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924
次編輯
變更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無編輯摘要
[[File:喀秋莎多管火箭炮.jpeg|有框|右|<big>喀秋莎多管火箭炮</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05/45cfa2946c38468e9876d1c587a12aed.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86841592_10025264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这种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字母“К”,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现名沃罗涅日挖掘机厂)出厂时的标记,К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Коминтерн)的第一个字母。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 [[ 武器 ]] 当时严格保密,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这个字母“К”,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 [[ 传播 ]] 开来。德军则称之为“ [[ 斯大林 ]] 的管风琴”(德语:Stalinorgel)。
二战的喀秋莎武器包 括BM括[[苏联BM-13火箭炮 |BM-13火箭炮]] 、轻型的BM-8和重型的BM-31。至今,喀秋莎之名仍被用于较为新式的苏联车载多管火箭炮上—特别是BM-21与其衍生型。
==研制历史==
苏联于1933年成立火箭研究所,研制 [[ 陆军 ]] 和 [[ 空军 ]] 使用的火箭弹。1938年,苏军的 [[ 战斗机 ]] 、 [[ 攻击机 ]] 、 [[ 轰炸机 ]] 装备了82毫米、132毫米航空火箭弹<ref>[https://www.sohu.com/a/325656391_332162 “斯大林的管风琴” 1门顶18门火力的喀秋莎火箭炮有多厉害? ],搜狐,2019-03-04 </ref>,在诺门罕战役使用。1938年,火箭研究所改为苏联弹药人民委员会第3研究所,除航空火箭弹和多管火箭炮外,也研制喷射发动机、海军火箭、防空火箭等。但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由于技术队伍有限,试验和生产基础薄弱,仅仅成功研制了 [[ 航空火箭 ]] ,其余武器项目均未取得结果。
1937-1938年的大肃反中研究所领导克莱梅诺夫、兰格马克被镇压,科罗廖夫、格卢什科入狱。苏军高层对火箭武器也缺乏长远规划。著名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是1938年该所的劳动竞赛背景下,由 [[ 科技 ]] 人员提出来并研制成功。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开始进行,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共有24条发射轨但只能做高度调整。在1939年4月,16管发射架并可以180度旋转的BM-13-16型样车试射成功,自行火箭炮技术日臻完善。1939年12月,BM-13火箭炮通过了靶场实弹试验,但是时任苏联弹药人民委员谢尔盖耶夫、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国防副人民委员库利克、 [[ 红军 ]] 炮兵司令沃罗诺夫的分歧,BM-13火箭炮未能正式服役。
该火箭炮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的少量装备于 [[ 苏联红军 ]] 中以用于测试,其中有5辆火箭炮配属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中试用。 卫国战争爆发后,弹药人民委员会第3研究所更名为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第1研究所,从事喷射 [[ 航空 ]][[ 发动机 ]] 的突击研制。二战苏军装备的BM-8轻型火箭炮、BM-13火箭炮、BM-31重型火箭炮均为战前产品。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