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凌代瓊 雨行九華神龍谷

重新導向頁面
雨行九華神龍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雨行九華神龍谷》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雨行九華神龍谷

2022年6月中旬,我們大學新聞班同學7人(4女3男)2部車,從銅陵出發,到九華神龍谷尋覓上香文化。山重水複的氣韻與曲徑清新的空氣,將不經意的我們,隨鳥鳴一起,吹進皖南山水一幅又一幅畫卷中。30多年重新聚首的同學們,一路上,口含九華神龍之韻,雨煮笑花飛地在陵陽古道上穿越。

雨,這支自然的神筆,以其明亮的羊毫,大寫意又小工筆地勾勒着我們眼中隨車煙雨飄動的皖南。讀着氣候語文的大作,聞着點點滴滴又隨意響起的雨滴,在 「有靈仙往復」的陵陽古道上,另一種清幽,靈動地隨雲雨,彈撥出正在探尋上香文化的我們。

雨還如民歌小調在天地間靈動着,並以它神秘的基因,將行駛在皖南陵陽山區我們的情緒,調理得風生水起。我們一行,在無為而化中,悠然地享受着青陽自然與人文鄉村的天地之美。人在路上與「目連戲」和「青陽腔」般的流雲交流着。隔着歷史的車窗,實在聽不清自然聲音雅調的具體內容,可雲朵飄逸,話語承接與山水留白,着墨色彩的深淺與環境背景的對位,以及陵陽山水元素里的田、橋、竹、溪、山峰的呼應與迴環,都使我們「新聞眼」的屏上緩緩浮出詩意。

神龍谷,從入口,就藤蔓交錯着神秘,充滿着原始原生野性的魅惑。走進峽谷,人如入生態完美又段落工整的自然長詩之中。隨着腳步的移動,其間細小的變化,又像統一的韻律下自然語詞的替換,各有表達。沿着這自然峽谷,自然生長在情節鏈上的植物與事件,也因果般張力呈現着。行走在全長3公里,景區面積4.87平方公里,九華山範圍內生態景觀環境最原始,最自然、最幽深的佛教文化大峽谷,不用揮舞着意識的鞭子去追趕什麼。千百年來,香客與遊客腳步連接的峽谷一段到另一段,都充滿着水聲變奏的主題。清淨、綠濤以及水禪之態,疊映着先前的香客與遊客,今天也同樣疊映着我們一行的身影。

入朝山古道,路邊佛教的人文遺留與史跡,指點迷津般地,向人講述着時間裡的過往。立在入口處的天竺僧人,杯渡禪師的銅像。杯渡禪師不知姓啥,行為舉止不拘細節,有着超凡的神力。因他渡河常以木杯作船,所以,人皆稱他為杯渡和尚。他是九華山佛教開山始祖。石板路邊還有由佛塔變化而來的「如來幢」;與建在路上的「十二大願亭」 祈福的心愿建築,都空靈之化與向善感應着,以不同質的元素,在時間的存在里,講述着昨天的微不足道,而在今天是故事的事件。再向谷深不遠處,我就與一棵叫「天眼松」的樹木相遇。佛說: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我讀天眼松文字:「佛教眼睛分五種: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樹、石、鬼、怪修煉得神力的反射或折射。較罕見。」眼見這樹,心守氣穴,意隨往來,呼接天根玄關,吸接地根氣穴。我與這「天眼松」久久地對視,然後,抱着這棵樹,身體吸納着這樹散發出的香氣。我突然想,藉助這樹的「天眼」,通感一下這神龍谷里的神秘。

人是行走的樹,樹是站立的人。人只有讓信、進、念、定、慧在心田牢牢紮下根,才能茁壯成長,也才不會被喜怒哀樂的煩惱風動搖,出生一切善法來。天下多少人想開「天眼」而不能,我今在人生的路上相遇,豈能輕易地錯過。傳說,人類腦內藏有第三隻眼,被稱為天眼的松果體,它能看見未來。剛進神龍谷,就被樹木通感,如眼前的樹一樣,把一切意念集中起來,專一安靜,入氣于丹田,把氣息修煉成深、長、細、勻,使意念與呼吸配合得融洽自然,天眼還會不開嗎?

