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0巴顿战车
M60巴顿(M60 Patton)是美国陆军第四代也是最后一代的巴顿系列坦克;用来取代过去的M48巴顿。虽然M60是巴顿系列的延续,但“巴顿”从未是它官方名称的一部分,其正式名称为105毫米炮主战坦克M60(105 mm Gun Full Tracked Combat Tank M60)。M60是美国第一款主战坦克,在美军自1962年起服役,在1960至70年代是美军装甲部队最重要的坦克,期间曾发展出数款改良型,至1980年代因M1坦克服役逐渐退出第一线单位,到1990年代初因美苏冷战[1] 结束,美军规模缩减而全数除役,但至今仍有多国仍在使用M60巴顿战车。
目录
主要车型
M60
M60坦克是以M48A2为基础改良而成,是M48巴顿坦克的延续。M60的原型车于1958年出厂,美国陆军于1959年5月决定采用。原计划的M60是会比之前的M48坦克有较多的改动,包括在车体和炮塔前部采用含有石英夹层的复合装甲,但由于成本原因未能实现。M60仍保留M48的铸造龟壳形炮塔设计,但改配由英国皇家兵工厂(Royal Ordnance Factory ,ROF)的L7线膛炮改良而成的M68E1 105毫米口径线膛炮,因此火力较M48的90毫米炮大幅增强,105毫米炮弹的携弹量为57发。炮塔顶部装有一个可旋转的M19车长观测塔,观测塔配备一支.50口径的M85重机枪,这个车长塔可以令车长在装甲保护下操作机枪,但缺点是全车的高度增加,较难寻找掩体匿藏,车长塔的旋转速度慢,很难应付快速移动的目标,而且在密闭的车长塔内使用机枪射击,容易造成塔内烟雾弥漫。同轴机枪是一支装在炮盾的M1919A4 .30机枪。为提升夜战能力于1962年加装与主炮联动的AN/VSS-1(V)1红外线探照灯,并配合供炮手使用的M32红外线潜望镜,及供车长使用的M19红外线潜望镜和M18红外线望远镜。
M60的车体与M48类似,其主要结构都是铸造而成,但M60的车头装甲增厚,其车头从M48的圆弧形改为平直外观。车身其馀部分与M48相似,两侧都有6对路轮,但路轮采用较轻盈的铝合金,另两侧各有三组顶支轮,而悬挂系统则与M48同为扭力杆。M60与M48的最大分别是动力系统由汽油引擎改为柴油引擎,M60采用 AVDS-1790-2A柴油引擎,引擎的输出马力虽然从810匹下降至750匹,但柴油的燃点较高,所以安全性比汽油高,可减低燃料被引燃的机会。行车距离比使用汽油引擎的M48大幅延长,从200多公里增至500公里,可减轻后勤燃料补给的需求。柴油引擎连接CD-850-5变速器,并由车尾的驱动轮带动T97E2履带,这套动力系统于1963年也被用于将M48坦克改为柴油版的M48A3。M60于1960年10月在底特律坦克工厂量产,并于同年12月在美国陆军服役。
M60A1
虽然M60坦克的火力较M48有明显提升,但整体防护力仍是M48的水平,由于苏联陆军新装备的T-62主战坦克配备115毫米口径的U-5TS滑膛炮,可在1000米击穿300毫米的垂直轧压均质装甲,令美军的坦克难以招架,所以美军在M60投产后随即提出发展改良型,重点是提升炮塔的防护力。M60A1的炮塔改良自T95E7中型战车的长鼻式炮塔,其外观有别于先前的巴顿战车家族,新炮塔的厚度增加,并获得较佳之正面避弹外型,内部空间亦有扩大,不但有更多空间收纳新设备,105毫米炮弹的携带量增至63发,内部高度的增加也使主炮有较大的俯仰角,炮盾最大厚度增至250毫米,炮盾装有一支M73 .03机枪(M1919A4 .30机枪改良型)。车长的M19观测枪塔也有所修良,增加了观察视野。虽然M60A1采用新款炮塔后的内部空间比M60原型的炮塔宽敞,但全车高度更高,较难寻找掩体隐蔽,较易被敌方发现。除采用新款炮塔外,车体也有改良,正面装甲呈65度,厚度加到110毫米,其行车操纵系统亦有更新,方向控制由以往履带车常用的双操纵杆改为一个倒T字形的控制杆,使驾驶方式如同一般汽车。M60A1于1962年10月起量产,成为M60系列产量最多的型号。
