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秉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秉璋
出生 1826年5月20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仲良
職業 四川總督
知名作品



劉秉璋(LiuBingZhang)(1826~1905),晚清重臣,淮軍名將。字仲良,安徽廬江人。胸懷大志,青年中舉成名,由於國家動亂,由翰林院編修而入軍幕,投筆從戎,平吳剿捻後逐步成長為一名封建官吏。中法戰爭期間,力抗外侮,指揮了著名的"鎮海之役",維護了國家尊嚴。督蜀十年,勤政廉潔,用竹籠古法維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百姓。在"成都教案"中維護民族利益,清廷罷其職。一生淡泊名利,卻十分重視教育,為家鄉捐建了三樂堂書院、南京廬江試館,培養了一大批有用之材。

主要經歷

劉秉璋(1826~1905),字仲良,安徽省廬江縣礬山鎮劉墩村人(明永樂間劉秉璋祖先遷此定居,改此地為劉家墩,後1983年地名普查時改名劉墩),農民家庭,自幼讀書。咸豐十年(1860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

鎮壓太平軍

同治元年(1862 年),太平軍占據江寧,劉秉璋隨欽差大臣張芾軍至皖南,常為其籌划進剿之策,深得李鴻章讚賞。李鴻章任江蘇巡撫,移軍上海,鎮壓太平軍時,即奏調劉秉璋於帳下。劉秉璋遂入淮軍。

時上海駐有英人戈登訓練的常勝軍,見淮軍裝備低劣,服飾又差,皆笑而侮之。劉秉璋對諸將士說:"此不足病也,顧吾曹能戰否耳!"後經數戰,淮軍作戰勇敢,常獲大捷,深得常勝軍飲佩,並積極配合淮軍鎮壓太平軍。同治二年,太平軍攻占福山,進圍常熟,形勢危急。劉秉璋會同潘鼎新、劉銘傳諸軍進攻福山,以救常熟,並約常勝軍以大炮轟擊太平軍營。太平軍遂解常熟之圍,回軍福山。不久太平軍攻占浙西各郡,危及江蘇,李鴻章急令劉秉璋自募一軍,進圍嘉善。太平軍在水陸要衝的楓涇、西塘築石為壘,遣數萬人防守,與嘉善成犄角之勢,構成嚴密防禦陣勢。劉秉璋率6000 餘人,以吳長慶況文榜王占魁為將,逼壘而營。先集中兵力攻破西塘,而後乘勢前進,攻占楓涇,並擊敗太平軍從嘉興、平湖、乍浦等地前來的數萬援軍。因鎮壓太平軍有功,清廷降旨嘉獎,以侍講遇缺題奏。太平軍雖累敗,但仍以張涇匯為護衛,據守嘉善。劉秉璋約太湖師船,水陸夾擊張涇匯。嘉善太平軍來援,劉秉璋憑河督戰,腿受槍傷,不後退。士卒鳧濠直進,將張涇匯攻破。嘉善及平湖、乍浦等地亦被克復。同治三年七月,劉秉璋會同總兵程啟學進攻嘉興,盡毀城外太平軍營壘。他肉搏登城,晝夜仰攻,擲火焚城中火藥庫,將城攻破,殺害榮王廖發壽、挺王劉德功,清廷降旨賞戴花翎。繼而進攻湖州,攻占吳漊、南澤,連戰皆捷,將浙西太平軍肅清。因劉秉璋治軍嚴整,親冒矢石,清廷降旨賞振勇巴圖魯名號,遇有應升之缺,開列在前。十月,補右春坊右庶子,旋轉正庶子。復升侍講學士。

