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唾手可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唾手可拾

來自 網易網 的圖片

唾手可拾 (拼音:tuò shǒu kě dé)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公孫瓚傳》唐·李賢注引《九州春秋》。

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表示動手)指一做出動手的動作,就可以得到。常用於比喻很容易就得到。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公孫瓚傳》唐·李賢注引《九州春秋》:"瓚曰:'始天下起兵,我謂唾手可決。'"

後世據此典故 引申出成語"唾手可得"。[1]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幽州軍閥公孫瓚常與匈奴人發生衝突。他喜愛白馬,建立了一支三千人的白馬騎兵隊,並精選純正白馬五十匹,由健卒乘騎,號為"白馬義從",各擎一面白旗,手執利刃。每臨敵陣,白馬義從兩翼張開,公孫瓚居中,威風凜凜,如神將下凡一般。他手中一杆雙刃長槍,如龍出水,銳不可當;弓箭在手,所發無虛。他的部隊長於夜戰,從不給匈奴兵以喘息的機會。因而匈奴兵中經常互相告誡:"小心白馬將軍","遇白馬長史當避之,其鋒不可當"。

匈奴兵幾次與公孫瓚交手,知其厲害,熟悉了他臨陣前的叱咤聲,因而,每當看見白馬軍塵土起處,或聞公孫瓚叱咤聲,便望風逃遁,不敢犯邊。史載,公孫瓚很得意,曾經對別人說:"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掌決。"意思是,國中狼煙四起,可只要我一出手,就可解決各種兵變。

雖然公孫瓚自視很高,但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最終被袁紹所滅。

成語寓意

公孫瓚自稱對東漢末年時期國內的戰亂可以輕易平息,但最終卻被袁紹所滅。成語"唾手可得"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坐享其成的事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凡事都需要經過一番拼搏努力,方可做到胸有成竹輕鬆獲取。

摺疊編輯本段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唾手可得"指一做出動手的動作,就可以得到。常用於比喻很容易就得到。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運用示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七回:"韓馥無謀之輩,必請將軍領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三六回:"自此唐二亂子有此內線,只要不惜銀錢,差使自然唾手可得。"

清·如蓮居士《說唐》:"眼見得關內無人,此關唾手可得也。"

成語辨析

唾手可得-手到擒來-探囊取物

"唾手可得"與"手到擒來"意義相近,兩者都是褒義詞,都有很容易就可以將事情辦成的意思。區別在於"唾手可得"有些誇張的成分;"手到擒來"還有表示做事之前非常有把握的意思。"唾手可得"與"探囊取物"的區別在於"唾手可得"偏重於"得",強調得來極其容易;而"探囊取物"偏重於"取",強調極容易得到之意,還有"事情很容易辦成"之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