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9K32便攜式防空導彈

9K32便攜式防空導彈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9K32便攜式防空導彈(俄語:стрела-2,北約命名SA-7「聖杯」Grail)是蘇聯第一代便攜式肩射低空域地對空導彈,同級別的還有美軍的FIM-43 「紅眼」導彈。9K32配有高爆彈頭與目視機械瞄準和紅外被動尋的制導。1968年開始裝備部隊。雖然其射程、速度、作戰高度有限,只能白天使用,但可迫使敵飛行員在9K32作戰範圍以外高飛,增加了敵飛行器被雷達探測以及被其它防空武器擊落的機會。作為一種追尾攻擊導彈,它的作戰性能依賴於鎖定敵低空飛行器熱源的能力[1]

目錄

研發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蘇聯意識到戰略轟炸機與核子彈搭配之驚人效果,現有的防空火炮在這種大規模毀滅武器下有如兒戲,在得到納粹德國工程師與技術的加持下長程防空武器迅速的研製完成;如S-25、S-75導彈,然而1950年代朝鮮戰爭出現時挑戰了軍事將領的想定-全面性核戰並不一定實現,大規模傳統戰爭仍然有機會實施。而在一支以美國為首,強大且鋪天蓋地的西方空中武力威脅之下,不只有防禦戰略轟炸機需要防空導彈,而是所有部隊都需要防空導彈的保護。因此蘇聯斥資為戰術部隊打造全領域的導彈防禦體系,1960年代時,該體系包括了:

  • 方面軍級:中高空防空,由9M8「圓形」(SA-4「加納夫」)承擔;
  • 集團軍級:中低空防空,由3M9「立方」(SA-6「利益」)承擔;
  • 師級:低空中短程防空,由9K33「黃蜂」(SA-8「壁虎」)承擔;
  • 團級:短程防空,由全天候雷達跟蹤瞄準ZSU-23-4防空坦克、以及箭-1(SA-9「燈籠褲」)防空導彈
  • 營級:超短程防空,由單兵攜帶箭-2(SA-7「聖杯」)防空導彈;原定方案是會攜帶「箭-1」與「箭-2」型。但由於「箭-2」被證實更為小巧輕便, 「箭-1」的設計規範就轉為更重型化一些,成為能與ZSU-23-4高炮系統相配套的高性能車載團級防空導彈系統。

1960年,托羅波夫OKB-134特種工程設計局研製(後轉由科洛姆納(Kolomna)設計局承擔,此後蘇聯各型便攜式防空導彈都由此設計局研製)箭-2型防空導彈,蘇聯在開發過程時取得了美國FIM-43紅眼便攜式防空導彈[2]的所有資料,因此設計上有大量借鑑該型導彈設計,但同時融合了蘇聯自己開發的成果。由於蘇聯在製造科技上始終無法突破微型化紅外線尋標器製造技術,因此在第一款投入的箭-2式時使用了比紅眼導彈設計更簡略的紅外線尋標器設計。即使以較為簡略的設計解套,但箭-2型仍然要到1968年才正式服役,比原先預定要晚上5年。西方將本型導彈定名為SA-7A、導彈正式編號9K32、戰鬥部編號9M32。

改良方案

同前所述,9K32的設計使用的尋標器科技比西方國家首先運用的硫化鉛焦電型紅外線感測器還要原始,缺少冷卻單元,這意味者尋標器的搜索能力更加不可靠,容易遭到背景輻射或人為誘餌給欺瞞。同時,噴氣機發散熱訊號最大的部位並非噴嘴,是噴嘴後方的尾焰;戰鬥部重量不足在尾焰段即引爆的導彈往往難以給強度較高的噴氣機目標緻命一擊。因此9K32隻生產了不多之後即停產,而且在1968年投入部隊之際便開始研發改良型,分別為9K32M(SA-7B)與改良幅度更大的方案:9K36箭-3式(SA-14)。

視頻

9K32便攜式防空導彈 相關視頻

這是「毒刺」肩扛便攜式防空導彈 無限追蹤
大家認為這款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威力怎麼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