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

增加 3,563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它包括流行于靖西、德保的木偶戏和马隘壮戏…”

'''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它包括流行于靖西、德保的木偶戏和马隘壮戏。师公戏又名唱师,它的前身是“跳神”,主要流行于金城江、宜州、来宾、贵港、邕宁、武鸣等地。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ref>[https://www.gugong.net/wenhua/40280.html 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 故宫历史网] </ref>

南路壮戏为流行于广西南部壮语方言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的壮族戏剧。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嗨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天保县(今德保县)南隆街艺人黄现炯迁居马隘。组班演“客戏”即邕剧,形式类似双簧。道光二十八年,黄与谢义、陈兴等人组建土戏班。用壮语演唱,揉山歌、民间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土戏。光绪十一年(1885),靖西县足院木偶戏班师傅韦公现、李瓜选组建土戏班,以人代偶,做唱分离。宣统三年(1911)第二代师傅农寿山、李大新、韦爷欢等改为做唱合一,形成足院土戏。马隘、足院土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南路壮戏。

关于南路壮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南路壮戏源自广西德保县的民间歌舞和[[马隘土戏]],与靖西县木偶戏的唱腔合流之后最终形成。”一说马隘土戏形成在前,靖西县木偶戏形成在后,尔后“马隘、足院土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南路壮戏。”

壮学宗师黄现璠认为:“南路壮戏包括靖西县木偶戏和德保县的马隘壮戏。据说它是南宋末年文天祥的部将、江西人张天宗带到靖西来的汉族民间木偶戏,后经壮族艺人改造成了现在的靖西县木偶戏,流传在靖西,德保一带。演唱时,多用 ‘呀哈嗨’为衬腔,故又称‘呀嗨戏’。剧目大多取材于封建社会传统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穆桂英]]》等。随编随唱,缺乏固定的剧本。其唱词语言,均用壮族民歌的诗韵格律,多用腰脚韵的形式,使得结构严谨,独具一格。

德保县马隘壮戏是近代产生的新剧种,用当地民间的‘[[马隘调]]’、‘汉龙调’和吸收靖西木偶戏的因素发展形成的。最初采用‘双簧式’的方法演唱,早期的剧目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张四姐下凡]]》和反封建伦理观念的《解臼》等。后来吸收了邕剧、粤剧演唱合一和表演艺术上的长处,成为较完整的壮剧。上演的剧目有《双状元》、《[[双花配]]》、《长坂坡》等八十多个。”(引自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589页)从而主张南路壮戏源自靖西县木偶戏。壮戏研究专家陆洲持有相同看法,他认为:“壮族提线木偶戏和南路壮剧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木偶戏孕育了南路壮剧的诞生,南路壮剧是在吸收木偶戏音乐及表演程式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发展。南路壮剧的发展反过来又对木偶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交流的关系。”

由于学术界对靖西县壮族木偶戏的起源尚存在不同看法,因而有关关于南路壮戏的起源,目前阶段尚无定论。<ref>[https://www.maigoo.com/goomai/186934.html  壮剧有什么流派 壮剧历史起源以及艺术特色介绍→MAIGOO知识]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42,9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