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汉语成语,【拼音】: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意思是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后指处于困境,别无良策,只有出走。亦泛指摆脱困难处境。[1]


出处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示例】:

1.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九:“渊材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2.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严贡生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3.余易木《初恋的回声》七:“女婿比较机灵,一看形势不妙,~,溜之大吉。 ”


相关成语 

近义词】: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溜之大吉

反义词】:坐以待毙

典故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著名将领。东晋末年,他随宋武帝刘裕进攻后秦,被宋武帝任命为前锋,攻克洛阳。宋武帝平定中原后,檀道济因军功封为永修县公,任职丹阳府尹,护军将军。

宋文帝时,檀道济又因功升迁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元嘉八年(公元429年),檀道济奉命率军和北魏开战。当时,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领导下,先后攻灭了夏、西秦、北燕、北凉等,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统一了黄河流域,和南朝宋形成了对峙局面。

尽管北魏的兵力大于南朝宋的兵力,但檀道济以寡敌众,和北魏的军队接连打了三十多仗。他打一仗,胜一仗,打得北魏军队闻风丧胆。

不久,檀道济率军来到历城,由于后勤供应跟不上,军营中的粮米将尽,军心惶惶。

檀道济知道,自己的兵力和北魏相比,兵寡势弱,之所以能每战必胜,靠的是将士高昂的士气。如果将士们知道真的粮尽,必将士气低落,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必须立即退兵。

但他考虑到,手下的将士如果知道粮尽退兵,必然影响军心;而如果北魏军队知道己方粮尽退兵,必将率兵追击。于是,他让人运来大批白沙,只用少量的米覆盖在上面,故意在晚上以沙充米,以斗量之,给人以粮米仍很充足的假象。

这样一来,军心稳定了,而北魏的探子以为檀道济量的真是米,便向北魏将领禀报檀道济军中并不缺粮。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全体将士穿着整齐的盔甲,乘着战车,慢慢地退走。北魏军队怕有伏兵,竟然不敢追赶。

檀道济此次出征,虽然没有一举平定河南,但他在全军粮尽之时,仍能不伤一兵一卒,全军而返,威名大震,使北魏将士听到他的 名字就感到害怕。[2]

后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出路和办法虽多,但只有离去最佳。

视频 

成语故事 第143集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