鎮壓東捻軍

同治四年二月,捻軍復熾。清廷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前往督剿。曾國藩即奏調劉秉璋襄辦軍務。四月,授劉秉璋為江蘇按察使,統軍駐徐州。時捻軍轉戰無定,忽東忽西難以剿捕。曾國藩、李鴻章皆主張將捻軍驅之一隅,聚而殲之。眾認為此法不切實際,唯劉秉璋"獨深贊之"。五月,捻軍進攻宿遷埠了鎮、洋河集,徑趨運河。劉秉璋遣吳長慶王占魁夜襲其營,循舊堤追擊,大敗捻軍。捻軍首領任柱、賴文光與張宗禹失散,復折而南,渡澮、渦兩河,入懷遠、鳳台境。劉秉璋率軍追至蒙城,會盛軍共剿。七月,任柱、賴文光與張宗禹會合於河南石固鎮,將攻山東。劉秉璋率軍追至禹城寨,以馬隊進擊,又大破捻軍。捻軍為擺脫困境,免遭全殲,分為東西兩部。張宗禹率一部西往,是為西捻。任柱、賴文光率一部東往,是為東捻。曾國藩將進剿西捻之任,委於總兵劉松山,命劉秉璋與提督楊鼎勛等軍於豫西,以圍東捻。十二月,東捻軍轉戰入湖北,劉秉璋率軍追擊,敗東捻軍於德安。同治六年二月,功授山西布政使,因剿捻在急,未能到任。東捻軍德安之敗後,折入安徽霍山、太湖間。劉秉璋日夜疾馳宿松,迎頭將其擊敗。東捻軍復走湖北,自孝感小河溪徑趨河口鎮。劉秉璋會勛軍進擊,勛軍先至遇伏,總兵張遵道遭擊斃。東捻軍乘勝而下,勢不可遏。劉秉璋率軍予以橫擊,吳長慶、況文榜等各殊死戰,東捻軍始潰走豫。六月,李鴻章奉旨代曾國藩督師,自歸德移駐濟寧,擬採取"圍制"之策,扼守運河,蹙東捻軍于海隅,進行聚殲。檄劉秉璋速赴濟寧,布置運防。劉秉璋得令,即率部屯駐運西,會魯、豫、皖3 省兵,並為合剿。七月,東捻軍敗魯軍於濰河,自安邱、臨朐南走,以規江淮。李鴻章急令劉秉璋由台莊過河,會浙軍防守清江。八至十一月,提督劉銘傳郭松林等軍累獲大捷,任柱戰歿,賴文光率余騎千餘,南走清江。十二月,劉秉璋與道員李昭慶,大敗東捻軍於淮城。賴文光率部退走高寶水鄉,遭吳毓蘭華字營襲擊,全軍覆沒。 同治八年,劉秉璋家父病逝,乞歸守孝3年。十一年,服闋入都,詔授江西布政使。光緒元年(1875 年),升江西巡撫。光緒六年,因劉秉璋任江西巡撫期間,在平息新疆事件中,籌解甘餉,予以大力支持,賞頭品頂帶。八年,授浙江巡撫。此間,台灣黃金滿嘯聚海濱,結夥為匪,官兵清剿,他遠逃重洋,官兵撤走,則又復出。劉秉璋到任後,經過詳細偵察,發現內地多有間諜,故兵機泄露。他採取嚴辦保甲的辦法,割斷其與內地的聯繫。黃金滿因內地坐探被除,兵機莫測,窮蹙就撫。

鎮海之戰

光緒十年,法軍侵略越南事起,劉秉璋為防禦法軍入侵中國,遂親巡海口沿岸,築長牆綿亘數十里,置地雷,封海口,令所有兵輪加強戒備。光緒十一年一月,法軍果突入蛟門,劉秉璋令炮台守將守備吳傑,發巨炮將法艦擊退。越數日,法艦復入虎蹲山北,劉秉璋令守軍迎擊,發炮擊中法艦煙筒和後艄,法將迷祿中炮身亡,大敗而逃。法軍大艦進攻受挫,則放小輪潛窺南岸,竄犯寶山口,劉秉璋令總兵錢玉興挑選驍勇之士,組成敢死隊潛伏清泉嶺下,突而擊之,將法軍打得大敗,擊斃和落水死者不計其數。鎮海之役,計擊沉法艦一艘,重創三艘,火輪、小船多隻,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自此,法軍不敢再犯。事畢,劉秉璋具疏,力諫擴充海防,以備不虞。光緒十二年,劉秉璋升四川總督。川省幅員遼闊,外接少數民族地區,內多匪盜,社會極不穩定。劉秉璋到任後,先後將萬縣崔英河、茂州何三木匠,川北陳坤山,秀山姚復乾等勢力平定。繼而採取屯田之策,安撫少數民族,大小涼山拉布浪蟾對等少數民族皆請服。光緒二十年元月,奉懿旨賞加太子少保銜並御書長壽字、福壽字和如意蟒袍等件。劉秉璋剛任四川總督時,即奏調試用道葉毓榮、總兵錢玉興等至蜀,對其非常信任。御史鍾德祥對劉秉璋此舉,進行強烈彈劾。清廷以濫舉非人,照溺職例,降旨革職留任。十月,奉旨開缺至京,令其俟新督到任,再行交卸。

