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冠黃鵯(學名:Pycnonotus melanicterus):體長18-21厘米,是一種中等體型偏黃色鵯。整個頭、頸、頦、喉黑色,頭頂有顯著直立的羽冠,黑色,上體褐橄欖黃綠色,下體橄欖黃色。虹膜偏紅;嘴及腳黑色。 常見於高可至海拔1200米的低地丘陵、溝谷闊葉林、常綠闊葉林或壩邊林緣。喜林緣及次生林枝葉稠密的較高樹木。叫聲是歡悅吵嚷的輕快哨音hee-tee-hee-tee-weet,最後音節為下降聲。甚羞怯,偶爾追捕空中昆蟲,但通常積極覓食果實。興奮時羽冠聳起。分布於斯里蘭卡。

目錄

繁殖方式

繁殖期1-9月。通常營巢於茂密的森林中,也在林下植物發達的疏林中營巢。巢多置於灌木和藤本植物上,距地高1-3米,通常在1.2-1.5米之間。巢為杯狀,由枯草莖、枯草葉、細的枯枝、強根等材料構成,內墊細的草莖和草根。每窩產卵2-4枚。卵紅白色、被有紅色和紅褐色斑點。測量卵徑平均大小為21.2毫米×15.6毫米。孵卵由雌雄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2-14天。雛鳥晚成性。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1]

形態特徵

黑冠黃鵯屬小型鳴禽,整個頭、頸、頦、喉全為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頭頂具直立而顯著的黑色羽冠。其餘上體包括翼上覆羽和尾上覆羽橄欖黃色。尾羽暗褐色,外翈大部分具橄欖黃色狹緣。兩翅黑褐色,除外側幾對飛羽外,其餘飛羽外翈栩栩黃色。下體鮮橄欖黃色。胸和兩脅較深暗,翼緣鮮黃色,翼下覆羽黃白色。 喙形尖小,基部較寬;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悅耳;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 虹膜金黃色或淡黃色,嘴黑色,腳暗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5-42克,♀25-40克;體長♂180-210毫米,♀173-198毫米;嘴峰♂13-14毫米,♀13-14毫米;翅♂81-92毫米,♀80-87毫米;尾♂85-97毫米,♀83-93毫米;跗蹠♂15-18毫米,♀15-17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8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丘陵地帶和常綠闊葉林中,尤以溪流、河谷闊葉林和雨林較喜歡。也活動於林緣疏林、灌叢和竹林中,也見於林緣、路旁、溪邊和農田地邊等開闊地帶的灌叢與稀樹草坡地帶,有時甚至到庭院和村寨附近的竹林、樹上或灌叢中。

生活習性

留鳥,不遷徙。常集5-6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也與其他小鳥混群。多活動和覓食在小樹和灌叢上,很少到高大的喬木樹上活動和覓食。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一般是植物果實和種子,常見啄食樹木和灌木種子、果實、花和草子,尤其是榕樹棠李石楠藍靛等樹木和灌木果實。也吃少量昆蟲,主要為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 [2]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斯里蘭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