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
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 |
---|
|
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是一起發生於1935年(昭和10年)4月21日清晨6時2分16秒的地震,其芮氏規模為7.1,震央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北東30公里處的大安溪中游。
目录
介紹
因其震央位於今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一帶,又名關刀山地震;又因內埔屯子腳(舊稱「墩仔腳」,今臺中市后里區)及清水街(今臺中市清水區)一帶災情最為慘重,又名后里大地震、清水大地震、屯子腳大地震或墩仔腳大地震。
該地震有感區域幾乎遍布臺灣全島,並造成新竹州及臺中州(約今新竹縣市、苗栗縣、臺中市一帶)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達17907戶,半倒則有36781戶,是自1906年梅山地震後再度重創臺灣的地震,也是臺灣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
之後臺灣總督府設置「震災地復興委員會」(依昭和10年4月29日訓令第25號)推動災後復興事業,並陸續於新竹、大武、新港(成功)、宜蘭等地設立地震觀察站,以增強對地震的觀測與瞭解。
地質背景
新竹臺中地震造成苗栗及臺中三條之間長度分別為12公里、5公里及14公里的地表破裂,屬於破壞性大的淺層地震[1],主要形成獅潭斷層與屯子腳斷層兩條地震斷層,其中獅潭斷層位於新竹州大湖郡獅潭庄(今苗栗縣獅潭鄉竹木村)向北延伸至今天的三灣鄉大河村,長約12公里,為逆移斷層,地震時造成最大地表垂直抬升量約3公尺。而屯子腳斷層位在臺中州豐原郡內埔庄(今臺中市后里區),向西南延伸經內埔至清泉崗,長約14公里,為右移斷層,地震時最大右移量約1.5公尺[2]。
受災情況
新竹臺中地震之受害總面積達315平方公里,受害地區為新竹州與臺中州,災情最慘重的區域包括新竹州的竹東、竹南、苗栗、大湖各郡,與臺中州的東勢、豐原、大甲各郡[3]。其中又以豐原郡內埔庄與神岡庄、大甲郡清水街,及新竹州苗栗郡銅鑼庄、公館庄與竹南郡南庄、三灣庄等地受災最為嚴重[4]。
學者分析,新竹州(當時行政區包括桃、竹、苗三縣市)全倒房屋是臺中州(當時行政區包括中、彰、投三縣市)的二倍,但死亡人數是臺中州的四分之三,主要原因是地震發生在星期日早上六點零二分,新竹州主要災區以客家籍務農為主,生活習慣是早睡早起,地震發生時許多人已在田地或其他場所工作;臺中州主要災區以閩南籍從商的居多數,有交際應酬的習慣造成較晚睡而晚起,地震時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嚴重度以今台中市后里區最為嚴重
救災
總督府、臺灣各地的衛生機關,以及陸軍、海軍皆投入震災救護,同時軍方也受命執行飛行偵察。一些公私立團體,如赤十字社的本部與臺灣支部等,也在震災後成立救護班。另外,還有地方上消防組、壯丁團、保甲、青年團、在鄉軍人、方面委員等參與救難。
餘震
主震後30日間之餘震計180次,有感餘震計65次。
- 4月21日午前6時26分,中港溪中游三灣附近
- 5月5日午前7時2分,後龍溪中游公館附近
- 5月30日午前3時43分,大肚溪中游
- 6月7日午前10時51分,梧棲附近
- 7月17日午前0時19分,發生於竹南、苗栗後龍溪河口附近,芮氏規模6.0,除苗栗郡罹難12人、受傷170人及竹南郡罹難32人、受傷222人外,其他地區並未發生傷亡事件。
影響
該次地震震毀了最後一任岸裡社總通事潘永安的宅第(今台中市豐原區),發現一批乾隆年間的社務文書,史稱《岸裡文書》。
地震之後,臺灣更重視地震與氣象觀測,為此添購更多的地震儀器,並增設測候所觀測餘震,促使臺灣在地震測報技術上有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 ↑ 蔡衡、楊建夫. 台灣的斷層與地震.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4-03-29: 26. ISBN 986-7630-31-9.
- ↑ 蔣正興. 回顧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 (PDF).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332期. [2016-02-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0-26) (Chinese (Taiwan)).
- ↑ 森宣雄、吳瑞雲. 台灣大地震-1935年中部大震災紀實. 台北市: 遠流出版. 1996. ISBN 957-32-2793-2.
- ↑ 徐明同. 日治時代台灣三大災害地震紀要. 臺北市: 中興工程科技硏究發展基金會. 2005年11月: 30. ISBN 986714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