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梁武帝萧衍

移除 15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人物生平''' ==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生于 [[ 建康]](今南京),籍贯 [[ 南兰陵 ]] [[ 武进 ]] 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 [[ 南北朝 ]] 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  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 '''人物轶事''' ==
 
'''少年英才'''
萧衍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甲辰岁生于 [[ 秣陵县 ]] 同夏里三桥宅。从血缘上看,萧衍和南齐皇室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他们都是东晋淮阴县令萧整的后代。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 [[ 沈约 ]] 是知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宋书》、《齐纪》等书,而谢朓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在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袭加推荐两种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注重门第观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难的。萧衍因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刚做官时就是在卫将军王俭手下。
果然, [[ 王俭 ]] 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也很出众,于是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因为他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的参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萧衍回家守丧三年,然后复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1]
'''襄助萧鸾'''
 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萧赜病重,当时大臣王融想在萧赜去世后拥立竟陵王 [[ 萧子良 ]] ,以便控制朝政。后来事情败露,王融下狱被赐死。王融的计划和结局,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他的好友范云由此对他异常敬佩。萧赜去世后,皇太孙萧昭业即位为帝。萧昭业只知享乐,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掌权的大臣 [[ 萧鸾 ]] (即后来的齐明帝)决定把他废掉。
萧鸾在和萧衍等人商议时,萧衍表示反对,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的反对。”萧鸾则说:“现在的众王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而且占据荆州。如果把他召回来,就万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萧衍说:“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没有什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人,这两人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没有了左膀右臂,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萧鸾废杀萧昭业后,拥立萧昭文即位,自己掌握朝政大权。三个月之后,萧鸾废萧昭文,自立为帝。萧鸾登基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力退北魏'''
 在萧鸾登基的第二年,北魏孝文帝 [[ 拓跋宏 ]] 率领三十万军队亲自进攻南齐,沿淮河向东攻打钟离。萧鸾先派左卫将军 [[ 崔慧景 ]] 、宁朔将军 [[ 裴叔业 ]] 领兵迎战。听到北魏军队分兵攻打义阳后,又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救援。
王广之领兵进到离义阳百里之外时,听说北魏军队人强马壮,于是畏缩不前。萧衍则请求充当先锋,和北魏军队交战。王广之于是派部分军队归萧衍指挥,进兵义阳。
'''雍州战败'''
 建武四年(497年)秋,北魏军再次南下,接连攻下了新野和南阳,前锋直逼雍州(今湖北襄樊市)。萧鸾赶忙派萧衍、左军司马 [[ 张稷 ]] 、度支尚书崔慧景领兵增援雍州。
