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光明之山

移除 5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文学体裁''' :赋
|}
'''<big> 光明之山 </big>''' 是一颗名贵钻石的名字,英文名称koh-i-noor diamond。产于 [[ 印度 ]] 可拉(kollur)矿山,原石据说重达800克拉。最初磨成玫瑰型,重191克拉(186.5旧克拉)。1526年曾归苏丹巴卑尔所有。1738年又成为波斯王纳狄尔沙赫的战利品。1850年归英国王室所有。1862年为除去上面的瑕疵,将其重新琢磨成圆钻型,重量减至105.6克拉(21.6克)。这颗钻石曾引起印度政府与英国王室发生纷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印度教经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基本介绍光明之山又名"柯伊诺尔",有关它的记载可追溯到1304年,许多曾拥有它的君王都难逃诅咒。在世界著名钻石中排名第三十三位。 传说它已有了3000年的历史,但这不可信。又有说最早有关它的记载是1304年。现在一般认为,它于1655年发现于印度戈尔康达地区的科勒尔矿山。名钻沙赫也发现于戈尔康达,但柯依诺尔比沙赫要大很多,它的原石重达800克拉。最早,柯伊诺尔落到印度莫卧儿皇帝的手中。在莫卧儿的皇宫中保存了近百年。又是和名钻沙赫一样,在1739年波斯的纳狄尔沙赫攻陷德里时,将这颗"柯伊诺尔"和沙赫一起带到波斯的伊斯法罕城,它的重量也减到了现在的105.6克拉。
1851 == 基本介绍 ==光明之山又名"柯伊诺尔",有关它的记载可追溯到1304年,许多曾拥有它的君王都难逃诅咒。在世界著名钻石中排名第三十三位。 传说它已有了3000年的历史,但这不可信。又有说最早有关它的记载是1304年。现在一般认为,它于1655年发现于印度戈尔康达地区的科勒尔矿山。名钻沙赫也发现于戈尔康达,但柯依诺尔比沙赫要大很多,它的原石重达800克拉。最早,柯伊诺尔落到印度莫卧儿皇帝的手中。在莫卧儿的皇宫中保存了近百年。又是和名钻沙赫一样,在1739年波斯的纳狄尔沙赫攻陷德里时,将这颗"柯伊诺尔"和沙赫一起带到波斯的伊斯法罕城,它的重量也减到了现在的105.6克拉。1851 年,"光明之山"在伦敦公开展出。专家们认为,这枚宝石在印度宝石工匠手下所磨成的形状,闪光较差,不够美观 。1852年,英国宫廷矿物学家丁· 坦南特再次磨砺了这颗钻石,令它更加美艳照人,重量则减到了现在的105.6克拉。它从此成为英国王冠上的主钻。王冠上面镶嵌了2800颗钻石,其中最夺目的光芒就来自王冠顶部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光明之山"被玛丽王后镶在了自己的王冠上。玛丽王后死后,英王乔治六世继位。1937年,乔治六世的妻子,即2002年去世的英国王太后得到了这颗钻石。2002年4月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王太后葬礼上,这颗钻石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木上,让举世目睹了"光明之山"光芒四射的魅力
1852年 == 争议 ==2009年2月 印度独立领导人甘地的曾孙图沙尔呼吁[[ 英国 宫廷矿物学家丁· ]] 坦南特再次磨砺了这颗钻石,令它更加美艳照人,重量则减到了现在的105.6克拉。它从此成为 归还 王冠上的 "光之山" 王冠上面镶嵌了2800颗 图沙尔呼吁当局采取更多的行动以使包括"光之山" 钻石 在内的 中最夺目的光芒就来自王冠顶部十字架上的它珍宝回国。"光 之山" 钻石1895年被献给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 ,钻石镶嵌在英国 女王 王冠上 保存在伦敦塔,任甘地基金会主席的图沙尔称:" 印度是 之山"被玛丽王后镶在了自己 钻石 王冠上 合法主人 玛丽王后死后 如果英国皇室的珠宝被一名阿拉伯酋长所占有 那么 王乔治六世继位 国肯定会感到不高兴。我希望光之山钻石能够回归印度。归还它将是对英国对其殖民印度历史的赎罪 "
1937年 == 英国 ==2013年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率领"史上最大外访团"出访印度,意图加强英印贸易关系。不过,在示好过程中,卡梅伦再一次表示英国不会归还在殖民时期从印度掠走的巨钻 乔治六世 并且表示他旨在关注英印两国 妻子 现在与未来 即2002年 而不是"回顾过 "2015年11月,鉴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 世的 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曾戴着价值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56亿元)的钻石,参加其丈夫和女儿的加冕礼,印度宝莱坞众影星与商人联合委托律师将 英国王 太后得到了 室告上伦敦最高法庭,认为 这颗钻石 属于印度,要求英国归还。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特认为,印度发起的是一起"荒唐"的诉讼。他认为,那些参与这起诉讼的人应该意识到,英国的王室珠宝正是光之山钻石最合适的所在地,英国是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获得它的,"印度应该对英国充满感激,因为,在过去的三百多年中,正是英国的介入,让印度最终走向了现代化、发展、农业进步、语言统一,乃至最终实现了民主化
