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先进文化 | |
---|---|
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
内涵
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全球一体,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竞争和并存而共荣,统一在唯一宇宙之下的共产主义。
简介
先进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凡是能成为一种先进文化者,都必然在先进的理论或思想作为指导和支持下不断发展和完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建等方面的完备的科学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进文化,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和根本内涵,即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核心,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在当代社会,有先进的文化,有落后的文化,也有腐朽反动的文化。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基本特征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
(一)先进文化的发展在通常情况下,离不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人类的文化是不会脱离人类的物质生产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往往对文化有其直接影响。恩格斯曾强调指出:不论哪个国家"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的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支配作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85页至486页)。毛泽东同志也曾讲过,经济发展的高潮必然带来文化发展的高潮。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判断中国先进文化的首要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适应和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凡是适应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凡是阻碍社会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就是腐朽的甚至反动的文化。
(二)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任何先进文化都是科学的文化,都有其严格的科学精神、科学内涵、科学方法,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坑蒙拐骗都是非科学的、落后的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科学性是水火不相容的、也有人认为,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就是高科技,这是机械的、片面的认识。诚然,高科技的发展对先进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甚至有时成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高科技只是一种硬件,而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先进的文化能促进高科技的发展。文化作为观念形态和精神灵魂的东西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相对超越经济、政治而发展前进的。应把弘扬科学理性精神与倡导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科学的文化能高屋建瓴地站在时代的前沿阵地,指导和统帅人类历史的前进。科学的文化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说先进文化一定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三)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特征先进文化不应当受固有的文化糟粕和外来消极因素的影响,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以宏大的气魄,把人们引向光辉灿烂的未来。先进文化是现代文化,不是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现代人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并且面向未来的创造。任何先进文化都是与时俱进的文化,都注入着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活力、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倾听一首乐曲,欣赏一幅书画,阅读一部小说,就能把我们带进一个历史时代。先进文化直接反映先进的经济、政治,任何经济、政治都有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文化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的文化。要面向世界,就要开放;要面向未来,就要有相对的前瞻性、导向性和方向性。
(四)具有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紧密联系的特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是其他领域进步的基础,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保证。人民群众创造文化,也必须要享受与之相应的文化。先进文化必须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审美要求,必须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须对人民群众有陶冶、教育和愉悦作用。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而成为少数人的贵族文化,那就不是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先进文化,就个能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所以,先进文化具有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紧密联系的特征,是凝聚和鼓励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五)具有博采古今中外的容纳性特征先进文化有其博大的胸怀,是一种海纳百川,博采古今中外,广集世间百家的文化。先进文化有着对其他文化慷慨吸收、鉴别采纳的特点。先进文化的宽容特征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中国唐代的文化、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都具有这种特征,古罗马文明源于欧洲、北非及小亚细亚文化,后来向世界敞开大门,以至罗马人后来强大到把地中海称为"我们的海"。中国唐朝时代具备对域外文化取舍由之的从容,使得长安城成了世界文化博物馆,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无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有益的外来文化,都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流"而不是"源"。中国先进文化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源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不反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也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
一般解释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或称先进文化、中国先进文化),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决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文化。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或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下的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中国文化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因而也带着中国历史的烙印。中国文化诸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具有超时代超阶级意义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具有深刻的旧时代特征和特定阶级特征的内容;第三部分是无论在旧时代和新时代,都应将其归于糟粕类型的内容。
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之精华部分的升华,是对前述第一部分之中国文化的继承,以及对第二部分之中国文化的批判性汲取,是融入了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和借鉴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思想""以德治国思想"等,都从儒学中汲取了有益的养分。
七、以儒学原教旨中的"仁政与秩序思想"为指导的、体现现代科学民主精神与和谐精神的当代大众儒学,是社会主义的、民主的、科学的儒学,是儒学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文化支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元素。
八、大众儒学的宗旨在于"塑造人和塑造社会人群"的统一,亦即"内圣外王"的统一。
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剔除了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并借鉴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传统中国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
根本任务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对广大青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希望,要求青年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结合发展了的实际,江泽民指出,要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并强调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系,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鞭策自己,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
前进方向
有人说,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是大国文明的方向。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因大国在当今世界并非只有一个或一种,按"三个世界"理论划分,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大国,这些不同大国之间的文明方向并不是一致的。那么能否说超级大国的文明方向就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同样不妥,因为超级大国所说的文明与我们理解的文明有天壤之别。如果以制度而论,不同制度国家的文明方向根本上不同。所以,准确地说,人类文明的方向才是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而人类文明的方向就是社会发展规律指出的方向。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既以先进文化为基础,又是一切先进文化的旗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和伟大代表。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前最根本的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文化发展开拓了广阔天地。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有效抵制和消除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保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论推进文化建设,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论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和实施符合发展先进文化要求的方针政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坚持重在建设,正确处理文化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保护和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同时,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重要意义
先进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有着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世界上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了刻苦耐劳、勤俭持家、不畏强暴等民族性格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上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稳定和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凝聚和激励作用。
先进文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先进文化可以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激励人们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各项事业取得更大胜利。
先进文化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也是中国共产党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的核心内容。只有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不断在执政实践中提高发展先进文化的本领和能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夯实执政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