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
黎川縣地處江西省中部偏東,武夷山脈中段西麓,與福建省的贛語區光澤、邵武、泰寧、建寧四縣及同屬撫州的南城、南豐、資溪三縣毗鄰,福銀高速公路和向莆鐵路穿境而過,是由贛入閩的東大門之一。面積1728平方公里,轄6鎮、8鄉、1個墾殖場,總人口25萬人(多為漢族江右民系),通用撫州贛語。 自然分布可以概括為"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
截至2014年,黎川縣有耕地38萬畝,林業用地190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66%,宜漁水面7.5萬畝。礦產資源以瓷土、花崮岩最為豐富,且品質優良,瓷土儲量1200萬噸,花崗岩儲量300多萬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6萬千瓦,每年可提供商品糧10萬噸、木材8萬立方米、生豬18萬頭、水產品1萬餘噸。[1]
目錄
歷史沿革
漢高帝五年(前202)潁陰侯灌嬰渡江定豫章郡,郡領縣十八析境南為南城。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西北境置臨汝縣。
三國太平二年(257年)以臨汝縣為臨川郡,分南城縣東南境為南豐、東興、永城三縣。南城縣改為新南城俱屬臨川郡,永城縣北三里城頭東與先郡今東興鄉。
晉元康元年(291年)仍為臨川郡領縣新南城、南豐、東興、永城屬焉。
宋初仍舊制,順帝時(477-479年)以縣大小定封爵之差,南城、永興為南爵、相東興為侯爵、相南豐為今皆屬臨川內吏;齊建元(479-482年)初徙臨川郡治於南城東興,永城制仍宋代。
梁徙臨川郡復改治臨汝仍置東興、永城。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罷臨川郡,置撫州,省南豐、永城、東興復入南城。大業三年(607年)廢撫州復稱臨川郡,南城屬焉。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為撫州,析南城置永城、東興。七年,省入南城。
五代時期屬南唐。
宋開寶二年(969年)南唐以南城置建武軍。宋太平興國3年(978年),改建武軍為建昌軍。紹興八年(1138)從安撫使李綱,轉運使逢汝霖、徐霖奏析南城東南五鄉置新城縣,辟黎灘鎮為縣治因別稱黎川。
元初仍宋制,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建昌軍為路。
明太祖壬寅(1362年)二月改建昌路為肇昌府,九月改稱建昌府,新城屬焉。
清順治二年乙酉(1645年)七月大師定建昌新城歸附,十月閩鄭彩據新城。丙戌(1646年)復定新城仍為縣屬建昌府。
黎川歷史悠久,據同治新城縣誌同治十年(1871)刻本影印,秦朝建立封建王國以郡縣制治理天下,秦滅亡以後大多數沿襲郡縣制,黎川新城分於宋朝紹興,到了明朝也並沒有改變。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黎川縣轄6個鎮、8個鄉,1墾殖場:日峰鎮、宏村鎮、洵口鎮、熊村鎮、龍安鎮、德勝鎮、潭溪鄉、湖坊鄉、荷源鄉、厚村鄉、社苹鄉、樟溪鄉、西城鄉、中田鄉;華山墾殖場。共有16個居委會、108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日峰鎮。[2]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黎川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東、撫州市東南部,地處武夷山西麓,撫河上游。介於北緯26°59′~27°35′,東經116°42′~117°10′之間。東與福建省的光澤縣、邵武市毗鄰,南與福建省的泰寧、建寧二縣緊靠,西同本省的南豐縣接壤,北同本省的南城、資溪二縣相依。
地質地貌
地勢南高北低,由東北部、東部和南部漸次向地勢平緩的中部和西北部呈撮斗形傾斜。地貌可分為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沖積小平原等五種類型,低山區主要分布在縣境東北至東南為,高丘陵區主要分布在山區向丘陵延伸的過渡地帶,中丘陵區主要分布在縣境西部與縣域中心腹地的夾帶地區,低丘陵區主要分布在縣境中部腹地至西北洪門水庫一帶,而黎灘河、龍安河、資福河之中下游兩岸則為沖積小平原。
氣候
黎川縣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雨量豐沛,日照充足,氣候溫和濕潤,無霜期較長,具有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點。全縣歷年平均氣溫為18℃左右。極端最高氣溫為42.2℃(2003年8月2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2.3℃(1991年12月29日)。平均日照時數為1642.8小時,無霜期287天。年均降水量1800.8毫米,是江西省水份豐富的縣之一。
土壤
黎川縣土壤劃為5個土類、8個亞類、14個土屬、53個土種,土壤有較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海拔1200米以上為山地黃棕壤,800~1200米之間為山地黃壤,600~800米之間為黃紅壤,600米以下多為紅壤。水稻土是黎川縣主要的耕作土壤,共有34.78萬畝,60%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陵和小平原,39%分布在海拔200以上的中高丘陵地帶。
水文