建武五年(498年)三月,萧衍和崔慧景领兵与北魏军作战,在雍州西北的邓城被北魏的几万铁骑兵包围。萧衍知道城中粮草和枪械缺乏,就对崔慧景说:“我们远道征战,本来就很疲惫,需要休整,现在又遇到强敌围困。如果军中知道粮草缺乏的实情,肯定会发生兵变。为防万一,我们还是趁敌人立足未稳,鼓舞士气杀出重围为上策。”
'''诛除东昏'''
 萧鸾在位只有五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 [[ 萧宝卷 ]] (即东昏侯)即位。萧宝卷治国无术,暴虐无道,即位后杀掉了很多大臣,对于一些功臣也不知道爱护,妄加杀戮。萧衍逐渐和他对立起来。
在萧宝卷冤杀军功大臣、萧衍的兄长萧懿后,萧衍召集部下商议废掉萧宝卷。众人非常赞同,萧衍于是大力招兵,准备和萧宝卷决战,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马上千匹,战船三千艘。为了增加号召力,萧衍联合了南康王萧宝融一起举兵,后来萧宝融(即齐和帝)在江陵即位。他们共同和萧宝卷争夺齐的政权。最后,萧衍领兵到达了建康城下,和守军激战,攻下了外城,将齐宫城团团围住。
'''代齐建梁'''
 
萧衍虽然大权在握,也想废萧宝融自己做皇帝,但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静待时机。原来的好友沈约知道他的心事,于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此事,第一次时萧衍装糊涂,推辞过去了。第二次提起时,萧衍犹豫片刻,说了句“让我想想再说吧”。后来就答应了。
沈约又告知了范云,两人都同意拥立萧衍做皇帝,萧衍知道后,很高兴。在他们谋划的过程中,萧衍竟然贪恋起原来宫中的两个美女来,把头等大事忘到了脑后。范云知道后很着急,又找到萧衍,说明利害,这才使萧衍下决心灭掉齐,免得夜长梦多。
[[ 范云 ]] 和沈约写信给萧宝融的中领军夏侯祥,要他逼迫萧宝融禅让帝位给萧衍。同时,萧衍的弟弟、荆州刺史也让人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利用人们的迷信观念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等萧宝融的禅让诏书送到后,萧衍又假装谦让。于是,范云带领众臣117人,再次上书称臣,请求萧衍早日登极称帝。太史令也陈述天文符谶,证明他称帝合乎天意,萧衍这才装着勉强接受众人的请求,在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建立梁朝  然后,萧衍派人给萧宝融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尽。萧宝融死后,萧衍说他暴病而死,谥为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丧礼,将他葬在恭[[安陵]]
然后,萧衍派人给萧宝融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尽。萧宝融死后,萧衍说他暴病而死,谥为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丧礼,将他葬在恭安陵。
'''显著政绩'''
 
萧衍称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猜疑心重'''
 
和封建社会很多的皇帝一样,萧衍也是猜疑心重,忌惮开国元勋。在功臣当中,应该是范云和沈约的功劳最大,谋划、辅佐他登上了皇帝宝座。但萧衍并没有重用他们。建国开始时范云就病逝了,萧衍也没有重用沈约,而是让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过来,萧衍还经常斥责沈约,后来,沈约也病死了。萧衍对功臣吝啬,但是对于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是另外照顾,照顾得有些徇私护短。但他的照顾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反而让他备受刺激,这是他以后当和尚的主要原因。一个是他的六弟萧宏,一个是他的次子萧综。
'''笃信佛教'''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 [[ 同泰寺 ]] 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 [[ 涅槃经 ]] 》,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梁武帝晚年笃信佛法,纵容邪恶,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信佛之后,萧衍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总是和年轻时、壮年时不一样。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侯景之乱'''
侯景原来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北齐奠基者高欢关系很好,在怀朔六镇起义失败后,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后来又投奔了高欢,高欢很欣赏他,委以重任。