M60A1的次型
- M60A1 AOS:增加火炮稳定器(Add-On-Stabilizer),1972年服役,使用M68E1战车炮。
- M60A1 RISE:特定装备可靠性提升计画(Reliability Improved Selective Equipment,RISE),于1975年执行,不但提升主要装备的可靠性,也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优化。根据赎罪日战争的经验,液压系统改为较高燃点的油料,减低被击中后被引燃的机会;引擎改为AVDS-1790-2C,而且可更快拆卸;改用T142双鞘履带,可减少磨损增加寿命;换装AN/VSS-3红外线探照灯。
- M60A1(RISE/PASSIVE):M60A1 RISE的再改良型号,重点是改用被动式夜视仪增强夜战能力,原先的夜视仪依赖红外线探照灯进行投光,使用时很易被对方的夜视设备发现,这型号将夜视仪改为可用自然光源运作的星光夜视镜,由于无需使用投光灯即可操作,能大幅减低夜战时被敌方发现的机会,但因为星光夜视镜所需的光源容易受到天候不佳或云层影响,所以仍然保留红外线探照灯。同轴机枪由M73车载中型机枪更换为M240C 7.62毫米口径机枪,引擎升级为AVDS-1790-2D。美国陆军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均有采用此改良型,美军的M60A1(RISE/PASSIVE)于1970年代晚期完成这项更新工程,其他使用M60A1的盟国在翻修时亦有采用此更新。
M60A2
于1975年在美国陆军服役的M60A2是巴顿系列各生产型中较特殊的型号,特点是采用M162 152毫米口径低膛压线膛炮,此炮的原型是XM81E13线膛炮,原本为MBT-70而开发,此炮可发射MGM-51橡树棍反坦克导弹(Shillelagh Missile),也可发射一般炮弹,但MBT-70计划中止后,这款可发射导弹的战车炮被用于M60A2及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MGM-51C有别于同时期反坦克导弹如BGM-71拖式等常用的有线导控,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红外线遥控操作,因此可免除需要收纳和释放遥控导线造成的限制。导弹被射出后,炮手透过控制炮塔转向及炮盾俯视仰角,将目标保持在光学瞄准器的瞄准线内,射控系统便会将控制导弹飞行方向的遥控讯号通过红外线发送到导弹,炮手需要保持瞄准目标直至导弹击中目标。
M60A2采用全新设计的炮塔,炮塔仍是以铸造而成,但炮塔的上半部比炮塔环窄,顶部只有一个车长枪塔,装填手和炮手的半圆形舱盖则分别位于左侧和右侧的炮塔环。炮塔的正面轮廓狭窄,可减低迎面被击中的机率,重量也较M60A1的炮塔轻,炮盾却厚达292毫米。除装有152毫米的M162低膛压炮外,也装有同轴的M73A1 7.62毫米口径机枪,后期型则改为M73A1的改良型,M219 7.62毫米口径机枪,车长枪塔另有一延12.7毫米机枪。152毫米口径炮弹备弹量为33发M409高爆弹及13枚MGM-51C反坦克导弹。射控系统初期仍是用光学测距仪,后来改配最大有效距离可达4000米的镭射测距仪。夜视系统仍属M60A1的设计,炮塔左侧装有一具AN/VSS-1(V)1红外线投光灯,并配合M19E1夜视仪使用。
M60A2的车体与M60A1相同,但为了避免炮弹发射时废气弥漫,所以在引擎散热网下方装有CBSS(Closed Breech Scavenger System),不过M60A2在测试期间,美军已急不及待订制了200座M60A2炮塔,由于这批炮塔没有可供使用的车体,于是美军决定挪用原本给M60A1的车体安装这些M60A2炮塔,而被挪用车身的M60A1炮塔,则被安装在M48A3的车体上,而这些使用M60A1炮塔的M48坦克便被称为M48A4,由于不是所有车体新造时是M60A2,因此有部分M60A2没有CBSS。