2002年4月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王太后葬礼上,这颗钻石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木上,让举世目睹了"光明之山"光芒四射的魅力。 折叠编辑本段争议折叠印度2009年2月,印度独立领导人甘地的曾孙图沙尔呼吁英国归还英王冠上的"光之山"钻石。图沙尔呼吁当局采取更多的行动以使包括"光之山"钻石在内的其它珍宝回国。"光之山"钻石1895年被献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钻石镶嵌在英国女王母后王冠上,保存在伦敦塔,任甘地基金会主席的图沙尔称:"印度是光之山钻石的合法主人。如果英国皇室的珠宝被一名阿拉伯酋长所占有,那么英国肯定会感到不高兴。我希望光之山钻石能够回归印度。归还它将是对英国对其殖民印度历史的赎罪。" 折叠英国2013年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率领"史上最大外访团"出访印度,意图加强英印贸易关系。不过,在示好过程中,卡梅伦再一次表示英国不会归还在殖民时期从印度掠走的巨钻,并且表示他旨在关注英印两国的现在与未来,而不是"回顾过去" 2015年11月,鉴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曾戴着价值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56亿元)的钻石,参加其丈夫和女儿的加冕礼,印度宝莱坞众影星与商人联合委托律师将英国王室告上伦敦最高法庭,认为这颗钻石属于印度,要求英国归还。 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特认为,印度发起的是一起"荒唐"的诉讼。他认为,那些参与这起诉讼的人应该意识到,英国的王室珠宝正是光之山钻石最合适的所在地,英国是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获得它的,"印度应该对英国充满感激,因为,在过去的三百多年中,正是英国的介入,让印度最终走向了现代化、发展、农业进步、语言统一,乃至最终实现了民主化。 == 折叠 巴基斯坦==
2015年12月,巴基斯坦律师杰沃德·伊克巴勒·杰佛利状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要求其归还英国在殖民时期所掠夺的本该属于巴基斯坦的巨钻"光之山"(Koh-i-Noor)。[4]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杰佛利曾向伊丽莎白女王和无数巴基斯坦官员上书超过786封要求英国归还这颗钻石,但都未得到实质性回应。杰佛利在诉状中表示,这颗巨钻是英国用暴力威迫的手段非法掠夺所得,理应归还巴基斯坦。目前该诉状尚未得到法院受理。
== 折叠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也是流血和死亡的祸根。根据文献资料记载,700年来,这颗钻石引发了无数次的血腥屠杀和争斗。许多一度拥有它的君主,最终厄运当头。
== 印度南部的矿山==
传说"光明之山"是在印度南部的矿山中被发现的,有关它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1304年。
== 孔雀御座==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开创者巴卑儿成为第一个拥有"光明之山"的君主。他得到"光明之山"后,把它藏在象征权力的孔雀御座里,并向世人宣布,自己得到了一样无价之宝,它"相当于全世界所有人一天的口粮"。  但是,在得到"光明之山"不久,巴卑儿的亲生儿子发动政变,把巴卑儿投入了牢笼,自己登上了孔雀御座,巴卑儿成为第一个在得到"光明之山"后遭受厄运的君王。  沙贾汗成为"光明之山"新的主人  , 时光流转,因修建泰姬陵而闻名于世的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成为"光明之山"新的主人。从此,皇宫里变成了争权夺利的战场,沙贾汗的十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和这颗价值连城的钻石不惜自相残杀。其中一个儿子用沾满了兄弟鲜血的利刃逼着父皇从孔雀御座上走下来。沙贾汗此后被软禁在莫卧儿王朝旧都阿格拉的皇宫"红堡"中,至死不见天日。  莫卧儿的皇宫中藏身近百年 ."光明之山"在莫卧儿的皇宫中藏身近百年。1738年,莫卧儿王朝首都德里陷落在波斯人纳迪尔·沙阿手中,但纳迪尔·沙阿把德里翻了个遍,也找不到他垂涎已久的那颗钻石。  莫卧儿皇帝穆罕默德·沙阿的一个妃子偷偷告诉纳迪尔,皇帝把他最珍贵的东西藏在了裹头的头巾里。对古代礼节非常熟悉的纳迪尔立即向穆罕默德提出交换头巾,以表示双方对战果的严肃态度和互结友好的意愿。失去了城池的穆罕默德无奈只好当场解下头巾。  当天晚上,纳迪尔打开头巾,看到了躺在里面的大钻石。当他把钻石举过头顶的时候,一道七彩光芒划破夜空。纳迪尔不禁脱口而出:"柯-伊-诺-尔!","光明之山"的名字从此被叫响。 "沙赫"