[[侯景]]原来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北齐奠基者[[高欢]]关系很好,在怀朔六镇起义失败后,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后来又投奔了高欢,高欢很欣赏他,委以重任。 侯景为人居心叵测,在高欢死后,他和高欢的儿子高澄不和, [[ 高澄 ]] 想夺他的兵权。侯景就于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据河南13州投降了西魏,但西魏 [[ 宇文泰 ]] 对他有戒心,于是侯景又请求萧衍接受他归顺。萧衍很高兴,封河南王,封大将军,派军队接应。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为人,一句话成了谶语:“乱事就要来了。”
后来,归顺的侯景以诛杀朝中弄权的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最后,围困都城,本来侯景已经元气大伤,但守城的将领也没了斗志,开城把侯景放了进来。侯景带着五百甲士去见萧衍,发生了很有趣的一段对话:
'''台城身亡'''
 
太清三年(549年)五月,萧衍饿死于台城皇宫净居殿,享年八十六岁。同年十一月,葬于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 '''主要成就''' ==
 
'''经史著作'''
 
在学术上,萧衍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萧衍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共有二百卷,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
'''诗文才华'''
 
萧衍的诗赋文才,也有过人之处。齐武帝永明年间(485年—493年),诗坛创作风气大盛,很多文人学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周围,各逞其能,施展他们的诗歌创作才华。在这些文人学士中,比较著名的有八位,如谢脁、沈约、任眆、范云等人,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萧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建梁称帝后,他素性不减,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萧衍任雍州刺史驻居襄阳时,就非常喜好当地的民歌,他的许多拟乐府诗,如《芳树》《有所思》《临高台》等,便是在此时创作出来的。即使在称帝以后,萧衍对乐府诗的兴趣也仍然不减当年。在天监十一年(512年),他亲自动手改西曲(南朝乐府民歌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部分。前者产生于建康周围,此地相袭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郢、樊、邓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见其爱好沉迷的程度。
和乐府民歌一样,萧衍的乐府拟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为咏唱对象。他的大多数诗作都是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如“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驱乃无依。”(《子夜四时歌。冬歌》);“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襄阳蹋铜蹄歌》)等。 [[ 郑振铎 ]] 先生认为,“萧衍新乐府辞最为娇艳可爱”。此话确有一定的道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萧衍的七言诗。萧衍有十余首乐府诗是用七言歌行的体裁写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东飞伯劳歌》等。其中以《东飞伯劳歌》最为著名:“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南窗北牗挂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七言体诗歌的创作始于魏文帝 [[ 曹丕 ]] ,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此后,宋、齐时 [[ 鲍照 ]] [[ 汤惠林 ]] [[ 释宝月 ]] 等人也间有此类作品问世,但影响不大。到了萧衍,七言诗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丕的《燕歌行》虽然是开山之作,但全诗逐句押韵,未免显得单调,缺乏婉转咏叹的情趣。梁武帝的七言体诗平、仄韵互换,抑扬起伏,颇具独创性。其后,仿效者四起,其子萧纲(梁简文帝)、萧绎(梁元帝),大臣沈约、吴均等,都有七言诗的创作。到陈朝时,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美,韵律也更加和谐多姿。后来,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适等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诗体写出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诗篇,七言体诗更为发展。萧衍等人的开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萧衍的谈禅悟道诗的数量仅次于其乐府诗。他早年信道,晚年佞佛,他所撰写的谈禅悟道诗是其信道佞佛的自我写照。这些诗,如同宗教哲学箴言,十分乏味,没有什么艺术可言。
