親手創修聖泉水利功勳,奏明朝廷,封為法主仙妃,賜建聖泉祖殿,在許氏仙姑草廬原址上,創建宮殿,號為聖泉宮,奉祀法主仙妃神像。

聖泉祖殿主祀法主仙妃,眾稱、聖泉媽、聖泉祖媽、鄭宅媽媽。南宋紹興二年,勅封順應夫人,後累封妙應靈濟夫人。陪祀張趙胡——昭靈大帝,忠濟聖侯(即與許仙姑演法之真人)和臨水夫人(又稱陳仙姑)。俗定正月初八、初九日駕游賜福,歡慶元宵。四月中旬逢法主仙妃誕辰,設酬保安,一則紀念創泉功績。一則祈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六月初一日紀念法主仙妃羽化日期,人山人海,虔誠朝拜。法主仙妃聖功法力,廣披各地,傅說各地由祖殿分祀法主仙妃者,百有八宮,可謂源流普潤。時有各地信士,儀仗列隊,車鼓槍班。供奉法主仙妃神像,到聖泉祖殿謁朝進香。尚有各地華僑、港台同胞專程進宮還願謝恩,勿忘法雨均沾。

聖泉祖殿建築既久,代有修葺,最後一次重建於清道光年間,基本定局。成為五間兩座莊嚴堂皇宮殿式。中間三間為「全桶」「四窗」十八對柱之石土木結構。內寬二丈八尺,上座深四丈又四寸,下座深三丈四尺四寸,兩邊上下座為廟廂房。宮殿坐北向南,穴號飛蝶,四野群山屏拱,復水環流。庭前遺留仙妃祭法所用「文房四寶」(筆、墨、硯、水池)石塊法器,天然妙成。其中「水池」,系後唐古水井,患者在井中吸水飲服,有水到病除之效,曾有「飛蝶甦命」之譽。水質如何待考。傳說井面石乃仙妃刻石取火煉丹火具。廊前一對石柱,鐫刻清名家書寫「靈山不遠,惠水常流」對聯,書法蒼勁有力。中大門上懸有唐御史中丞鄭良士題立「聖泉祖殿」一匾,大門邊掛有雕花金底黑字「聖水縈波龍露角,鳴峰對峙鳳高翔」聯板。下進大廳兩邊壁上,嵌鑲「封神榜」「龍騰虎躍」等瓷磚壁畫。樑上由前而後,依次懸掛「法雨均沾」、「源流普潤」、「法曜祭川」、「聖功養正」清代雕花貼金古匾。上進第三對柱上掛有「唐宋顯英靈,大展仙機宏德澤;枌榆蒙庇蔭,長留聖跡沛甘泉」清代雕花貼金半圓楹聯。(尚有部分古匾、楹聯,條幅等古文物,由於種種原因,毀壞或遺失。)八十年代董事組通過多渠道集資,進行油漆整修,拓建平房六間,兩層樓房三間。至此建築略顯規模,設施日臻完善。

宮左百餘米,尚有一棵古樟樹,系許仙姑擇地定居後手植,至今千餘年,古老蒼盛。

聖泉祖殿系後唐至清古建築物,聖泉長流不息,古蹟文物不少;亦一名勝地也。各地分祀法主仙妃者,百有八宮,源遠流長。引起歷代官民關注。解放後,晉江孟、宋地委,莆田地區呂副專員,仙遊縣委,申書記、楊書記,林縣長,先後親臨聖泉村視察水利,實地考察聖泉源流,充分肯定聖泉水利對發展農業作用,因之擴大聖泉祖殿的知名度,1984年仙遊縣人民政府授予聖泉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11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