== "沙赫" ==
纳迪尔带着"光明之山"回到了伊斯法罕城。据说,除"光明之山"外,纳迪尔还把印度另外一颗名钻"沙赫"也掠到波斯。之后,伊斯法罕城永失安宁,纳迪尔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害死了很多无辜的人。1747年,纳迪尔在熟睡时被仇敌暗杀。
纳迪尔死后,他的继承人阿迪尔继承了"光明之山",也继承了纳迪尔的残暴性格。阿迪尔的兄弟废黜了阿迪尔,自己后来又被另外一个兄弟废黜。波斯王室陷入了自相残杀的连环套里,几乎每个君主都死于非命。又回到印度境内的拉合尔城
传说,伊斯法罕城一片混乱的时候,贵族阿马锡阿贝德尔企图争夺王位,但没能成功,只抢到一批珍宝东行至坎大哈,当上了阿富汗的君主。在他抢走的宝物中,就有"光明之山"和泰米尔红宝石。但几经周折之后,"光明之山"又回到印度境内的拉合尔城。在拉合尔城,拥有"光明之山"的印度王子似乎预感到钻石可能给自己带来厄运,就带着它逃到旁遮普,把它献给了锡克人统治者兰吉特·辛格。辛格号称"拉合尔之狮",他非常喜欢这颗钻石,经常把钻石放在马背上,好在骑马的时候欣赏它的光彩。
纳迪尔死后,他的继承人阿迪尔继承了"光明之山",也继承了纳迪尔的残暴性格。阿迪尔的兄弟废黜了阿迪尔,自己后来又被另外一个兄弟废黜。波斯王室陷入了自相残杀的连环套里,几乎每个君主都死于非命。 又回到印度境内的拉合尔城 传说,伊斯法罕城一片混乱的时候,贵族阿马锡阿贝德尔企图争夺王位,但没能成功,只抢到一批珍宝东行至坎大哈,当上了阿富汗的君主。在他抢走的宝物中,就有"光明之山"和泰米尔红宝石。但几经周折之后,"光明之山"又回到印度境内的拉合尔城。 在拉合尔城,拥有"光明之山"的印度王子似乎预感到钻石可能给自己带来厄运,就带着它逃到旁遮普,把它献给了锡克人统治者兰吉特·辛格。辛格号称"拉合尔之狮",他非常喜欢这颗钻石,经常把钻石放在马背上,好在骑马的时候欣赏它的光彩。 == 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好景不长。辛格死后,锡克战争于1840年爆发,混乱的局面使得旁遮普血流满地。战争爆发时,锡克王位的惟一继承人杜利普·辛格只有9岁,被英国人监护了起来。战争结束后,他成为印度众多土邦主中的一个。  杜利普一生娶过一百多个妻妾,但却没有一个子女继承了"光明之山"钻石。这是因为,杜利普还没有成年,就得知了"光明之山"血淋淋的历史,害怕同样的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因此,他决定遵循古老的经文,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光明之山"进入英国并非一帆风顺。在杜利普与英国驻印度总督的周密计划和安排下,钻石被交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托的一个信使。但这个信使可真不是一个急性子,"光明之山"在他的背心口袋里呆了6个星期才进入了英国海关  锡克教徒要求女王归还 这里还必须要提到另外一个小插曲。199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印度访问时遇到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旁遮普邦的锡克教徒要求女王归还"光明之山"钻石
== 锡克教徒要求女王归还 ==这里还必须要提到另外一个小插曲。199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印度访问时遇到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旁遮普邦的锡克教徒要求女王归还"光明之山"钻石。 提出这个要求的是比安特·辛格·桑德哈瓦利阿,时年71岁,是旁遮普省的一个普通农民,他自称是杜利普·辛格的后裔,并曾给白金汉宫和布莱尔首相写信,要求归还钻石,他说:"英国人是有礼貌的人,他们会回信,我并不是为自己要'光明之山',我要把它献给大金寺(锡克教圣地),因为它是我们民族遗产的一部分。"
== 真正主人 ==当然,英国人不会承认 桑德哈瓦利阿是 钻石的 真正主人,甚至怀疑他是想借此染指其他辛格的财产。据称,1997年瑞士银行发现了一个属于杜利普·辛格女儿的财宝箱子。但锡克族历史学家库什瓦特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丢失了领地的杜利普·辛格实际上已一贫如洗,在瑞士银行不可能有大笔财产。<ref>[http://www.xxxx.html 文章标题,网站名称 日期] </ref>
当然,英国人不会承认桑德哈瓦利阿是钻石的真正主人,甚至怀疑他是想借此染指其他辛格的财产。据称,1997年瑞士银行发现了一个属于杜利普·辛格女儿的财宝箱子。但锡克族历史学家库什瓦特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丢失了领地的杜利普·辛格实际上已一贫如洗,在瑞士银行不可能有大笔财产。
<ref>[http://www.xxxx.html 文章标题,网站名称 日期] </ref>
== 相关视频 ==
麻黑普洱茶 易武麻黑古茶园不是很多茶友都去过!
6,5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