重慶教案

光緒十二年(1886),劉秉璋任四川總督,在川先後派兵鎮壓萬縣、川北、酉陽等地農民起義,剿滅西昌地區彝民起義和藏民起事,又一再增兵屯駐西南邊陲,以資鎮懾。查辦遺留的"重慶教案"。因美、英教會強行占地建教堂,民眾反對,教會組織武裝殺傷30餘人,激起公憤反教會,焚毀教學,散發傳單,揭露美、英幫助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行,使美、英教會更為不滿,關殺兒童和民眾。洋人踐踏中國主權,激起川西11縣民眾起來反教會。劉秉璋在查處中,他只是逮捕亂民石匯等,繩之以法,並殺教紳羅元義,以泄民憤。至是省城民教構釁,各屬繼起。旬日間,教堂被燒10 余處,且蔓延到省外。對外國在中國設立的教堂,清廷早有旨諭,令"各省督撫,嚴飭地方官加意保護"。御史吳光奎奏參:"省城滋事之始,劉秉璋堅置不理,並未派兵彈壓,無業游民愈聚愈多,以致省外教案層見累出",加之在處理"重慶教案"中,僅處死殺人兇手和鬧事首領,未鎮壓群眾,美、英教士不滿,紛紛致電總署,要求懲辦秉璋,清廷據此,並迫於英、美、法公使要挾,將劉秉璋罷官歸里,以劉秉璋"任意廢弛,有負委任","著行革職,永不敘用,以示懲儆"。光緒二十五年,清廷復用劉秉璋,"詔再征之"。劉秉璋以疾不能赴。光緒三十一年(1905)病逝。逝後,由於兩江總督周馥的疏奏,清廷准其"復官,予優恤,建祠"。

劉秉璋詩詞

閱兵松潘道中作 鈴轅小隊擁旌旗,嘉命恭承遠視師。馬齒六旬吾老矣,羊腸九折命驅之。層巒細入龍眠畫,秀嶺雄於太白詩。匹練懸流三百里,匡廬瀑布未雲奇。

習靜園用顧幼耕韻

舊院習已荒,榛蕪翳眾綠。命匠稍經營,累石間疏竹。習靜亦偶然,為迓高賢躅。詼詭語驚人,嘯歌聲滿屋。賓朋亦既醉,主人請繼燭。官樣與儒風,一齊高閣束。歡笑忽欷歔,驚心羲馭速。皓首百無成,終須同草木。蓬蓽多窮黎,眾樂慚於獨。寵命忝纓組,幽懷寄泉谷。《道德》五千言,止足義已熟。欲乞衰朽身,鄉關馳夢轂。一壑猶能專,生平願已足。此如傳舍然,徒爾勞板築。新詩惠袞褒,盥手百回讀。

歸田自述

元龍意氣昔何如,荏苒光陰付子虛。政績不登循吏傳,文章豈有茂陵書。死猶腐草螢光點,生比寒花蝶夢蘇。壯不如人今老矣,片帆東去啖鰣魚。

望見蓬廬喜欲顛,弟兄慰問笑喧闐。豪貲富擁書千卷,醉態狂歌詩一篇。清白差堪貽子姓,燒丹何必學神仙。興來沽酒招朋好,斫膾烹雌足俸錢。

本段後人

劉家第二代五兄弟,子承父志,後來也都曾風雲過一時。老大劉體乾,在袁世凱當政時官至四川省省長(宣慰使),所謂兩代人先後督蜀,一時傳為美談;老二劉體仁是舉人,原在京城為官,因不願與袁世凱合作,遂棄官回家;老三劉體信(聲木)成為著名的學者、藏書家,他的關於楚辭類的藏書,被郭沫若稱為海內第一。五兄弟中最負盛名者,是後來出任中國實業銀行總經理的劉體智(即老四晦之)。

劉晦之(1879~1962年)名體智,晚號善齋老人,安徽廬江縣礬山鎮劉墩村人,晚清重臣四川總督劉秉璋之子。劉秉璋在浙江巡撫任上時,正值中法戰爭爆發。他率軍坐鎮杭州。在戰爭的關鍵時刻,他對家人說:"萬一戰場失利,吾得對國盡忠,夫人要盡節,三個兒子(指老大劉體仁、老二劉體乾、老三劉體信)要盡孝,小四、小五尚小,送給李鴻章了。"此言一 出,軍中將士無不鐵心報國。中法之戰鎮海一役歷時103天,空前酷烈,全憑浙江一省的財力和兵力支持,最終戰勝法軍。法軍艦隊司令孤拔受重傷,不久死在澎湖列島。劉秉璋因此戰獲勝而擢升為四川總督。

劉晦之正是劉秉璋的"小四",自幼聰慧好讀。因劉秉璋是李鴻章的至交,兩家又是姻親,故劉晦之從小就得以進入天津李鴻章的家塾,與李氏諸子弟一起讀書,中西文俱佳,又得以與李氏門生故吏及其子弟朝夕相處,過從無間,還飽覽了故家舊族多年秘示人的典籍和收藏,這都為他後來從事銀行業和收藏事業打下了基礎。

劉晦之的文物收藏堪稱海內一流,尤其是龜甲骨片和青銅器的收藏,世間罕有其比。

其甲骨文的收藏在戰前就達28000餘片,1953年全部出讓給國家。據文物部門統計,現存我國大陸的龜甲骨片,總共9萬餘片,分布在95個機關單位和44位私人收藏家手裡,而劉晦之的28000片,差不多就占了三分之一,是私人收藏甲骨最大的一宗。

