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play
Cosplay |
中文名:Cosplay 國 籍:日本 活動名稱 Cosplay (コスチューム・プレイ) 活動別名 costume play、 角色扮演、cos、餘弦玩、 餘弦遊戲、換裝遊戲 活動種類 ACG次文化活動、 御宅活動 常見舉辦地 根據活動而定 相關作品 《現視研》 相關活動 漫展、 |
Cosplay:(日語:コスチューム・プレイ,和製英語:costume play,簡稱コスプレ/Cosplay)此名稱由日本動畫家高橋伸之於1984年美國洛杉磯舉行的世界科幻年會時確立,中文一般亦稱「角色扮演」或「角演」,指一種自力演繹角色的扮裝性質表演藝術行為。 而當代的Cosplay通常被視為一種次文化活動,扮演的對象角色一般來自動畫、漫畫、遊戲、電玩、輕小說、電影、電視系列劇、特攝、偶像團體、職業、歷史故事、社會故事、現實世界中具有傳奇性的獨特事物(或其擬人化形態)、或是其他自創的有形角色。方法是刻意穿着類似的服飾,加上道具的配搭,化妝造型、身體語言等等參數來模仿該等角色。 參與Cosplay行為的裝扮者在日文被稱為「コスプレイヤー」(可簡稱「レイヤー」),中文一般稱「角色扮演者」或「角色扮演員」,英文「cosplayer」或簡稱「coser」。 [1]
目錄
cosplay 發展歷史
緣起
Cosplay最早的起源可能是來自於對神話傳說、民間逸聞等的演繹,以及節日故事、文藝作品、哲理學說、祭祖情節、振奮助興情節、側繹願望訴求、心靈幻想等,並以相應的服飾、道具和情節,把要演繹的角色和內容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這些活動通常屬於戲劇表演、民俗活動等,嚴格說來跟今日的Cosplay有很大差別,但仍可以視為Cosplay文化的起源,因Cosplay本就是以模仿各種戲劇或動漫作品的扮裝為主軸。
比如說有古希臘祭司們的裝扮,繼而有兩部偉大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那群活躍於前8世紀的吟遊詩人們扮演着別人的角色。前者引變為後世的先知、先見,成功地演繹出神之使徒的存在,而後者則如同是現今話劇的鼻祖,出神入化地演繹出若干英雄事跡。 歐洲的遊牧民族吉普賽人也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批扮裝表演者。每當路經一地,為了生存,他們就透過演出神話傳說、民間逸聞、吟遊彈唱的方式來獲得麵包與水,這其中各種演出用的服飾與道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裝備。
隨時隨地舉行的角色化妝舞會、萬聖節遊行、新年大遊行、國慶日遊行活動或特別盛典時中,不少人裝扮成節日故事的人物或各類吉祥物,濃厚的扮裝文化得以體現。
中國古代的先民也有着歷史悠久的扮裝文化。具有千年傳統的舞龍儀式可以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舞龍在當時往往有兩種寓意,一種是祈求上蒼降甘露給農田,另一種則有祈求五穀豐登、萬象吉祥之意。此活動進行前,首先要選出體格健壯、姿態威武的男性青年若干位,並讓他們穿上黃、紅色的代表喜慶的服飾(有時為貴族表演時衣服上甚至繡有花紋),按照事先的編舞他們將組成一支或多支舞龍隊伍表演出各種方陣圖案,並有鼓鑼聲作為伴奏。到17世紀左右(即明末清初),由舞龍中又繁衍出了舞獅、鳳舞龍翔的活動,這些都與以服飾扮裝某些角色都有着緊密的聯繫。 宋朝城市生活發達,沒有宵禁。上元節(元宵節)夜晚是大型Cosplay現場,「人為獸面,男為女服」,可以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自行打扮。宮中還會專門選出相貌姣好的美少年換上女裝(稱為「拉花」)出來逛,因而被誤認為是女生拉進房間表白的事件也不在少數。
西藏民間神話英雄的中國藏戲、超渡亡魂到極樂淨土的印度佛教中的佛事、祭祀山靈神器的日本神道教神社活動,服飾、道具、表演都是這些活動的重要組成元素。
