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口不二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口不二价》[ kǒu bù èr jià ]指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 【造句】计划经济时代,商店卖东西是口不二价、爱理不理,现在超市购物,价格好商量,款式任你挑,变化真是太大了。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成语故事

在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韩康,字伯休,是京城霸陵人。这个人很低调,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结交朋友。韩康常年游走于名山大川中采集草药,然后拿到长安集市上叫卖,赚点钱补贴家用,他卖药不让还价,爱买不买。而且三十多年药材的价格也是不变。

有一次,一个女子向韩康买药,韩康坚持价格不改变。女子发火道:“你莫非就是韩伯休?才不让还价!”韩康天长叹一声说:“我本来想要逃避现实,(不料)今日连小女子都知道我韩伯休,我何必再卖药!”于是(收拾行囊)逃入霸陵山中隐居去了。

朝廷得知此事,一连几次派人进山寻访,征召韩康出来做官,韩康死活不肯。后来,汉桓帝亲自准备了一份厚礼,派专员驾着驷马高车,去聘请他。当使者捧着圣旨来到山中草庐时,韩康身不由己,假装答应出山。但是他坚持不乘官车,自己驾着一辆破牛车,天不亮就先于使者起程。到了一个驿亭,正逢亭长因奉命为朝廷命官韩征君修路架桥,向民间征召壮丁牲口。亭长见韩康布衣方巾,驾牛车而来,不认识他,以为是乡村野老,不召自来,便命手下抢他的牛。

韩康也不动声色,卸车缴牛。一会儿,使者大车接踵而至,才知道老头就是韩征君,亭长吓得面如土色。使者请示韩康,要斩杀亭长。韩康淡然道:“牛是我自己交给他的,亭长有什么罪过呢?”使者才停止。韩康乘机在进京途中逃跑(进入深山老林),凭借高寿无疾死去。而 ‘韩康买药,言不二价’也因此成了典故。[1]

典故

嘴里不说两种价钱。指做买卖时定价说一不二,没有虚头。《后汉书.韩康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亦作“言无二价”。《镜花缘》一一回:“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七二回:“别的东西有个要价还价,这个纸是言无二价的,五分银子一张。”

主谓 出卖商品的价钱实在,不讨价还价。也用以泛指话一说出口就不再改变了。《后汉书·韩康传》:“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三十余年。”△用于表达商品交换或话语说一不二的定论。[2]

词语分解

口的解释 口 ǒ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二价的解释 亦作“ 二贾 ”。.不同的价格。《汉书·王莽传上》:“市无二贾,官无狱讼。” 颜师古 注:“贾,音价。”《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於 长安 市,口不二价,三十餘年。”.讨价与还价。 汉[3]


视频

口不二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