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鼎邊糊,又稱鍋邊糊鼎邊垂福建省特色著名佳點、風味小吃。分為福州鍋邊糊和漳州鍋邊糊,一般與海蠣餅、蝦酥、芋粿油條生煎包、豬血等配食,為當地早點佳品。其一直流傳到海南台灣等地。凡在福建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建的人無不愛吃。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建人在異國他鄉一聽見"鼎邊糊"、"鍋邊糊"、"鼎邊垂"三個詞語,也會感到好象親眼看到了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1]



目錄

文化典故

鍋邊糊簡稱鼎邊糊或料棵,福建人都叫鼎邊糊,是福建閩東和閩南的大眾小吃,如果佐以蠣餅,更加可口。
說起鼎邊糊的來歷,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寇,受到當地民眾的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當地鄉民擺下八仙桌,主動送來大米、魚肉、香菇、蝦皮等,準備熱熱鬧鬧地招待凱旋的戰士們。就在此時,又有一股倭寇襲擊,戚繼光問清情況,馬上集合隊伍準備殲滅敵寇。老百姓一聽着急了,無論如何也要讓戰士們吃了飯再去打仗。不知是誰靈機一動,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乾、乾貝等一股腦混煮成清湯,涮米漿於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就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把倭寇全部消滅。 "過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着愛國主義的內涵[2]
清代鄭東廓所著《福州風土詩》寫道:"梔子花開燕初雛,余寒立夏尚堪慮,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鍋邊糊",由此可以看出,鍋邊糊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1961年,朱德元帥在福州品嘗鼎邊糊時說,這麼簡單的原料,這麼簡便的製作,這麼簡化的吃法,卻有這麼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難以忘懷。
還有說有一家主婦磨了米漿準備蒸九重粿,臨時來了客人,家裡煮的飯不夠吃,主婦靈機一動,在燒着菜的鍋邊繞烙米漿,既做菜又當飯,客人吃得甚滿意,讚揚一番。不久這種吃法在福州傳開,各家爭相仿效,時久成俗,如今幾乎所有福州小食店都經營鍋邊糊,幾乎所在家庭主婦都會做鍋邊糊,幾乎所有福州人無人沒吃過鍋邊糊。


做法

1、將大米用清水浸泡2小時,洗淨撈起,加清水磨成濃漿。
2、將蝦糠裝進小紗布袋內、別口,放鍋內,加水用中火熬成蝦湯。
3、泡發暢干,洗淨;丁香魚乾除去雜質;泡發香菇,洗淨,切條;蔥、蒜洗淨切段,起油鍋煸熟。
4、大鍋內加清水1000克,用大火燒至七成熱時,在鍋的內邊抹勻一圈花生油後,舀米漿一碗(約800克)由左向右沿鍋邊澆一圈,將鍋蓋嚴,悶片刻後揭蓋,見鍋邊的米漿烙熟起卷時,用鍋鏟將米漿鏟火鍋內。此時鍋內再加水500克,依此法分數次將米漿繞澆完畢。鍋內放入蝦糠、蝦油、和其他輔料一起煮熟,調準口味,裝碗即成[3]


視頻

古早味, 福建傳統小吃鍋邊糊, 鼎邊糊的做法


參考文獻

  1. 那時鼎邊糊 ▏蘇忠 ,搜狐,2019-10-28 10:00
  2. 福建美食之廈門篇,東方資訊,2019-03-07 15:03
  3. 鼎邊糊,香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