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陶弘标 消失的燕窝

重定向页面
消失的燕窝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消失的燕窝》中国当代作家陶弘标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消失的燕窝

提起燕窝,达官显贵想到的是那稀世的雨燕山珍,这属于金丝燕,走高端路线,非富非贵者可无缘;布衣农家浮现的是普通屋梁上那小巧的巢窠,那属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亲切抬眼可见。金丝燕的的高贵在于其鸟窝,也即是著名的高档补品燕窝,这绝对算得上鸟类价值连城“豪宅”。家燕与金丝燕虽为同类,但排起亲来却关系疏运,家燕也不会去套近。我要说的燕窝就是家燕所筑之巢。这燕窝不能吃,也不好看。它不在悬崖绝壁,对抗人类的觊觎;它在民间的屋堂,飞入人间的温暖。

对一个农民的孩子来说,认识到的第一种鸟,应该是燕子了。在鸟类中,燕子又是唯一在我们的屋内梁间筑巢的鸟儿,与人的关系最为亲近。在乡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厅堂里都有燕巢,有的在房梁上,有的在椽檩间,也有的在墙壁上。记忆中,我家老屋的堂屋虽说破旧得不成样子,可屋顶的椽檩间有好几个燕窝。燕子衔泥垒窝,生儿育女,奔波忙碌。老燕子出外打食,小燕子喳喳待哺,那情景至今难忘。

乡村人家是很在意燕子的,并把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繁育,看成是一件很喜庆的事儿。生活中,父亲是个粗心的人。但对燕子,他却又是异常的细心。每年的早春时节,父亲踩着梯子给燕子修葺巢穴。帮燕子打扫卫生,清洗落地粪便,打扫巢周蜘珠网,让燕子生活有个干净、安乐的好环境。那时父亲还总拿燕子筑巢的事教育我,他说,燕子是吉祥鸟,燕子看上谁家是谁家的福气,有人气的人家燕子才会来做窝,谁家要是没有燕子来做窝,那家一定不是厚道人家,或者说不会做人,因为他不能接受燕子,同样就不会亲近他自己的同类。用父亲的话说,连个“燕缘”都没有,更谈不到有人缘了。

燕子似乎也通人性,若是谁家总是吵架,鸡犬不宁,燕子是不会在这样人家的屋檐下垒窝的。因此,那时,谁家屋檐下的燕窝多,说明这户人家和睦友善,日子兴旺。房里的主人和这些燕子相敬如宾,相处和睦,共同度过从春至秋的美好时光。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正说明人的丰富温情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更重要的还倾注在自然万物之上。

树林间翔集的鸟儿对于乡村少年是一种诱惑,弹鸟捉鸟,是孩童的游戏。在农村里长大的男孩,弹弓是他们玩具的一部分,爬树捉鸟是他们的爱好和逞能的表现。当时由于自然环境好,麻雀的数量惊人的多,它们在村子的房头、树上成片成片的。他们打得最多的就是麻雀。燕子是不能打的,父亲经常告诫我,燕子帮我们农民捉害虫,你这小子可不要伤害它们。或许是尊重父亲对燕子这份特殊的偏爱,抑或是出于对父亲严厉惩罚的惧怕,我打过麻雀、喜鹊以及猫头鹰,却始终没有招惹过燕子。

我想,人们喜爱燕子,不仅仅是因为燕子是人类的朋友,也因为平凡的燕子的生活昭示给人们朴素的温情。我到现在也忘不了小时候我们乡村里的那些燕子。每当清明到来,燕子们就成双成对地到每一户农家落户,它们起早贪黑地衔泥筑巢,相亲相爱,生儿育女。燕子来了,家乡的农人们就知道,春天来了,春耕就开始了,人们就会跟燕子一样日出而作,日西而息。农人们的勤劳,人与人相亲相爱,家庭伦理的温情脉脉,何尝没有与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燕子的影儿呢?我的父亲和母亲又何尝不像那些燕子呢?他们日夜劳作,辛勤操持,好不容易将我们扶养成人,可到头来我们却一个个地离开老家,离开村庄,开始了我们各自的幸福生活。

光阴如梭,白驹过隙,转眼间,也许只有一眨眼的工夫,我已经从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两鬓染白的中年人。掐指一算,已经走出农村三十多年。现在的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哪还有燕子的安身之处?当人们安居广厦千万间时,燕子却找不到一个能让它们生息的小小的角落,它们白天飞翔于田野,晚上却流浪于电线杆上,这让我不禁揪心,那身单体薄的燕子如何在空旷的室外孵蛋育雏?我这人对事物比较敏感,总是被别人看来非常平凡的事物所感动,这种敏感在人类的生活中不会有什么好处,但我还是希望它能在我的生命中保存的时间更长一些。

城市没有它的落脚处,在乡村总有它的窝吧。事实却是,如今在乡村传统农家几乎消失殆尽,即便是还有一些人家住平房,今天的平房也早已不是过去的平房:没有了传统的屋檐,没有了往日的氛围,没有的往日的情景。这黑白相间色的小精灵也一定四顾茫茫了:千间万落何处是?当年楼台难寻觅。当天空偶尔有几只燕子飞过,我常常仰头张望,不知那里是它们的家。悲哀燕子啊,人类已经把你们挤出了赖以生存的生活圈子,没有了梁上堂前供你们栖息居住了。谁能告诉我,那可爱的精灵,如今栖息在何方?那唧唧的鸣啭,如今洒落在何处?

春天依然向我们走来。但自来自去的梁上燕呢?人类文明的进步,无情地抛弃了我们祖先曾经热爱乃至须臾离不开的东西,这也许是一种必然,也许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我说不清楚,但我的心里还是留下阵阵痛楚。如果说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我期盼这种代价来得小些,再小些。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我想念燕子的归来。[1]

作者简介

陶弘标,浙江上虞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