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040
次編輯
變更
潇湘竹石图
,《'''潇湘竹石图'''》为[[北宋]][[苏轼]]创作的绢本水墨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潇湘竹石图》为苏轼传世之作两幅中的其中一幅,另一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
==艺术鉴赏==
[[竹]]与石在中国[[绘画]]题材中备受青睐,久盛不衰。苏轼也偏爱"竹石"题材,《潇湘竹石图》正是其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苏轼为"文人画"的倡导者,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抹杀的功绩,但其所留传至今的画作极为稀少。透过《潇湘竹石图》折射出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道理,流露出作者对事物认知的态度和思想感情,显示出作者的绘画艺术已达到造极的境界。
==后世影响==
《潇湘竹石图》的蛤蟆石以清淡、空灵、松散之笔草草而成,石似卷云皴,实则是无皴法,信手写出而不求形似,与[[日本]]永青文库所藏其《古木怪石图》中的蛤蟆石如出一辙。从技法来看,其采用飞白法写石,颇具书意。由于是草创,难以同元代以后成熟的石画相提并论,但由于是首创,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就难以估量了。
==历史传承==
元元统二年(1334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是画作中第一位留下墨迹的文人,十五年前,杨元祥在湘中故家见过苏轼此画,现在湘中故家欲将其出售,杨元祥便引荐[[南京]]梁台杜德甫购之,并作题记。
明洪武三年(1370年),梁台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由李秉中之子李从善重新装裱后藏于家中,李从善从此继承父亲意愿,对此卷"珍藏愈固"。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在这里偶遇明代[[文学家]]杨慎,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宝对于《潇湘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而跋文本身也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在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一是《枯木怪石图》;一是《潇湘竹石图》。前者是风雨楼主人从一个[[山东]]收藏者手中买来的,后者则是风雨楼的藏品。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日本人,《潇湘竹石图》成为国内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谢稚柳]]、启功、杨仁铠、刘九庵、徐邦达等[[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进行鉴定,确认[[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的真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宋孝宗]]时追谥文忠。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词代表,并称"苏辛"。诗文合集有《苏东坡集》,文集有《苏轼文集》,诗集有《苏轼诗集》,词集有《东坡乐府》。《全宋词》收其词约350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1首。
[[Category:940 繪畫總論]]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潇湘竹石图》为苏轼传世之作两幅中的其中一幅,另一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
==艺术鉴赏==
[[竹]]与石在中国[[绘画]]题材中备受青睐,久盛不衰。苏轼也偏爱"竹石"题材,《潇湘竹石图》正是其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苏轼为"文人画"的倡导者,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抹杀的功绩,但其所留传至今的画作极为稀少。透过《潇湘竹石图》折射出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道理,流露出作者对事物认知的态度和思想感情,显示出作者的绘画艺术已达到造极的境界。
==后世影响==
《潇湘竹石图》的蛤蟆石以清淡、空灵、松散之笔草草而成,石似卷云皴,实则是无皴法,信手写出而不求形似,与[[日本]]永青文库所藏其《古木怪石图》中的蛤蟆石如出一辙。从技法来看,其采用飞白法写石,颇具书意。由于是草创,难以同元代以后成熟的石画相提并论,但由于是首创,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就难以估量了。
==历史传承==
元元统二年(1334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是画作中第一位留下墨迹的文人,十五年前,杨元祥在湘中故家见过苏轼此画,现在湘中故家欲将其出售,杨元祥便引荐[[南京]]梁台杜德甫购之,并作题记。
明洪武三年(1370年),梁台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由李秉中之子李从善重新装裱后藏于家中,李从善从此继承父亲意愿,对此卷"珍藏愈固"。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在这里偶遇明代[[文学家]]杨慎,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宝对于《潇湘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而跋文本身也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在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一是《枯木怪石图》;一是《潇湘竹石图》。前者是风雨楼主人从一个[[山东]]收藏者手中买来的,后者则是风雨楼的藏品。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日本人,《潇湘竹石图》成为国内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谢稚柳]]、启功、杨仁铠、刘九庵、徐邦达等[[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进行鉴定,确认[[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的真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宋孝宗]]时追谥文忠。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词代表,并称"苏辛"。诗文合集有《苏东坡集》,文集有《苏轼文集》,诗集有《苏轼诗集》,词集有《东坡乐府》。《全宋词》收其词约350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1首。
[[Category:940 繪畫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