他的《赠逸民十一》:“如垄生木,木有异心。如林鸣鸟,鸟有殊音。如江游鱼,鱼有浮沉。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事迹易见,理相难寻。”此诗以树木异心、飞鸟殊音、游鱼浮沉、山高水深难以知晓的某些不可思议之处,来说明世间事物的本质、规律实在是难以寻求。
后世文人对齐梁诗总的评价不高,大都以为其“嘲风月,弄花草”( [[ 白居易 ]] 语),“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齐梁诗人缺乏匡世救时的崇高理想,也缺乏严肃认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反映社会现实及言志述怀之作便不多见,充斥当时文坛的是大量的山水、咏物、艳情之诗。萧衍的诗歌从题材、内容、风格诸方面来说,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齐梁诗歌的特点。这当然与他即位前漫长优裕的贵族生活环境不无关系。他虽然是一个开国创业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养尊处优,并未受过太多的打击;其灭齐建梁,也只经历过一年多的时间,而且非常顺利。所以,萧衍的诗歌中多“儿女情语”、“神仙道气”,少“风云之气”,少言志述怀、积极进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外,萧衍对音乐也颇有研究,他创制了许多新歌。《隋书·音乐志》上说:萧衍“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如“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廷用十六曲”,萧衍“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创新歌,以述功德”。萧衍创制了不少颂扬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乐》《大欢》《大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砖》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
'''音乐绘画'''
 萧衍重视礼乐。他素善钟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他很喜欢绘画,尤善画花鸟与走兽。著名画家张僧繇善于写貌,颇受萧衍赏识。当时,萧衍诸子多出镇外州,萧衍常常想念他们,便命张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画诸子之像,悬于居室之中,萧衍见图如见其子,思念顿减。萧衍信佛,在位时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 [[ 张僧繇 ]] 作画。
'''棋艺超群'''
 
萧衍对围棋特别喜爱,棋艺也很高超。在齐朝为官时,每逢闲暇,常彻夜不眠,与人弈棋。称帝之后,兴趣不减。大臣朱异、韦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将陈庆之原先为随从时也常陪萧衍下棋。每到兴致高时,便不复君臣之别。一次,萧衍又约到溉玩了一个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终,竟低头睡着了。萧衍见状大笑,就做诗嘲讽他:“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到溉被唤醒,颇为尴尬,等到听到萧衍的诗句,又放声大笑。君臣尽欢而散。
'''时代风气'''
 由于萧衍雅好诗文,大臣们纷纷效仿,甚至连赳赳武夫也能偶尔吟出几句好诗来。天监六年(507年),梁将曹景宗和 [[ 韦睿 ]] [[ 徐州 ]] 大败魏军。班师回朝后,萧衍在华光殿举行宴会,为他们庆功。在宴饮中,君臣连句赋诗。鉴于曹景宗不善诗文,怕他赋不出诗来难堪,负责安排诗韵的尚书左仆射沈约便没有分给他诗韵。曹景宗深感不平,坚决要求步韵赋诗。萧衍对曹景宗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早有了解,于是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当时曹景宗已经有一些醉意,就乘酒兴再三固请。萧衍不愿再扫他的兴,便命沈约分给他诗韵。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在这种局限之下要按韵赋诗是很困难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儿,便提笔赋出一首诗:“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诗写得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凯旋庆功的实际。此诗一出,语惊四座,文人们自叹弗如,连萧衍也感叹不已,特命史官记入国史。