黎川縣縣共有大小河流84條,總長946千米,流域面積1553平方千米。解放後歷年平均水徑流總量18.3億立方米。全縣河流雖多,但河面狹窄,河道曲折,河床陡降,平常水淺,汛期暴漲,不能通航,只能浮運木排、竹排。主要河流為3條:黎灘河,發源於德勝鎮眉毛峰北麓,全長47千米,流域範圍6個鄉17個村,流域面積678.7平方千米;龍安河,發源於德勝鎮百家畲村,全長67.9千米,流域範圍5個鄉13個村,流域面積533.1平方千米;資福河,發源於福建省光澤縣天子池,全長43千米,流域面積為343.5平方千米。三條主河均匯入洪門水庫。
自然資源
縣域總面積1728.5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耕地面積1.584萬公頃,林地面積13.2萬公頃,水域面積0.34396萬公頃。境內河流眾多,水資源十分豐富,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37條,其中大於100平方千米的有6條,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9.41億立方米,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36000千瓦。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18種,其中金屬礦產有金、銅、鎢、鉛、鋅、鉭鈮等8種,非金屬礦產有瓷土礦、高嶺土、鉀長石等10種。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鳥類動物95種(夏候鳥19種、留鳥55種、冬候鳥及旅鳥21種);獸類40種(包括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兩棲爬行動物51種(兩棲23種、爬行28種),占江西省已知種類數112種的45.5%;小型昆蟲536種,已定名的昆蟲有10目90科512種;野生木本植物107科、256屬661種,植物中列入國家級保護的有29種,重點可供開發的藥用植物有近20種。[3]
人口民族
人口
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23.7萬人。
2000年,黎川縣轄4個鎮、13個鄉:日峰鎮、洵口鎮、熊村鎮、宏村鎮、厚村鄉、荷源鄉、湖坊鄉、中田鄉、裘坊鄉、潭溪鄉、栗塘鄉、坊坪鄉、龍安鄉、東堡鄉、社苹鄉、西城鄉、樟溪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17914人;其中:日峰鎮43802、宏村鎮14176、洵口鎮11477、熊村鎮9668、潭溪鄉17718、栗塘鄉10586、裘坊鄉8230、荷源鄉9573、厚村鄉9836、坊坪鄉5936、湖坊鄉8843、龍安鄉10219、東堡鄉3536、中田鄉12303、樟溪鄉7051、西城鄉9700、社苹鄉8621、德勝關墾殖場虛擬鄉16639(人)(2000年人口普查)
2010年,黎川縣人口總數為25萬人。熊村鎮17207人、龍安鎮11285人、德勝鎮19371人、潭溪鄉22005人、湖坊鄉9847人、荷源鄉8914人、厚村鄉7646人、社苹鄉9106人、西城鄉10670人、中田鄉13377人。
名族
2000年,黎川縣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發展
2013年,黎川縣實現生產總值51.7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比調整為17.3:52.6:30.1,固定資產投資51.9億元、增長20.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億元、增長13.9%,財政總收入8.65億元、增長16.9%、稅收占比達到86.4%,農民人均純收入8643元、增長12%。[3]
2015年,黎川縣實現生產總值60.4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億元,同比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30.8億元,同比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20.1億元,同比增長11.7%。三產比為:15.71:50.99:33.30,三產協調發展,三產結構不斷改善。[5]
第一產業
2013年,糧食生產穩定在34萬畝,總產量達15.7萬噸,實現「十連豐」。種植烤煙2.56萬畝、收購煙葉6.98萬擔,實現產值8028萬元、納稅2630萬元。宏村鎮已流轉山場1.8萬畝,種植香榧苗木1萬畝,榧森源香榧專業合作社林下種植基地被評為江西省十佳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種植食用菌2.3億袋、產值2.6億元,帶動1萬餘戶農民戶均增收1.7萬元。引進天香林業公司投資1億元建設芳樟產業基地,已流轉林地1萬畝,種植芳樟4000畝。
第二產業
2011年,黎川縣共開發重大項目36個、儲備重點項目126個,項目庫規模總投資110億元,爭取到位資金4.8億元、增長22.1%。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2012年全年引進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31個,進資15.85億元、增長27.4%。實際利用外資1611萬美元、增長13.6%;出口創匯5509萬美元、增長64.3%。
2012年,黎川縣新增嘉信瓷業、麗影毛毯、華星陶瓷、豪豐實業、灃祥野營、羊咪針織等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51家,完成增加值16.2億元、增長15.9%;陶瓷、鞋服紡織兩大產業產值和納稅總額占園區比例達60%以上。新型塑料產業基地已有15家億元以上企業簽約,其中5家投產、6家開工建設。
