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市第一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重慶著名旅遊勝地,被譽為「烏江畫廊核心景區和璀璨明珠」。龔灘古鎮位於烏江與阿蓬江交匯處,隔江與貴州沿河縣相望,是酉陽「千里烏江,百里畫廊」的起點,自古以來便是烏江流域乃至長江流域的貨物中轉站。
龔灘古鎮源於蜀漢(據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漢復縣,三國蜀漢置,屬涪陵郡,治所在今酉陽縣龔灘鎮),置建於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遷洪杜縣於龔灘),距今大約1800年歷史。
2017年11月17日,龔灘古鎮獲評2017最受網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1]
2020年2月,為感謝全國醫護人員的堅守奉獻,自疫情結束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景區對全國持有醫務相關證件的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開放優惠政策。[2]
中文名稱 | 龔灘古鎮 | 門票價格 | 16.00元 | 地理位置 | 重慶市酉陽縣 |
氣候類型 | 亞熱帶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 | 133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 | 早08:00-晚18:00 |
請電話區號 | 023 | 景點級別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著名景點 | 西秦會館、川祖廟、冉家院子 |
目錄
歷史沿革
漢復縣,三國蜀漢置,屬涪陵郡。治所在今酉陽縣龔灘鎮。
西晉末廢。
唐武德三年(619年)析彭水、石城二縣,地置(洪杜縣),屬黔州。
貞觀三年(629年)北移於洪杜溪。
麟德二年(665年)移理龔灘,即今龔灘鎮。
宋嘉枯八年(1063年)廢為寨。
清乾隆元年(1736年)酉陽改直隸州,龔灘設巡檢司。
清末民初,龔灘設分縣(龔灘縣佐)。
1949年9月龔灘解放,成立了區政權。
2005年10月,龔灘古鎮搬遷復建工作正式啟動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於2006年10月25日動工,2007年4月底完成移民搬遷,2008年4月底前完成復建。
2009年5月1日,復建後的龔灘古鎮正式開放。
地理位置
龔灘古鎮地處重慶市酉陽縣、彭水縣和貴州省沿河縣的結合部,烏江、阿蓬江的交匯處,酉陽縣城至彭水縣城公路穿越龔灘中心集鎮,龔灘碼頭年貨物吞吐量在500萬噸以上,水陸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即是川(渝)、黔、湘、鄂客貨中轉站,有「錢龔灘」之稱。
龔灘古鎮自古以來即是川(渝)、黔、湘、鄂客貨中轉站,是由烏江連接重慶的黃金口岸。東接嶺口、天館,西與貴州沿河以烏江中心線為界,南抵後坪,北靠彭水善感鄉。
主要景點
鴛鴦樓
房屋後有兩個相併的四合天井,居住一戶冉姓,一戶楊姓,冉家有位繞巴涅(男孩),而楊家有位惹巴涅(女孩),兩個人青梅竹馬,暗生愛慕之心,但是這樣不行啊,因為當時種族觀念和門當戶對的觀念在畢茲卡心中是根深蒂固,就造成了一個終生未娶一個終生未嫁,後來為了紀念這倆人的戀情,就將此樓命名為鴛鴦樓。
西秦會館
龔灘的西秦會館,是陝西商人在龔灘所建立的。它是龔灘向近代商品經濟邁進的一個標誌。
光緒年間,陝西商人張朋久最先來龔灘開設鹽號,並親自經手修建了"西秦會館",因會館的建築風格和一般寺觀廟宇大致相同,紅粉塗牆,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紅廟子"。
西秦會館是古鎮最大宏偉的建築,也是具有外來風格的建築。它四周圍以烽火牆,外壁朱紅粉飾,館內地面都以石板鋪就,大門臨街西開,內設正殿、偏殿、耳房、戲樓,雕樑畫棟,筒瓦覆頂。如今雖已物是人非,已然透露出一派衰敗蕭條景象,但仍有一股宏大挺拔的氣派。
