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双松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双松寺位于广安门内大街北侧,占地17000平方米。始建于辽,因院内有两棵怪异的松树,曾称双松寺。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崇尚武功的蒙古族皇帝,为彰显开国元勋,依旧寺建新庙,始称报国寺。明初塌毁,成化二年(1466)重修,改名慈仁寺,但民间仍俗称报国寺。还兴起了庙市,每逢初五、十五、廿五,都有庙会和花市。

中文名 双松寺

占地面积 17000 m²

始建年代 辽

别 名 报国寺

简介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并更名为大报国慈仁寺。报 国寺有七进院落,七层殿堂,堂后为36级高的毗卢阁。阁下有瓷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系神宗时景德镇瓷窑所贡献,为旧京八宝之一,谓之窑变观音,梁间曾悬《胜果妙因图》1轴。寺内还有嘉庆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轴。现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当年登上毗卢阁,可览京城风景,此寺规模宏大,为南城最大庙宇[1] 。思想家顾炎武在京时,曾住寺院西院,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改建西院为顾亭林祠。如今全寺已修整一新,并辟作北京古文化市场,到报国寺除游览古寺外,还可购买交流各种古旧书籍、钱币邮票、古玩首饰。

庙市历史悠久

几百年里寺庙几度兴衰,数易其名,民间百姓却仍把古刹叫报国寺。几百年里还兴起了庙市,每逢初五、十五、廿五,都有庙会和花市。明清易代,顺治之后康熙、雍正都重武功亦重文治,广揽人才,开科取士,笼络汉人。各省举子纷纷进京会考,宣外南城建起很多会馆,多为满足外省县举子进京食宿之需。宣南一带文人名士聚居,精英荟萃,他们多有收藏之嗜好,常到报国寺庙市寻觅,还在寺中诗词酬唱。那时报国寺景观为京城一绝,前院有双松,后院有毗卢阁,沿三十六级台阶而上,登阁可远眺卢沟桥。康乾时期常到报国寺游历的名士有朱彝尊、王渔洋、查慎行、孔尚任、姜宸英……数不胜数。上报国寺准能找到王渔洋有书记载,报国寺庙市热闹非凡,人流熙攘,商品五花八门,古董珍玩、字画碑帖、文物古籍、工艺美术品居多,价格便宜,但赝品充塞其间,慧眼识金者可廉价猎奇。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别号王渔洋,官位很高,先后为刑部尚书、大司寇,酷爱文物,常到报国寺书摊买书,他很有鉴赏力,时常发现珍贵善本。名剧《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是康熙赏识的国子监博士,初到京城时,多次想求见高官加名士的王渔洋,到府上拜访都吃闭门羹。别人告诉他窍门:找王渔洋别到家中去,上报国寺旧书摊准能找到他。后来果然在庙市见到。龚鼎孳是清初三大诗人之一,官居礼部尚书,娶了秦淮八艳之一的江南名妓顾眉,顾眉能诗曲,善画兰,先为妾后扶正为夫人,改名顾横波,人称横波夫人。龚尚书住家就在报国寺西北,常携横波夫人同游报国寺。因有无数风流骚客驻足,留下很多诗文墨迹,形成报国寺特殊的文化积淀。

清末改为祭奠清祖忠魂的昭忠祠

1840年鸦片战争后每况愈下,1900年庚子事变中主殿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名刹虽衰,但清末至民国,庙市依旧。  旗人从东北入关,攻入北京后建立大清国[2] 。顺治时在东交民巷台基厂修建有昭忠祠,是祭祀以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为首的大清开国功臣的。庚子事变中被毁。庚子事变后东交民巷沦为洋人租界,是使馆区,昭忠祠不可能在原址重修,于是末代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建议,注资修缮被炮火焚毁的广安门内的报国寺,改名昭忠祠,赋予祭奠清祖忠魂功能,慰藉英烈。得到朝廷批准,由军机大臣、太子太保鹿传霖负责督建,公元1907年即光绪二十二年动工。那时国库空虚,财力匮乏,内务府户部拨银二万两远不够用,便由张之洞、鹿传霖、袁世凯、荣禄之子良揆等群臣募捐集资十六万两白银为工程款,光绪三十四年完工。新落成的昭忠祠,较原规模大为缩小。

如今的民间收藏活动基地

改革开放后经济起飞,文化事业发展。古寺内除部分为办公用房外,主要殿堂、庭院、廊厦均辟为庙市,向社会开放。市场内有店铺和摊商,从瓷器、玉器、字画、老家具到邮票、旧书、连环画等诸多藏品均有出售。报国寺比潘家园、什刹海等其他旧货市场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地除藏品交流销售之外,还辟出殿堂开设收藏知识讲座,时常请来专家为群众鉴宝,不定期举办藏品展览,还经常举办藏品拍卖,多元化经营使报国寺成为闻名全国的民间收藏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