我的思維隨樹根伸展到看不見的地方。而尋尋覓覓的同學們,已在我神凝「天眼松」時,順道走遠。我將目光從外收入玄關之中,就沿着無數人修行的山道,追趕我們同行的隊伍去了。眼睛掃描路邊的「上善若水」之後,人就如一朵自在的雲,飄入天門。

水禪之谷,自古是徽商、贛客朝拜九華的必經之地,千百年來在其惠風的薰染下,形成獨具特色的上香古道信仰文化。同時,這裡終年雲霧纏繞,雲移景動,雨量充沛、古木森森,溪水潺潺。峽谷中,有多處階梯級瀑布一路飛跌而來,號稱,九跌十八彎。

沿溪水,上左行,轉上山古石階,林徑清幽,濃蔭蔽日。道路兩旁的楓香樹長勢茂密,香氣撲鼻而來,自在中,走一步有一步的風景,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從現在起,是一路溪聲相伴,松濤竹音,蒼翠遮道。攀之而上,漸入佳境。

一陣雨響之後,走在有隱隱鐘鼓之韻峽谷中的我們,在氣涼風清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氣,視野隨疏密有致的階梯,逐步登高解放出來。眼前十幾米的高處,水聲忽閃出時間穿越敘述的標記——紅色飄帶一片。橫向又豎向地在水樂中閱讀,原來是上香文化線上的結點,具有佛國情調的「長生橋」到了。先行的女同學已在單孔石拱橋,長14米、寬4.25米,橋身石匾刻「長生橋」三字在橋上向我揮手。這種身體的語言與我直接的聯繫,當然是用「新聞眼」聚焦,讓尋覓的浪漫之聲瀰漫在橋上。這隨千年思維而架構起的橋樑,凝固着佛學的審美,也從呼吸與心跳的騰挪長進《九華山志》的書本里。橋東橋頭建有長生亭,接黃石溪古道,可通達九華山天台頂。千百年來,受地藏願力感應,長生橋十分靈驗。沿途商賈、香客爭相在此祈福家人平安、長生。

走上橋,山水妙氣充盈身體。讓分享新感覺的人,不假思索地就想起;「長生橋上走一走,人人活過九十九」的說法。千百年來,有數不清的人在此許願,此橋也成了應願橋。由於這「長生橋」連接地藏的宏願,來神龍谷的人沒有不留念照相的。橋,灌滿風雨又彎曲着歷史站立着,自然的各方能量糾纏,並沒有使從信念而生的象形倒塌。我敬畏地對着生髮無數故事而不語的「長生橋」,敬矚目禮,口中念道:阿彌陀佛!

向左,攀階而上。松竹溪水纏繞道邊,散落着一長滿青苔與繞着藤蔓的木魚石。木魚石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空心的礦石,形成於距今約5.5——5.8億年。主要成分為褐鐵礦,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因其色、紋、聲酷似和尚誦經敲打的木魚,故稱木魚石。這塊不規則的橢圓狀木魚石,我用手敲擊,它向我發出沉悶又有心率的聲響。我不知道這木魚誰敲過,也不知道伴着木魚聲,念過什麼念經。我想木魚在,就一定有伴隨的經文之聲。聽着自然的水聲,我恍然大悟,響在耳畔的溪水,不就是自然神龍谷念誦的經文嗎?水石深度糾纏而發出的聲音,不就是自然流淌的《高山流水》的音樂最初的音樂元素嗎?「阿彌陀佛」!內在放下,日夜流淌的溪水,不正在念着無字的水文,滋潤着上香路上的群生嗎?一條溪流的敘述,不斷地喚起人們的聯想,其中的微妙與奇秀,不就在這水聲之中嗎!

人在煙雨里,上行不遠,又與可做豆腐、粉絲的喬木地爬滿青藤的白櫟樹相遇。我正想問,這朝山古道上,深藏着多少不為人知的東西時,眼前就出現一個「礪劍池」的文字牌子。上書:相傳大唐天寶754年冬,李白、高霽、韋權興同上九華山來神龍谷遊玩,三人過池時有巨型食人黑魚出沒,李仙欲斬殺之際,忽聞旁邊山崖石壁傳來陣陣佛經,頓時心生悲憫,於是劈巨石三片,挽袖霍霍礪劍於池旁以示告誡,從此無黑魚食人發生。鄉人為紀念李何慈悲善心,也稱礪劍池為「放生池」。隨着香客的增多,神話故事不斷向現實的神秘谷投射,這些故事豐富又提升了神龍谷禪水的蘊含。

沿溪向上,水,彈簧般被谷里的大堆岩石延宕出斷句般的詩行。水詩句的拖沓,又不斷轉折,銜接着散亂的水珠,調皮又跳起的水與亂石穿空而出的水,拉拽成新的流體,這樣,抽離與漂浮的溪流,又明快地果敢向前流淌着。

