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龍袍皇帝的朝服,上面繡着形圖案,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圓領(清朝為圓領)、右衽、黃色,朱色和紫色。公元581年隋文帝首次用蠶絲中最好的輯里湖絲(簡稱輯絲)作為龍袍的經緯線。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自此歷代沿襲為制度。

目錄

製作工藝

龍袍的空地為明黃色,領、袖俱石青色,片金緣。上面繡有12個團龍及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的異名)、宗彝(長尾猴尊)、藻(墊玉的彩色板)、火(物體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焰)、粉(古代繡在衣上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米(古代繡在衣上的花紋)、黻(音府。古代禮服上白與青相間的花紋)的形象,其餘均為排列均勻的「如意頭」、「蝙蝠」和象徵富貴的字紋樣。龍袍上並繡有9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1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以棉、袷、紗、裘制,各惟其時。龍袍專供皇帝穿着,其他官員是不能穿着的,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着,但在穿着必須「挑去一爪」,以示區別。在明朝,經改制後的龍袍,稱為蟒袍,成為明朝職官常服。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並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並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誌,在遠古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穿用採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到了漢朝推繹周崇尚紅、秦崇尚黑,漢滅秦後則崇尚黃,漢文帝劉恆穿的龍袍第一次採用黃色。其後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徵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延用下來,直到封建社會結束。龍袍上的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藍組成,「蝙蝠」有朱紅、棗紅、絳色、香色、青銅色等數種顏色。「如意頭」有明藍、月白、藏青和水紅、桃紅、棗紅、雪灰兩種顏色組成。

清代皇帝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圓領,右大襟,馬蹄袖,有扣絆。龍袍的做工有刺繡、緙絲之分,其中緙絲工藝相對複雜,工藝上稱為「連經斷緯」[1]。這種緙絲工藝在中國流傳已久,宋代時多用於其他裝飾之上,到清代多用於服飾,後因緙絲工藝消耗工時過長,所以多用於龍袍之上。

為什麼龍袍要繡九條龍呢?

因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家具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2]

為什麼要將一條龍繡在里襟呢?

因為九是奇數,很難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對稱,於是,將一龍繡在里襟。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於九條,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視頻

龍袍 相關視頻

康熙王朝:少年玄燁登場,穿上這身龍袍太有霸氣了
乾隆皇帝的龍袍,一件衣服價值幾千萬,什麼原因這麼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