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这句话颇能反映当时的实际。
'''书法造诣'''
 萧衍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在古代善书的帝王中排上前几位。即使抛却他的帝王身份,以一个书法家的标准来评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观之处。萧衍当时常与陶弘景探讨书法上的话题,陶弘景擅长行草书, [[ 师法钟繇 ]] [[ 王羲之 ]] 。二者间的对话被整理为《与梁武帝论书启》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典籍之一。同时萧衍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往往被其子王献之所掩。也因为他的推崇,从那时的梁朝起,兴起了第一波学习“大王”书法的风潮。同时萧衍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
== '''轶事典故''' ==
'''小名来历'''
 
萧衍小名“练儿”。萧衍笃信佛教,练儿出自佛经,是梵语音译,全称“阿练若”或“阿兰若”,译成汉语,就是树林、寂静处、无诤地,指能远离喧噪,安心修习的禅定之所。
'''梁皇忏法'''
 
天监二年(503年),萧衍作皇忏度皇后郗氏。郗氏初生时,也是红光照室,神奇异瑞。及长,其性明惠,形貌秀丽,且善于隶书,寻于史传女工之事,靡不闲习。当时,宋、齐诸王皆慕名而来求婚,均被她父亲郗晔所拒,后来嫁给萧衍,生了三个女儿;当萧衍为雍州刺史时,郗氏就不寿而死,郗氏生前貌虽美丽性却善妒,不信佛法,毁谤三宝,残杀生灵,因此死后堕为巨蟒。一日,托梦给萧衍,请求他看在夫妇面上,设法为她超度,以离苦得乐。因萧衍夫妻情深,念于旧情,便参阅佛经而撰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礼忏,超度夫人。郗氏遂仗佛力而脱离蟒身,化为天人,现身空中,谢帝而去。此忏因在萧衍时肇始,故称〈梁皇宝忏〉。直到一千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盛行不衰。
== '''史书记载'''==
 《梁书·本纪第一·武帝上》[2]《梁书·本纪第二·武帝中》[3]《梁书·本纪第三·武帝下》[4]
== '''家族成员'''==
父亲<br> 太祖文皇帝萧顺之<br> 母亲<br> 献皇后张尚柔<br> 哥哥<br> 长沙宣武王萧懿、永阳昭王萧敷<br> 弟弟 衡阳宣王萧畅、桂阳简王萧融、临川靖惠王萧宏、南平元襄王萧伟、安成康王萧秀、始兴忠武王萧憺、鄱阳忠烈王萧恢<br> 姐妹 义兴昭长公主萧令嫕、新安穆公主、余姚公主<br> 后妃 郗徽,追崇德皇后<br> 妃嫔 丁贵嫔丁令光,追崇穆太后、阮修容阮令嬴,追崇文宣太后、吴淑媛吴景晖、董淑仪、丁充华、葛修容<br> 长子<br> 萧统,字德施,母丁贵嫔,早逝,谥昭明太子→昭明皇帝<br> 次子<br> 豫章王萧综,字世谦,母吴淑媛,豫章郡王<br> 三子<br> 梁简文帝萧纲,字世赞,母丁贵嫔,晋安郡王→皇太子→皇帝,谥简文皇帝<br> 四子<br> 南康简王萧绩,字世谨,母董淑仪,南康郡王,谥简王<br> 五子<br> 庐陵威王萧续,字世䜣,母丁贵嫔,庐陵郡王,谥威王<br> 六子<br> 邵陵携王萧纶,字世调,母丁充华,邵陵郡王,谥携王/忠壮王<br> 七子<br>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母阮秀容,湘东郡王→皇帝,谥孝元皇帝<br> 八子<br> 武陵王萧纪,字世询,母葛修容,武陵郡王,谥贞献王<br> 
女儿 永兴公主萧玉姚,母郗徽、永世公主萧玉婉,母郗徽、永康公主萧玉嬛,母郗徽、富阳公主萧氏,梁武帝第四女,下嫁张缵(张弘策子,出继从伯、梁武帝舅父张弘籍),其女为梁明帝萧岿皇后张氏、长城公主萧玉姈,下嫁柳偃,其女柳敬言为陈宣帝陈顼皇后。、安吉公主萧玉志,下嫁王实、临安公主萧氏
=='''历史评价''' ==
 ​萧衍狂狡,擅断川渎,役苦人劳,危亡已兆。(郭祚评)[5]
江东复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高欢评)
齐季告终,君临昏虐,天弃神怒,众叛亲离。高祖英武睿哲,义起樊、邓,仗旗建号,濡足救焚,总苍兕之师,翼龙豹之阵,云骧雷骇,剪暴夷凶,万邦乐推,三灵改卜。于是御凤历,握龙图,辟四门,弘招贤之路,纳十乱,引谅直之<矢见>。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四聪既达,万机斯理,治定功成,远安迩肃。加以天祥地瑞,无绝岁时。征赋所及之乡,文轨傍通之地,南超万里,西拓五千。其中瑰财重宝,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阙庭。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及乎耄年,委事群幸。然朱异之徒,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服冕乘轩,由其掌握,是以朝经混乱,赏罚无章。