花自飄零水自流的神龍谷,流到此處,有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隨着探尋的腳步的挪移,此景,才下眉頭,另一新景卻又上心頭。當我穿過石門鎖溪的景點,置於「千年等待」山水構圖的前景中,歷史的縱深與現實的散漫,卻在氣象更換着景點的推介語。千年等待:相傳有小白龍在此修煉成人,邂逅遊玩民女,便苦求佛祖賜一段塵緣。佛說,「六道殊同,燕石填海、海枯石爛」。小白龍聽罷化身為石續前緣。民女則希望再見小白龍,晨昏禮佛感動佛心,佛說:真愛需要等待千年,你可願意。於是女孩自願換身石頭,兩塊石頭恰似一對深情凝視對方的情侶,生生世世、天荒地老,千年等待永相守」。還有一等閒處,就是冰川漂礫:峽谷巨大冰磧礫石為第四紀冰川搬運形成的,統稱為冰川漂礫。冰川以傳送帶的搬運方式叫載運,以巨大的推力向前推進的搬運方式稱推運。我們今天已無法看到第四紀冰川排山倒海的景象了,但你可以穿越時空,到240萬年之前的24個氣候旋迴中張望,感覺中國郯廬斷裂帶上的奇蹟。

水的抒情,帶動着向上思維的腳步。無需洞察,就能從水流與光滑的巨石衝撞的激情里,感知、領悟到一種天地之間的力量

說話間,我們來到一個叫「凝秀亭」的地方休息。亭的立柱兩邊分別寫着「一條白練掛藍天,蒼岩橫綠水。」這別有用心的題字與這風雨亭還真是相映成趣。這建在兩主景之間的建築,即可讓人小息,又在密集的景點之間,句逗出閒情來。讓一路隨溪流閱讀擴展的感知,也得到緩衝和調整。

山色有無中,遇上方知有。神龍谷處處彰顯着慈悲情懷。我們藉助這善解人意的建築,在山花香飄的時節,在洗滌心污的地方,點亮交流的語言,感念人生的在此相遇。我背靠欄杆,同學們或坐或立身倚着靠背欄杆歇息解乏。棲身棲心之時,潘同學們拿出自帶的黃瓜分發給大家每人一條。以愛有心的自備,來補充同學們已消耗的身體能量。雨在庇護亭外碎響着視聽。我在含英咀華中吸取養料,餘味深悠地享受着自然度化與同學情感相互向身體滲透的美妙感覺。

勝景層層別,溪水處處逢。在「踐危頻側足,登塹齊半胸」的足跡深入中,我們跨過了水簾天梯,香沫棚,眼見了藏仙洞,明鏡台,一行,在神龍瀑布下駐足。落差25米,白水掛壁從天而降,水流形成的衝擊力,將空曠的峽谷擊響如鼓。水流下的水潭深不見底。曾經古水流詩聲的潭水,還在流淌着千百年來的情話。傳說,這裡就是西漢元封年間,(前110——前105)竇白玉為陵陽縣令時,他好道入山修煉,在此留有「騎白龍飛天」的傳說。我們同學們,心息相依的,調息綿綿,收視反聽在一往情深的水流中。升華的水汽滋潤着我們,將還有點燥熱的情緒清涼下來。人也都在向善的物語裡自在活躍起來。

自然開示着我們,只要在世法上破掉執着、煩惱和偏見,就是出世間。當水粉身碎骨失去元態地跳下懸崖,一條美麗的瀑布誕生了。水自覺中,開闢了通向光明,通向覺悟,通向新生命的升華之路。水從生存到生活,從一種形態到另一種形態的轉變與跌落,將生與死掛在絕壁上,涅槃而帶來的轟響,在我們的心中產生巨大的共鳴。我們以各自的方式,理解着水隱藏的力量。這些不為人知的主導力量,又恰恰文學般地給我們帶來了精神慰藉。

再沿景區道路,轉過低頭禮佛處,就彎上慧根路了。這路,沒有文字,各種不同的根器無有定法的盤根錯節着。這裡根器的象形與深淺之差別,相互依賴而存在着。因緣和合而成的路,在這裡構成一部物語示顯的《根經》。走讀,妙行在各種根器之上,使我頓悟到,今天的我們,不就是行走在前人用生命根須紋理鋪就的人生探秘路上嗎!大為驚訝的我,在心中念叨:阿彌陀佛!

出柴門,同學們快樂的話語,被風、雲、山、茶的混合景色糾纏着。體驗了原生態之美與上香文化疊加審美觀照的我們,此時,被雨浪漫出一種情懷。經過神龍谷,一條思想上游溪水的洗禮和碰撞的我們,此時此刻,每個人的身上,都透發着一種感知的氣息。邊走邊眼秀九華山主峰的同學們,將原創的思想與縹緲的雲相接,悠遠的意境裡,間接又斷續地下起了雨。山色滴翠,草木承露。我們便在山嵐深處,感恩神龍谷對我們身心細微的淨化。一邊等車,一邊逍遙自在地在處處是菩提中,體會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的佛法精神。用我們的新聞眼,坐看雲起時。[1]

作者簡介

凌代瓊,安徽銅陵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