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道
典故
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出香港島,同時,對岸的九龍半島的氣氛明顯地變異。這對峙的氣氛蘊下築成一道龍城圍牆,表面有防盜賊之名,內裡有抵擋西敵之意。雖然圍牆在日治時期被毀壞已有大半個世紀,不過通過遺留下來的文獻、城牆碎片、民間記載等,歷史學家能推斷出當時圍牆的面貌,圍牆有4門,處於東西南北的位置。
向南面海的是主門(位於現時龍崗道的街頭),負起監察對岸英國軍進出的要務,此外南門出右斜是港口,因此也身兼管理商人出入。由是於南門的重要,而且要到達各城門峰火台必要經南門這唯一入口,也就在此門建站崗總台,以作方便。當時站崗的人員都是地方的男性自主加入,而婦女就幫忙為人員在衣服繡上崗隊的標緻,是個用金線繡的龍圖案,久之,人們都稱呼總台為龍崗站。總台管理大小事務,是非經常從那兒傳出,隨著它的聲名遍佈,門前這條街道就喻為龍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