M60A2原是美军为加强装甲部队的长距离攻击力而发展,由于M60A1的105毫米口径炮在当时的有效应用距离是1800米,而且射程越远偏差越大,当距离超过2500米,射击精确度便会大幅下滑至失去实用性,当发射脱壳穿甲弹时,贯穿力也会随距离而下降,要击穿300毫米装甲需要在500米距离内,在2500米外已不足以击穿苏联坦克的正面装甲;相对之下,MGM-51反坦克导弹在距离2公里的首发命中率高达80%,远超M68炮在同样距离只有44%的首发命中率,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不但较远和命中率较高,而且破甲能力不会因距离增加而下降,MGM-51C反坦克导弹即使在最大射程都可维持390毫米的破甲能力,所以美军于1960年代开发MBT-70时便计划引入反坦克导弹,并配合导弹而采用M162 152毫米线膛炮的前身XM81E13。
由于MGM-51C橡树棍反坦克导弹有效射程达到3000米,所以美军计划为每个M60A1的装甲营编入十辆左右的M60A2,由M60A2在远距离发射橡树棍反坦克导弹,利用导弹的长射程,在苏联坦克主炮的有效射程外先发制人,抢先将苏联坦克击毁,以抵消苏联装甲部队的数量优势。但美军的构想却受到M60A2在多方面不足的限制,由于M162战车炮在技术上仍不成熟,其弹药使用的全燃式药筒容易因意外撞击而受损,其药筒外壳在开火时也未能全部燃烧,容易在炮膛形成残渣,影响持续射击的安全性。此外,橡树棍导弹需要炮手持续引导飞向目标,但受到当时的技术限制,M60A2在行驶期间并不能进行这种操控,所以只能停车发射导弹,并一直停车至导弹命中目标,而MGM-51C橡树棍反坦克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约为每秒320米,要完成3000米的飞行距离需要近十秒钟,还未计入锁定目标及测距的时间。在美苏最可能爆发坦克大战的欧陆平原上,如为了使用导弹而进行频密和长时间的停车,又没有找到掩体,当面对正在全速推进的苏联装甲部队时,M60A2不但很容易因双方距离拉近而失去导弹的长射程优势,长时间停车更形同固定的靶子。M60A2的近距离接战能力同样大受限制,由于炮手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在导弹射出后操控导弹的飞行方向,所以橡树棍反坦克导弹不适合用于攻击近距离的目标。虽然在近距离交战可使用炮弹,但早期的M60A2仍在使用炮塔顶部两侧的光学测距仪,但其测距基线却因为窄身的炮塔设计而明显较短,测距精度远不如M60A1,对射击的弹著点估算造成负面的影响,直至加装镭射测距仪后才改善了这缺点。另外,其M162 152毫米口径低膛压炮是一款短炮身的火炮,炮弹飞行速度远低于M60A1的M68 105毫米52倍径线膛炮,因此M60A2使用M409高爆弹射击移动中的目标时精确度远不如M60A1,由于近战能力存有不足,所以M60A2需要与其他巴顿系列主力坦克混编,而不是完全取代在装甲部队内的M60A1。
由于M60A2的导弹系统不能在行车时使用,反应速度方面也远不如配备先进射控系统及新型火炮的坦克,一枚MGM-51C导弹的价格是一发M409高爆弹的七倍,发射一枚的成本也是太昂贵,而且系统复杂及可靠性太低。虽然美军在1971年决定采用,1973年已经量产,但其技术问题使之须要延至1975年才能服役,即使服役后,前线单位亦一直受到维修困难的困扰,更将其昵称为星球大战中的星舰(Starship),显示其系统达到如同科幻的复杂程度。当时苏联的新型坦克如T-72都已采用125毫米口径炮,美军亦已计划为仍在研发中的M1坦克引进新型120毫米口径滑膛炮,M60A2的MGM-51C橡树棍反坦克导弹与新出现的120毫米滑膛炮相比,在射程上已没有明显优势,而其他方面的表现都未如理想,所以M60A2的生产线只维持两年便于1975年停产,只为美军生产了526辆,并于1981年起除役,大多数的M60A2后来被改装为M60A3或作为装甲架桥车使用。