冉家院子
在龔灘,冉是大姓,冉家院子,已有三百年歷史。
它四周封閉,進入其中,有置身徽派民居的感覺。但是與徽派民居不同,它一面是開放的,吊腳樓廊伸向街面,正房和廂房都是穿斗式結構,都是龔灘地道的建築風格。
夏家院子
"夏家院子出美人"一語道出夏家是大戶人家。因他家也經營鹽業,所以女眷衣着鮮麗,文化薰陶下又落落大方,得到美人稱號。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這個院子的風水獨好,背依山崖,直接享受古黃葛樹的庇護,夏家院子正房門額原有匾額題"慈孝",即父母慈,子女孝。
董家祠堂
為董氏宗族合資修建的一所祠堂。從老街上幾層石梯,邁進高石門檻,裡面為四合天井,正對面為正殿,均為古老木質框架。董家祠堂以前是董氏家族高大權力的地方。
巨人梯
巨人梯是由六萬餘塊岩石壘徹而成的。相傳,是土姑降伏邪靈時所遺留下的通天石梯。許多土族百姓在這兒燒香許願,上天念其德,會在他百年之後引導他歸往極樂之地。
太平缸
木質結構的房屋的火是最大的隱患,所以當地的居民每隔90米就修建了一個太平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消防池。直到如今,古鎮上僅存一個太平缸了。
鯉魚跳龍門
天然形成的"鯉魚跳龍門"。一塊魚形的石頭突兀的橫在道路邊的石壁中,猶如一條正在側身躍龍門的鯉魚,靠河吃飯的龔灘人固執的認為這是河神的化身,是可以庇護船隻出行的,所以這條"鯉魚"受到了當地人的追捧,很多要駕船出行的人都會到這裡祈求一路順風。所以很多遊客到了這裡也會拜拜這條"神魚"。
川主廟
陳家灣的川主廟供奉的是李冰。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川西平原富庶起來,被封為川主。當時都江堰中有孽龍,興風作浪禍害人民,被他降伏保得四方安寧,因此四川境內各水域均設廟塑像,祭祀供奉。龔灘川主廟當年香火旺盛,廟外一街皆賣香燭,茶館、旅店、紅燒館雲集,上碼頭腳夫、小販皆活動於此,來往之客不下千人。遺憾的是文革期間被拆毀了,但被毀的廟在重建中得到恢復。
橋重橋
橋重橋是橋中名橋,有"不知橋重橋,不是龔灘人"之說。
橋重橋是由兩座橋重疊成的一座小拱橋,從下面的橋走到上面的橋只有幾步石梯,兩橋錯落有致。"
這種橋上疊橋的橋,是龔灘獨有。
永定成規
永定成規嵌於古牆中,碑文較為清晰,是為規範當時腳夫、力夫、夫頭的力錢分配所立。此碑高155厘米,寬83厘米,面臨烏江嵌在石壁上,剝蝕較為嚴重,但仍能辨認約50餘字,意思完整。
碑文內容說明了龔灘鎮是川鹽入黔的重要中轉站,所轉運之鹽稱"客鹽"。碑文還記載了上下船搬運力價指定由何恆、鄭昌信等人負責監督執行,每包鹽上載船艙的運費為5文錢,從船上卸運並抬至鹽倉則每包加6文,還規定所有腳夫須由鹽號驗保並登記造冊,以防止成規紊亂。
以上主要景點參考文獻來自[3]
美食特產
龔灘釀豆腐
釀豆腐是土家族的傳統食品,為土家族宴席上的"十大碗"佳肴之一。特別是土家山寨在婚喪、祝壽、修房建屋、生兒育女等場合,土家人都要用釀豆腐款待親朋族友。
龔灘綠豆粉
綠豆粉清熱,吃了不上火,口感好,食用方便。逢年過節,走親訪友,招待客人,綠豆粉因味美和製作方便成了首選。
龔灘燒白
燒白是四川、重慶地區的一道特色菜。是扣肉的一種。將五花肉切片,加入各種佐料,蒸製而成。
蕎麥粑粑
起蕎麥就是黃梅戲《打豬草》里唱的那種綠葉、紅稈、開白花、結黑籽、磨黑面、做黑粑粑的蕎麥。蕎麥是晚秋作物,分苦蕎和甜蕎兩種。因其產量太低,磨出來的面又黑,所以只有山區的農民才會利用荒地種一點。
宜居茶
平均海拔800多米的重慶市酉陽縣宜居鄉一年四季雲霧朦朧,早在800多年的州治時期和600多年土司統治時期,長期作為貢茶,所產茶葉茶芽肥碩,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富有保健作用,素有"茶葉之鄉"的美譽。
苦蕎酒
苦蕎酒,又名苦蕎醇酒是源於中國土家擺手舞之鄉重慶酉陽的純天然綠色佳釀,利用武陵山區的天然資源——苦蕎,其種植過程不施用任何肥料和農藥,是我國獨特的藥食兩用糧食作物。
西蘭卡普
