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際空間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際空間站(法語:Station spatial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SSI;英語: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縮寫為ISS)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

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當前由六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歐洲空間局(成員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希臘和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空間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曾表達參與國際空間站建設的意向,但因政治和技術等諸多障礙最後未提交申請。迄今為止,已有來自多國的航天員登上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但均為美國或俄羅斯主導的太空計劃,其中還包括七名太空遊客[1]

從1998年11月15日國際空間站第一個部分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到2010年6月,空間站已經在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轉了66000圈。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在2020年後結束使命,後來改為2024年。。負責國際空間站與地面之間運輸的航天器有聯盟號、進步號、自動運載飛船、H-II運輸載具、龍飛船、發現號航天飛機、奮進號航天飛機、天鵝號宇宙飛船等。國際空間站最多可承載六名乘員(長時間),大部分實驗設施也已經投入使用。由於大氣阻力和重新啟動等因素的影響,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實際高度常發生漂移。

命名

國際空間站最初提議的名字是「阿爾法(Alpha)空間站」,但是遭到俄羅斯的反對,理由是此名字暗示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空間站,而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先後成功地運行過8個空間站。雖然國際空間站的命名沒有採用最初提出的阿爾法空間站,但是空間站的無線電呼號卻是「阿爾法」,這個呼號是空間站第一批乘員登站時確定的,當時國際空間站的名字仍然未定,時任美國宇航局主席的丹尼爾·戈登將空間站的臨時呼號定為阿爾法,此呼號後來沿用下來,成為空間站的正式電台呼號。

建造計劃

按照計劃,建造整個國際空間站共需要超過50次太空飛行和組裝,其中的39次飛行需要由航天飛機完成,每次約15噸左右,有大約30次飛行和裝配任務需要進步號飛船上的貨物提供支持。整個建造工作完成後,國際空間站將會有1200立方米的內部空間,總重量420公噸,總輸出功率達到110千瓦,桁架長度108.4米,艙體長度74米,額定乘員6人[2]

視頻

國際空間站 相關視頻

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公開的鏡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