當代Cosplay發展
17世紀時期,繼耶穌會教士阿塔納斯珂雪發明魔術幻燈之後,動畫在中歐地區流行。到1930年代末期,路迪士尼米奇老鼠出現,美國的動畫風格才有了一個明確肯定的定義,而史上真正的第一個以動畫人物為受扮者的Cosplay也正是出於此時期。米奇老鼠在美國以及全世界均風靡一時。和路迪士尼看準時機適時的在1955年創建了世界上首座迪士尼樂園,同時為了替產品自身作宣傳及為更好的吸引遊客,和路迪士尼還特別請來員工穿上米奇老鼠服飾以供遊客玩賞或是拍照留念。當初這群默默無聞的米奇老鼠裝扮者就是現當代全世界Cosplay行為的真正始祖。
起初為當時那群在迪士尼樂園中裝扮成米奇老鼠、布魯托、高飛狗、唐老鴨以及其他迪士尼人物製作Cosplay服飾的是和路迪士尼公司早先的道具部。在迪士尼樂園正式成立後不久,和路迪士尼擴大了道具部的規模,不僅要為影視作品製作道具,更負責所有在迪士尼樂園工作所需的Cosplay服飾。早期用作Cosplay的服飾只是一個擁有固定外形的「大紙袋」,缺乏美感和舒適,成品相對也較粗糙,裝扮者穿上這種服飾後很容易發生呼吸不暢的現象。縱使如此,此時迪士尼的Cosplay服飾製作已算是擁有了一定的規模。
當代Cosplay最初成形的目的仍是出於一種商業上的行為而並非像現在這樣是一種流行品位上的消費。將美國或是更確切的一點說,將迪士尼作為當代Cosplay的真正發源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依據,那就是當時迪士尼卡通人物裝扮者們身上所穿着Cosplay服飾的專業製作化。雖然以現在的Cosplay服飾而言,有許多是裝扮者們自己所縫製的,但是作為一個當代Cosplay的鼻祖,擁有一個規範並且體系化的服飾製作組織是必要的條件。
1947年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根據酒井七馬原作改編而成的紅皮書漫畫《新寶島》鋒芒畢露,在日本掀起一股當代連環圖漫畫的熱潮。由此造就了日本整個ACG市場的大繁榮,從而為在日本真正確立ACG(指的是Animations動畫、Comics漫畫、Games遊戲)的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恰好正在此時,迪士尼那種所為宣傳而作的Cosplay活動被傳入日本,有ACG界同好起而模仿,結果就蔚為風潮,成了日本現在ACG界的常態活動。
日本方面,最早的Cosplay出現在1955年左右,當時所謂的Cosplay僅僅只是小童間的一種裝扮玩意,但在服飾方面還是頗為講究。當時不少小童都裝扮《月光假面》與《少年傑特》這兩部作品的主人公。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如迪士尼樂園般擁有專門的Cosplay服飾製作單位和行號,裝扮者如想要擁有與動畫中主人公相同服飾的話就必須先請畫家繪好服飾設計圖樣,然後再到百貨公司或裁縫店請師傳縫製。現今著名的遊戲製作人廣井王子小時候Cosplay的服飾設計圖,便是請離他家附近很近的一條藝妓街上的那些藝妓為他繪製的。
這種較為粗糙的製作狀況維持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直至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日本的ACG經歷了探索和成長期之後,此時日本的Cosplay活動在起初是作為看版娘在「同人誌」即「賣會」而生,為各同好會等場合上活躍氣氛的一種即興節目,後期引申為伴隨着動漫展覽、遊戲發布會上頻繁出現。
在1984年美國洛杉磯舉行的世界科幻年會上,赴會的日本動畫家暨日本藝術工作室「Studio Hard」行政總裁高橋伸之把一種自力演繹角色的扮裝性質表演藝術行為正式以一條和製英語詞彙「Cosplay」來表示,Cosplay因而得名。