背景
M60开发始于1950年代中期,当时的美国陆军的坦克仍是分为轻型坦克(M24、M41)、中型坦克(M47、M48)和重型坦克(M103)三种级别,分别配发给轻、中和重装甲营,但这种分类已不适合美苏冷战开始后的新形势;有些已太老旧,如二次大战时的M24轻型坦克,有些在开发时急于投入服役,导致测评过程充斥瑕疵,如M47中型坦克,即将服役的M103重型坦克体型庞大却机动性不足;过多的属性和分类,以及过多的弹药口径,也对后勤补给体系造成沉重负担。匈牙利1956年革命爆发后,苏联出动坦克镇压,英国领事馆得到千载难逢的机会检视苏联最新式的T-55主力坦克,西方国家由此得到实车情报,几乎可确定苏联主力战车装甲厚度等同200毫米滚轧均质钢,且配备100毫米口径炮。在1950年代,西方国家轻坦克配备的76毫米炮根本不能在正常交战距离击穿T-55坦克的200毫米装甲,即使是中型坦克的90毫米炮也相当勉强;T-55的出现逼使西方盟国提升坦克的火力配备及加快坦克的汰旧换新。
1957年,美国陆军参谋长马克斯维尔·泰勒发布主力战车发展策略蓝图,未来轻战车只用于侦查与空降,中型及重型坦克将以单一类型的主力战车取代。当时美国陆军正执行一项命为T95坦克的开发案,这款坦克将拥有多项先进技术,包括配备复合装甲、使用燃气涡轮发动机和液气压悬吊系统等等,但将多种仍未成熟的新科技集于一身的下场,便是面临开发困难和开发费用水涨船高。另一方面,美国厂商在此时开发出可应用于坦克的高功率柴油引擎,令美军的坦克可以改用较安全的柴油取代过往使用的汽油,而且这种引擎应用于改良现有的坦克。
面对苏联新型坦克数量日增的威胁,美军在新坦克的开发正面临以下几种选择:
- 以现役主力坦克设计为基础,开发一款可尽速服役的坦克;
- 增加斥资完成T95坦克开发计划;
- 开发以炮射反战坦克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全新坦克。
因为美军驻欧部队及北约盟国在坦克数量上已被苏联为首的华沙公约国渐渐拉开,美军决定先以现役坦克为基础尽速开发一款主力坦克。在选取开发方案时,由于轻型坦克的综合战力不足,装甲和火力都与苏联T-55相差甚远而不在考虑之列;M103重型坦克虽然火力较强且装甲厚实,但引擎动力并不匹配其体积和重量,即使在平整路面的最高时速也仅有34公里,机动性明显不符合进行快速突破的要求,而且此车的造价和操作成本都太高。最后尚可换装更大口径主炮的M48中型坦克被选定为新型主力坦克的开发基础,由于M48坦克仍在量产,而且生产和后勤维护都可使用现有设施,且该车系还有大量后勤物资可供使用,无论在生产、训练和后勤都可实现无缝交接,遂成为美军的不二之选。美军决定改良M48为主力坦克后便中止了T95坦克的开发计画。不过,由M48改良为新坦克使用只是美军在急切需求下所作的过渡性安排,美军仍希望尽快获得技术先进及全新设计的新坦克,所以在1960年代中期便与西德合作开发MBT-70主力战车,而之前开发T95时所获得的新技术,后来也有相当程度被转移到MBT-70开发计划。
对于改良M48为新坦克的方案,美军的首要是提升火力,因此要将M48原有的M41 90毫米线膛炮换掉,当时有三款战车炮曾在考虑之列,分别是由M103重型坦克使用的M58 120毫米口径线膛炮衍生的轻量版T123E6,新开发的T208E9 90毫米口径滑膛炮,以及英国皇家兵工厂的L7 105毫米口径线膛炮。综合穿甲能力、精确度和射速等多方面的考虑后,美军最后决定从英国引进L7战车炮并进一步改良成为M68 105毫米口径线膛炮。除火炮外,另一重点是改用柴油引擎取代汽油引擎,不但可延长行车距离,而且安全性较佳,由于AVDS-1790-2气冷双涡轮V型12汽缸柴油引擎是由M48坦克沿用的AVSI-1790-6气冷双涡轮V型12汽缸汽油引擎发展而成,而且新主力坦克是改良自M48坦克,所以这款柴油引擎被美军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