“小人道长”,抑此之谓也。贾谊有云“可为恸哭者矣”。遂使滔天羯寇,承间掩袭,鹫羽流王屋,金契辱乘舆,涂炭黎元,黍离宫室。呜呼!天道何其酷焉。虽历数斯穷,盖亦人事然也。( [[ 姚察 ]]评) ①布泽施仁,悦近来远,开荡荡王道,革靡靡商欲,大修文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扬儒业,介胄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②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或终夜不寐,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且心未遣荣,虚厕苍头之位。高谈脱屣,终恋黄屋之尊。([[魏徵]] 评)
①布泽施仁,悦近来远,开荡荡王道,革靡靡商欲,大修 梁高祖聪明 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扬儒业,介胄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 济济焉 宽厚通博 洋洋焉 生而神异 魏晋以来 动多奇怪 未有若斯之盛 此天表 也。 ②慕名好事 永元之初 崇尚浮华 群贤受命 抑扬孔墨 竭怀辅正 流连释老,或终夜不寐 尽力康衢。细隙未开 日旰 纤尘 非弘道以利物 而雄图英算 唯饰智以惊愚,且心未遣荣,虚厕苍头之位。高谈脱屣,终恋黄屋之尊 孤识独见 。( 魏徵 [[朱敬则]] 评)
世人疑 高祖聪明文思 武建佛刹三百余所 宽厚通博 而国破家亡,残祸甚酷,以为释氏之力,不能拯其颠危。余以为不然也。释氏有六波罗密,檀风密罗是其一也。又曰:“难舍能舍 生而神异 大者头目肢体 动多奇怪 其次国城妻子 ,此 天表 所谓难舍 也。 永元 ”余尝深求此理,本不戒其不贪,能自微不有其宝,必不操人所宝,与老氏 无欲知足 群贤受命 司城之不贪为宝 竭怀辅正 其义一也。庸夫谓之作福 尽力康衢 斯为妄矣 细隙 而梁武所建佛刹, 尝自损一毫,或出自有司,或厚敛氓俗。竭经国之费,破生人之产,劳役不止,杼柚其空,闰位偏方 纤尘 堪其弊 而雄图英算 以此徼福 孤识独见 不其悖哉!此梁武所以不免也 。( 朱敬则 [[李德裕]] 评)
世人疑 梁武 建佛刹三百余所 帝明智勇武 创为梁 破家亡,残祸甚酷,以为释氏之力,不能拯其颠危。余以为不然也。释氏有六波罗密,檀风密罗是其一也。又曰:“难舍能舍,大 头目肢体 其次国城妻子,此所谓难 也。”余尝深求此理,本不戒其不贪,能自微不有其宝,必不操人所宝,与老氏之无欲知足,司城之不贪 宝,其义一也。庸夫谓之作福 僧奴 斯为妄矣。而梁武所建佛刹,未尝自损一毫,或出自有司,或厚敛氓俗。竭经 之费 灭饿死不闻悟 破生人 况下辈固惑 产,劳役不止,杼柚其空,闰位偏方,不堪其弊,以此徼福,不其悖哉!此梁武所以不免也 。( 李德裕 [[杜牧]] 评)
武帝明智勇武 萧氏兴于江左 创为梁国者 实有功在民 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况下辈固惑之 厥终无大恶 。( 杜牧 [[欧阳修]] 评)
老、佛之道,与吾道同,而欲绝之;老、佛之教,与吾教异,而欲行之;皆失之矣。秦姚兴区区一隅,招延缁素,译经谈妙,至者凡数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 萧氏兴 武继之,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尝见,至舍身为奴隶,郊庙之祭,不荐毛血,父子皆陷 江左 侯景 实有功在民 而国随以亡。议者观秦、梁之败 厥终无大恶 则以佛法为不足赖矣 。( 欧阳修 [[苏辙]] 评)
老、佛之道,与吾道同,而欲绝之;老、佛之教,与吾教异,而欲行之;皆失之矣。秦姚兴区区一隅,招延缁素,译经谈妙,至者凡数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 梁武 帝以妖梦 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尝见,至舍身为奴隶,郊庙 思中原牧伯 祭,不荐毛血 父子皆陷于 卒自贻 侯景 之祸。只为揭其本根 ,而 国随 亡。议者观秦、梁 败,则以佛法为不足赖矣 召乱 。( 苏辙 [[郝经]] 评)
武帝以妖梦之故,思中原牧伯之朝,卒自贻侯景之祸。只为揭其本根 氏享国五十年 而以之召乱 天下且小康焉 。( 郝经 [[王夫之]] 评)
氏享国五十 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 年, 天下且小康焉 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 。( 王夫之 [[康熙帝]] 评)
昔梁武帝亦 创业 英雄 之君兼擅才学 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朝,亦不可及也。… 耄年 萧梁父子间 侯景所逼 独擅千古。武帝少而笃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 犹卷不辍手。…天性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兼长释义,…历观古帝王艺能博学,罕或 台城之祸 。( 康熙帝 [[赵翼]] 评)