1936年郭沫若亡命日本時,日子過得很困窘,有時連毛筆也買不起。劉晦之知其博學多才,就將自己歷年所收集的龜甲骨片,請人拓出文字,集為《書契叢編》,分裝成20冊,托中國書店的金祖同帶到日本,親手交給郭沫若,供其研究、著書。郭沫若見後嘆為觀止,從中挑選了1595片,先期研讀考釋,並據此著成了甲骨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巨著《殷契粹編》,在日本出版。郭沫若在書序中一再感嘆道:"劉氏體智所藏甲骨之多而未見,殆為海內外之冠。已盡拓出其文字,集為《書契叢編》,冊凡二十,去歲夏間,蒙托金祖同君遠道見示,更允其選輯若干,先行景布,如此高誼,世所罕遘。余即深受感發,不揣譾陋,取其1595片而成茲編,視諸原著雖僅略當十之一,然其精華大率已萃於是矣。""……然此均賴劉氏搜集椎拓之力,得以倖存。余僅坐享其成者,自無待論。"(郭沫若《殷契粹編·序》)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抗日戰爭結束後,復旦大學胡厚宣教授從大後方返回滬,即常往市區新閘路上的小校經閣拜訪劉晦之先生,與之訂交,參觀過他的藏品,並專門安排學生們前去參觀他收藏的甲骨。那是用楠木盒子規規整整分裝起來的100盒甲骨。打開盒蓋,滿目粲然。

另有甲骨拓本《書契叢編》20冊,每冊後附簡單釋文。這套拓本,與盒內的甲骨實物先後次序正相對照。胡厚宣曾查其甲骨實數,實為28192片。著名學者陳夢家還考證過,其中有300餘片為徐乃昌隨庵的舊藏。

1953年,劉氏甲骨出讓國家,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接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將其又重新墨拓了一遍,拓本題名《善齋所藏甲骨拓本》。

對於劉氏所藏甲骨,前些年中國台灣學者董作賓不知何故,認為"劉晦之所藏甲骨號稱二萬片,但大者多是偽刻"(《甲骨五十年》)。解放後,中科院考古所主持甲骨學史上最權威的著錄《甲骨文合集》時,認真考證過一遍,認為劉氏所捐獻的甲骨中,偽刻只有112片,還不到1/250,這就不能算是"多"。董作賓還說:"他(劉氏)的精品,已選入《殷契粹編》,共1595片,真是其餘不足觀也已。"而事實是,郭沫若、胡厚宣在編《甲骨文合集》時,經詳加考證,證明郭氏當年編的《殷契粹編》所收,固然都是精品,但精品並沒有收完,如四方風名刻辭和一些特大的牛胛骨卜辭,就沒有收進。

而《甲骨文合集》在編輯過程中,就從善齋拓本中又選錄了不少精品,而且有的還很重要,並非"其餘不足觀也已"。董氏所說,不知何據?

除去甲骨和青銅器的收藏之外,小校經閣內還以藏書著名。劉氏藏書達10萬冊之巨。

1934年他的住宅里實在容納不下日益增多的藏書了,只好專門造一藏書樓,取名小校經閣。他的藏書以明清精刻為主,亦不乏宋元古本。至解放時,尚有宋版9部、各地方志1000餘部,善本達1928冊(此為解放初上海市文管會接收時考訂的結果)。這些書籍分裝在500隻特製的書箱裡,打開書箱箱蓋,上面罩了一層細細的鐵絲網,這是為了在曝曬時防止老鼠鑽進去而特設的。

劉氏藏書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四庫全書》中被當時四庫館臣們刪改過的書,他必須收得原來的舊本。他立志要把《四庫》中"存目"之書,依目錄統統收齊,收不齊就借來抄錄副本。他要以一己之力,收齊《四庫全書》所收書的原刻本,統統恢復舊貌,因此這小校經閣,長年雇着十幾名抄書、校書的工匠,書山書海,忙得不停。

解放後,劉氏所有的藏書連同那500隻箱子,全部捐給上海市文管會,後又轉入上海圖書館。第一批捐書326箱,67873冊;第二批捐歷代碑刻拓本282種,共436冊,其中有漢魏名碑50種;晉至隋79種、唐185種、宋金元明122種、雜帖36種;第三批捐書34箱。

1951年9月,還捐獻了上古三代及秦漢時期的兵器130件,分裝二十個箱子裡,後由上海市文管會轉交上海博物館保存。為此,陳毅市長曾頒發嘉獎令,表彰他的愛國精神。

劉晦之逝於1962年,在生前已把所有藏品捐獻殆盡(還有一大批古墨、古硯捐獻給安徽省博物館,該館為之特辟"中國歷代古墨陳列室"),身後不留一石一木,這在私家收藏史上,亦是為數不多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