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龙华寺记(王华)

龙华寺记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龙华寺记》中国当代作家王华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龙华寺记

几年前,去了一趟吉林松原,拜见了景耀、宝林、玉林诸同学,品尝了享誉远近的查干湖鱼宴。席间杜宝林极力邀约大家去一趟龙华寺,他说“那地方老灵了!”

盛情难却,众人兴致盎然结伴儿同游龙华寺。到了才知道,这个龙华寺是新近复建的,老寺已被“大水冲了龙王庙”。新龙华寺就是不一般,气派的令人叹为观止,进了山门就像跨进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瓦红墙描梁画栋,豪华、富贵、气派,说实在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讲究的寺庙。

游走在有些空旷的禅院中,试图感受佛祖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灵与肉的启示。忽然灵机一动,觉得安静空灵的寺庙天造地设是个有诗的地方。尽管古刹原有的气场由于自然力的摧毁已经无处寻踪,但是还是感到,这里味道与别的地方不同。大概是因为世俗之人都不能六根清净罢?所以,寺庙无论古今无论俗雅,都会给人一种类似于升华出人间隔离感。这莫非就是佛学讲究的出世吧?出世入世,玄妙幽远,本身就是一种美感,也是令人向往的意境,诡秘又富有诗意。菩提、袈裟、青灯、黄卷、坐禅、面壁,仅是这些字眼,己经让人神思起伏。不过,再细一琢磨,若只因陌生而产生的神秘感,能带给人们最多也只能是一时的意乱情迷。醒来之后,便知道不过是一场奇异之梦而己。那些真正能使人沉思其中,痴迷回味的文字,除了陌生而新鲜外,还必须要有熟悉的味道,要有一种动人心魄的脉动与共鸣形成的震撼力。

踱步新龙华寺大院儿中,心中除了平静,还有些许的惆怅,不禁想起很多人,还想起很多的事。“袈裟点点疑樱辫,半是脂痕半泪痕。”这是苏曼殊的诗,很有代表性又特有滋味的句子。身在方外,应该是袈裟之上没有半点尘埃,却怎么都舍不了人类那最为真实的两种感情,爱恋和悲伤。食色性也,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不知道。据说,世人皆有佛性,佛缘,即便是佛,其原本也是人啊!即便是那些一心向佛寻求解脱的人,有很多东西想来也是害怕去忘却的吧,出世并不容易!既然在世间为人,纵然身处这深深的庙宇之间,情这个字终是抛也抛不开的。想想不仅叹一句,袈裟终是无情物,难掩三生未尽伤。再美的诗句,总有写尽的一天,幸运的是,诗并不仅仅是文字,就诗而言,除了文字,更重要是人,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就好像寺庙的建筑,佛陀的泥塑金身,今天亲身体验到的新龙华寺,它肯定不仅仅是固态的形态和存在,它所隐含的思维逻辑灵魂文化就是无穷无尽的啦。同样的一句话,由不同的人写出来,滋味会千差万别。动人心魄的不是那些许的文字,而是组合那些文字,以及读着这些文字的人们所包含的心绪和情怀。这就是为什么“床前明月光”这么白描的话语,也能给人无尽的遐想感动。月光再美,也不过是天上挂着的一个同样的银盘而己,让人落泪的,终还是人人都有的亲情乡情和友情。虽然我身在龙华寺,还是想说苏曼殊,很多人喜欢苏,爱他的出尘,爱他的疯狂,爱他的浪漫,爱他的矛盾,他的才情、胆识,无人能出其左右,但他却袈裟披肩,风雨一生。他这样的人,只要把所经历的,所想到的平平道来,就己经是一首好诗了。就像一个绝色的佳人,即便述说一些平淡的家常,也会让人觉得颇有趣味。反过来,苏曼殊的很多诗句如由别人写出,不但很难感人,可能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有可恶的滋味。只有苏曼殊的口中,在晨钟暮鼓的环境中,袈裟上那美艳如樱花的胭脂,才能惹得人们揪心不己。苏曼殊的诗,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就和他人一样,流转于佛门与尘世之间,同时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前者是那样的神秘,令人向往。后者又是那么的熟悉,让人神伤。所以真正打动人的,还是人们对文字的想象。苏曼殊的诗,只是一个普通的例子,历史上能够留下来的每一首诗,应当都是如此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歌词蕴含的生命力至今无出其右者。这样一位大师级的才子投身佛门孤对青灯潜心佛法,岂是我们这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呢?

龙华寺里人来人往,但凡来这里的拜谒者,应该相信有前世今生吧?可谁又能说得清楚呢?如若没有来生,此生不就太过空虚,太过悲哀了吗?我想,哪怕是命运再坎坷的人,他对来生的期盼,也不会是对今生的失望,而一定是对今生的留恋。有人说,苏曼殊是觉得世道污浊,厌世之念顿起,所以才有各种荒唐行径,以求速死,让生命停摆在35岁啊!可能真是这样吧。但我觉得,即便荒唐如苏曼殊,他之所以会如此的想要快一步告别此生,为的也是快一点再来到让人又恨又爱的世间吧?

佛院应该是清净之地也应该是宽容大度之地。龙华寺坐落在群山绿树高天行云之中,它也一定能保佑我这个出世入世还搞不太明白的人吧?虽然我胡诌了半天,都是从心而来,无意冒犯任何人,如有差错定会被包涵吧!感谢释了尘、寂来两位方丈多年的点拔和护佑,阿弥陀佛!再见,龙华寺![1]

作者简介

王华,原名王庆路,男、汉族,山东淄博桓台县荆家镇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