土家語"西蘭卡普"是一種土家織錦。在土家語裡,"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鋪蓋。人們往往在"花鋪蓋"前冠以"土"字,以標示出這項民間工藝所包含的土家民族特點。土花鋪蓋被稱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習慣,過去土家姑娘出嫁時,都要在織布的機台上製作美麗的"西蘭卡普",即土花鋪蓋。
龔灘罾潭香菌
龔灘香菌,屬"大腳香"菌類,"大腳香"是世界稀有野生菌類的一種。具有清熱解煩、祛風散寒、舒筋活血、補虛提神等功效,可治療婦女白帶症及不孕症。在烏江、阿蓬江交匯處的酉陽龔灘鎮、幾乎只能在馬鞍城絕壁上才能採摘到,平時,就常有人冒險上懸崖採摘。
特色活動
土家刨湯節
土家人吃刨湯又叫吃刨豬湯。在快要過年的時候,家裡就要殺年豬,這個豬是自己家餵的,餵的基本上是糧食,殺豬要請親朋好友,把豬的新鮮肉和內臟等煮一大鍋,配其它菜,大家一起吃喝玩,完了熱情的主人一般還要給來的客人送一刀肉,哪家要吃「刨豬湯」,那天這戶人家中就會十分熱鬧, 邊吃邊談,既聯絡友情,又互通信息,還籌劃來年發展。
塔讀文學活動
2014年4月23日—4月25日,由塔讀文學策劃並組織的「爸爸去哪兒之完好假期」活動,正式在龔灘古鎮開始。在這次假期活動中,選手們不僅感受到了龔灘古鎮獨特的民族文化,更領略到了烏江百里畫廊和阿蓬江峽谷的自然風光。
古鎮保護
龔灘古鎮搬遷復建工作於2005年10月正式啟動實施,根據重慶市的安排,基礎設施建設於2006年10月25日動工,2007年4月底完成移民搬遷,2008年4月底前完成復建。
復建中,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採取「原物原樣」搬遷,對石板街按照區位歸安的原則搬遷復建,對風貌民居的平面、立面、剖面進行規劃設計並嚴格按照設計進行復建,同時聘請了文物監理和技術顧問組成工程質量監督組和建房指導小組,監督指導文物、居民的復建工作,搬遷復建了西秦會館、川主廟、董家祠堂、三撫廟、武廟正殿、董家院子、冉家院子、周家院子、楊家行、半邊倉、第一關石刻、永定成規碑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建立指導組,加強對3.8萬平方米的風貌民居的復建指導,並確立風貌民居由移民自建的方式進行復建。
為嚴格民居復建的指導和管理,重慶市文物局出台了《龔灘古鎮風貌民居復建實施規定》,要求風貌民居的復建必須嚴格按照規劃設計實施,並對其建築裝飾、材料及工藝手法及驗收辦法等做了明確規定。重慶市文物局和酉陽分別建立了民居建房專家組、民居建房指導小組,具體負責民居建房的定點放線、外觀風貌的指導控制、建房資金撥付及驗收工作。酉陽還明確20多個縣級部門和30個鄉鎮對口支援古鎮6個居民小組,實行「兩包一限」(包建房、包穩定、限定時間)的幫扶責任體系,確保民居建房順利進展。
在整個古鎮搬遷復建工作中,以搬遷為契機,在保護的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古鎮在生活、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系統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一是擴大古鎮土地利用空間。為保證古鎮未來的發展需要,古鎮征地面積由原規劃的7.5公頃擴大到了1.5公頃。二是保護森林綠化。在施工中統一對古鎮新址5萬平方米樹木進行採伐,並對古鎮所有古樹名木實施統一搬遷移植。三是打造濱江文化長廊。打造了1.2公里長的濱江文化長廊和景觀大道,為古鎮未來旅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四是着眼長遠發展,加大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保護古鎮文化遺產。
視頻
龔灘古鎮宣傳片
龔灘景區形象宣傳片10分鐘
參考文獻
- ↑ | 2017最受網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出爐
- ↑ | 重慶51處景區對戰"疫"醫務工作者免門票
- ↑ [https://travel.sohu.com/20120829/n351847440_1.shtml | 千年一夢龔灘古鎮 消失在被遺忘之前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