到1990年代,日本ACG業界成功舉辦了大量的動漫畫展和遊戲展,此時的日本漫畫商和電玩公司為了宣傳自身產品,在這些遊戲展和漫畫節中找來一些男男女女裝扮成ACG作品中的角色以吸引參展人群。這一招可以說是與當年和路迪士尼開辦迪士尼樂園的時引客招數如出一轍,由此可見當代Cosplay的顯露成形與蓬勃發展是建立在本身ACG商業化的程度之上的。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ACG行業將Cosplay作為一種商業上的促銷手段,Cosplay本身才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因此,Cosplay文化隨ACG界熱門化而發揚光大,同時借着各種Cosplay活動、傳媒的介紹、互聯網有關Cosplay的大量資訊傳播等,Cosplay的自由參與者激增,Cosplay才漸漸得到了真正的、獨立的發展,可以說現今世界對Cosplay的理念有相當一部份是繼承於日本的那套形式。
專門為Cosplay行為而舉行的活動也漸漸出現,形式類似化妝舞會,民眾遂能在越來越多的場合中看到該批奇裝異服者,並了解到這4集服飾、化妝、表演於一體的扮裝文化現象──Cosplay。
當代的Cosplay一般以動畫、漫畫、遊戲、電玩、輕小說、電影、電視連續劇、特攝、偶像團體、職業、歷史故事、社會故事或是其他形式的娛樂中的有形角色為目標,刻意穿着與其類似的服飾,加上道具的配搭,化妝造型、身體語言等等參數,以人力扮演成一個「活起來」的角色。
另一種Cosplay主要是對非人類的動物、軍事武器、交通工具、土木基建、操作系統、網站等進行擬人化,灌以智慧的靈魂,並以相應服飾、道具、化妝、身體語言等配套來呈現這些擬人化角色,其中一常見手法乃以萌物擬人化形態出場。
類型與呈現形式
總括人類歷史出現過的Cosplay範疇、類型、來源和性質,大致可定位如下,包括但不限於:
有形像的文藝作品、ACGN(動漫、遊戲、電玩、輕小說)、浮文字、影視、電視劇、電影、廣告、特攝、偶像團體、藝人、視覺系人物、節目吉祥物、布袋戲、名人、
神話傳說、民間逸聞、節日故事、哲理學說、祭祖情節、振奮助興情節、擬人化(或稱「智慧體化」)、萌擬人化、Fursuit(以穿着特定動物外型的全身式皮毛衣
以扮演演繹特定動物)及基於現實世界、歷史故事、社會故事的人、事、物、職業人員、道理等穿的Cosplay
(因應情況,一個角色可以涉及以上多個類型,各不相剋)
而以呈現形式而言,也可以分為:
寫實的Cosplay
可比喻為類似西方寫實畫(實用畫),旨在儘量複製受扮者之外形與靈魂。
精神形態上的Cosplay
可比喻為類似古代東方以描繪精神形態為旨的圖畫(非實用畫),重點在於服飾與道具能反映受扮者之精神形態、靈魂與心靈訴求,而非完全複製外形,或以文字為基礙再按需要生成外形。當中可能會引用比如二次創作的手法。
(因應情況,而一個角色可以同時涉及以上兩種性質)
範疇定義與用途的爭議
審視與判斷的不同尺度
由於Cosplay發展形式多樣,各派各界人士解讀Cosplay的用途與立場,有着不同的差異,但在審視判斷方面的尺度大致上有分為兩種,也因此形成兩大派系:
其中一種尺度以行為作判斷條件,只要有關行為與外觀(服飾、道具、化妝、身體語言的配搭)含有模仿/扮演某角色(或其變形原體)機能的成份和元素,即予以推斷其屬於Cosplay。
另一種尺度則以行為、心態與目的並重作判斷條件,除須達到上述行為與外觀方面的條件外,負責扮演的人員還需要具備明確的思維與意識──「忠於原著與角色,力求在各方面正確地扮演某角色(服飾、道具、化妝、身體語言甚至髮型的配搭要完全合乎原著呈示標準,舉止、動作、神態等神韻也要完全合乎原著呈示標準,達至「形神俱似」的要求),並在藉此表達因出自自身對該角色之熱愛而扮演」,而且角色的名份、外形、性格、傳奇與情節資料等也需要有具體的直接可靠來源支持並廣為人知以便大眾隨時對照參考,當上述所有條件皆完全符合方予以推斷其屬於Cosplay。
後者為動畫、漫畫、遊戲、影視、獨特打扮歌手等相關產品的擁躉群體派系(以下簡稱「偶像擁躉派」)把Cosplay品位為一種以「藉在有關感官上模仿角色表達忠於角色的訊息」作為達成欲望手段的興趣行為時所主要採用。