创业 ①萧颖胄之起事江陵,实由萧衍诱成之,是颖胄 君兼擅 已非衍敌。宝融固一傀儡耳,颖胄亦一萧衍之傀儡也。 魏父子固 景宗反劝衍奉迎宝融,安知衍之本意?衍岂甘居人下者!彼为衍效力诸军将,皆傀儡中之傀儡耳。观其初出夏口,即欲假黄钺,其居心 旷绝百代 可概见 ②萧衍无弑主之名,坐收讨乱之实,虽 次则齐梁二朝 智力过人 ,亦 未始非乘势待时之利也。③异哉萧衍,明知韦睿之为时望,而 能重用,几陷乃弟于死地。乃弟 死,如全军何! 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而独任曹景宗,令睿归景宗节制。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 …至 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然后知 衍之智,不过寻常,无怪其老且益愚也!④ 主用降人王足计,命筑淮堰,无论其劳民费财,实为厉阶,即令淮堰易成,成且经久,亦岂遽足夺寿阳!果使寿阳归梁,于魏亦无一损,仁者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犹且不为,况丧民无数,以邻为壑,必欲争此一城,果何为者?甚矣哉梁武之不仁也!夫欲筑淮堰,不惜民命,荐祭宗庙,乃欲废牲,甚至如宏之一再谋乱,一再姑息, 弟可爱 尤为 百姓独不必爱乎?牺牲可惜,人民 不足惜乎?愚谬若此,真出意外。⑤梁主衍安据江南,不乘两魏相争之际,修明政治,渐图混一,乃迷信释教,舍身佛寺,一任朱异 千古。 权,紊乱朝纪,何其愦愦乃尔!夫梁主衍手造邦家,未始非一英 帝少 主,其所由误入歧途,攻乎异端者,得毋鉴沈约之死,获罪齐和,自省亦未免多疚,乃欲借佛教以图忏悔耶!然而愚甚!然 笃学 谬甚!⑥高欢能防景于身后 洞达儒玄 而梁主衍不能察景于生前。杜弼谓年既老矣 虽万机多务 髦又及之 犹卷 辍手 啻一梁主写照 …天性睿敏 且误用从子渊明,自覆全军,昏耄之征 下笔成章 一至于此 千赋百诗 无怪其终困死台城也。⑦梁主固昏耄无知 直疏便就 太子纲亦一庸才耳 …兼长释义 ⑧梁主亦知和不如死,乃胸无主宰,始明终昧,卒致堕入贼计 …历观古帝王艺能博学 台城陷而正容语景 罕或有焉。 果何益耶? 赵翼 [[蔡东藩]] 评)
①萧颖胄之起事江陵,实由萧衍诱成之,是颖胄之才智,已非衍敌。宝融固一傀儡耳,颖胄亦 独有 一萧衍 之傀儡也。曹景宗反劝衍奉迎宝融,安知衍之本意?衍岂甘居人下者!彼为衍效力诸军将,皆傀儡中之傀儡耳。观其初出夏口,即欲假黄钺,其居心已可概见。②萧衍无弑主之名 老翁 坐收讨乱之实,虽其智力 人,亦未始非乘势待时之利也。③异哉萧衍,明知韦睿之为时望,而不能重用,几陷乃弟于死地。乃弟可死 汉文 全军何!及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而独任曹景宗,令睿归景宗节制。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然后知萧衍之智,不过寻常,无怪其老且益愚也!④梁主用降人 足计,命筑淮堰,无论其劳民费财,实为厉阶,即令淮堰易成,成且经久,亦岂遽足夺寿阳!果使寿阳归梁,于魏亦无一损,仁者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犹且不为,况丧民无数,以邻为壑,必欲争此一城,果何为者?甚矣哉梁武之不仁也!夫欲筑淮堰,不惜民命,荐祭宗庙,乃欲废牲 甚至如宏之一再谋乱,一再姑息,子弟 爱,百姓独不必爱乎?牺牲可惜,人民独不足惜乎?愚谬若此,真出意外。⑤梁主衍安据江 ,不乘两魏相争之际,修明政治,渐图混一,乃迷信释教,舍身佛寺,一任朱异擅权,紊乱 纪,何其愦愦乃尔!夫梁主衍手造邦家,未始非 英武 ,其所由误入歧途,攻乎异端者,得毋鉴沈约之死,获罪齐和,自省亦未免多疚,乃欲借佛教以图忏悔耶!然而愚甚!然而谬甚!⑥高欢能防景于身后,而梁主衍不能察景于生前 杜弼谓年既老矣,髦又及之,正不啻一梁主写照。且误用从子渊明,自覆全军,昏耄之征,一至于此,无怪其终困死台城也。⑦梁主固昏耄无知,太子纲亦一庸才耳。⑧梁主亦知和不如死,乃胸无主宰,始明终昧,卒致堕入贼计,台城陷而正容语景,果何益耶? 蔡东藩 [[钱穆]] 评)[6]
独有一 萧衍 老翁 善摄生 食不 汉文 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 勤如王莽 小人日进 可谓南朝一令主 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②“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 钱穆 [[毛泽东]] 评)
①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②“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毛泽东评)[7]
== '''参考资料''' ==
李瀚之 - 中国皇帝全传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175.
2. 梁书 本纪第一 武帝上 . 国学网 . [2016-5-26]
3. 梁书 本纪第二 武帝中 . 国学网 . [2016-5-26]
4. 梁书 本纪第三 武帝下 . 国学网 . [2016-5-26]
5. 《北史·卷四十三·列传三十一》 . 国学导航 . [2016-5-26]
6. 南北史演义:援建康韦粲捐躯 陷台城梁武用计 . 国学导航 . [2016-5-26]
7. 毛泽东妙语评点历代帝王 . 中国网 . [2016-5-26]
[[Category:南北朝时期人物]]
4,8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