當個別情況尺度標準使用不當,甚至藉此吹毛求疵、指鹿為馬,可能會引發爭議,比如興趣性「偶像擁躉派」為力保勢力範圍情況「一統化」而堅持只使用其尺度與立場來達成淨空異己的目的,甚至否認個別類型的Cosplay行為以及一切純粹「興趣目的先決」以外的Cosplay行為(比如「商業宣傳目的先決」、「宗教儀式目的先決」、「政治目的先決」、「牟利目的先決」、「話劇目的先決」、「戲劇目的先決」、「舞台劇目的先決」、「攝影目的先決」、「賣弄性感色情目的先決」、「為Cosplay而Cosplay」等Cosplay行為)。
其他爭議點
部份人士認為在人類歷史傳統上,Cosplay有被用作演繹神話傳說、民間逸聞、節日故事、文藝作品、哲理學說、祭祖情節、振奮助興情節、側繹願望訴求、心靈幻想等,並以相應的服飾、道具和情節,把要演繹的角色和內容活靈活現地呈現。而另一部份人士比如「偶像擁躉派」則認為當今常見的Cosplay的用途只能作為純綷抒發興趣──出於對於該角色的喜愛而作出的角色扮演行為,與古代角色扮演行為的用途與動機有所出入,而且Cosplay一詞乃於1984年方確立,所以認為遠至古代的角色扮演行為不應視為Cosplay的一種;而因着對Cosplay的含義、用途與動機的認受程度關係,他們僅視Cosplay起源最多只遠至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看板娘在同人誌即賣會出現的歷史,並否認類似用途與動機以外的角色扮演行為為Cosplay。
部份人士認為裝扮者可以按自己的感興、知識累積以及其他客觀與主觀情況,對角色的服飾或配件設計作適量策略性修改或變卦(比如引用二次創作的手法),以方便扮演或表達另類訊息,認為這有利Cosplay的理性與多元發展。而另一部份人士比如「偶像擁躉派」則以忠於原著與角色的精神,不鼓勵作此類跟原著呈示有任何修改的角色扮演行為(不論策略性修改或變卦如何),否則將造成他們作出「外觀造形不正確」的論點,而不能滿足他們觀點中一項Cosplay應到位的所有條件。
部份人士認為獨創性的「名份」與「情節」是作為角色以Cosplay形式演繹時能達至生動入勝和易觀易辨的條件,因此他們會對純以社會角色(含崗位之獨特着裝與打扮)、動物外觀與脾性為藍本之Cosplay行為的Cosplay名銜有所保留。
誤區
在ACG相關活動中,時常會見到數項類似的盛裝文化現象同時出現,比如Cosplay扮裝文化、 蘿莉塔(Lolita,日文中為Rorita)服裝服飾風格文化、龐克(Punk)服裝服飾風格文化等。
Cosplay扮演者所扮演的目標是以歷史或圖像性文獻中的特定角色(或其變形原體)為主,這跟其他盛裝現象的法則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在裝扮用途上Cosplay行為不是借服裝服飾爭妍鬥麗的手段,而在禮儀上Cosplay活動亦不是任攝影師自把自為的場合。倘民眾不了解個中差異,則會易生混淆。 因此,如純粹穿着指定款式的特定服裝,比如蘿莉塔(Lolita)、龐克(Punk)、女僕服裝、校服(如水手服、英倫校服等)、巫女服、和服浴衣、SD娃娃服、英式連衣裙等等,又或者單單穿着一些於圖像性文獻中出現過的服飾,卻沒有扮演某特定角色或複製角色參數到演員身上的意思,則不算是Cosplay。為比如嬰兒或動物穿上某角色的服裝,但如被穿著者卻對有關服裝、角色性格與行為等在腦海中不明所以(即沒有複製角色參數到演員身上的意思),就與Cosplay在技術上的「自力」條件不符,因此也不算是Cosplay。
爭議事件
2015年4月,一些人穿日軍軍服在成都漫展門外拍照,造成惡劣的影響。
2017年5月29日,某漫展兩名男子身穿解放軍維和部隊軍服向日本漫畫形象下跪,遭到廣泛的譴責。
2017年8月7日下午,有網友發文稱8月3日晚4人穿仿製的日軍服裝在四行倉庫拍照。從披露的他們的話看出,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8日,上海市公安局表示將嚴查此案。23日,拘留其中三人,另外兩人因未成年免於處罰。3月2日,一男子威脅舉報人被拘留。
2018年2月20日晚,兩名男子穿日本軍服在紫金山碉堡拍照。22日,二人分別被拘留。
部分愛好者將這一行為與援交等惡劣的行為相結合,對愛好者整體的名譽造成了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