2012年全年謀劃儲備項目153個、總投資390億元,爭取項目資金6.7億元、增長39.6%。爭取到國家振興發展原中央蘇區的政策,陶瓷、油畫產業列入國家發展戰略;省天然氣管網撫州─南城—黎川支線工程提前開工建設;園區調區擴區、向莆鐵路黎川站、福銀高速黎川出入口西移、德勝惠民水庫等重大項目獲得省政府和相關部委支持。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進資21.56億元、增長36%;實際利用外資1810萬美元、增長12.4%;出口創匯6139萬美元、增長11.4%;欣川電力、金海利陶瓷、巨光實業等項目進入設備調試階段;方科炭業、華冠陶瓷、幫企陶瓷等項目建成主體廠房。
2013年,黎川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達到61家。陶瓷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3億元,鄉友陶瓷園多家企業正式入駐。新型塑料產業園入駐億元以上企業15家,其中投產7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全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7.4億元、貸款餘額28.9億元,分別增長20.5%和19.7%;新增個體工商戶498戶、達到4742戶;消費市場持續旺盛,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3億元、增長12.5%。[4]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2年,日峰鎮城市防洪工程主體基本竣工,2座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成,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工程改善灌溉面積5.84萬畝,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惠及1.5萬人口,修復60座水毀橋樑,豐德線、厚蓮線、資洵線三條省道提升改造動工。
2013年,黎川縣開工建設城市建設重點工程21個、基本竣工14個。順利啟動古城改造、古城改造安置房等一批群眾關注的重大民生項目,基本完成雙橋修繕、城區市政設施提升改造、黨校新校區、新區小學(一期)、2012年保障性住房、公安消防第二中隊營房等一批配套性工程,配套功能大幅提升。縣城建成面積9.4平方公里,人口9.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8.2%,被評為江西省園林縣城。全力推進「兩違」專項整治,依法拆除違法建築23處、面積1.5萬平方米,立案查處「兩違」98起、占地2.3萬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3年,黎川縣全年投入民生資金10.9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支出的69.8%,城鎮就業率97.04%,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8.7%,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7.9%、96.9%,新農合參合率96.46%,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水平高於省市標準,540套保障性住房投入使用。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突破,省領導定點聯繫幫扶黎川工作進展迅速,完成移民搬遷1180人,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000戶。
科教文衛
2012年,黎川縣被評為「江西省油畫之鄉」、「江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江西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被列為首批省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縣,被評為全省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 ;計劃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17‰。[5]
歷史文化
風俗人情
黎川縣風俗文化濃郁,文化形式多樣,主要有雙扶船、龍進農家、道情話文、龍舟競渡、雙獅戲球、踩高蹺等。
地方特產
黎川陶瓷
黎川以江西「第二瓷都」著稱,黎川縣每年投資新品開發資金逾300萬元,先後開發了50多個省優、部優日用瓷新優產品。已擁有輕質瓷、象牙瓷、高白釉餐具、高強耐熱瓷煲四大瓷種,18個系列,580個品種,3000多個花面,就有宇春杯碟、月亮杯碟、各種花面馬克杯等60多個新品種應市。
黎川茶樹菇
食用菌香菇和茶薪菇,被視為菇中之王,屬天然綠色營養佳品,其風味獨特,香馥可口,並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等成份。有滋陰、補腎、潤肺、活血、健腦、養顏等功能,經常食用,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黎川原木香菇
香菇營養豐富,維生素、礦物質、30多種酶和1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香菇多糖」能顯著增強機體對腫瘤的免疫力,甚至能使已生長的小腫瘤完全消失。「香菇素」對因膽固醇過高所引起的高血壓、動脈硬化及急慢性腎炎、尿蛋白症、糖尿病、膽結石、腎孟腎炎等有一定治療功效。香菇中的麥角醇,有利於防止佝僂病原菌和貧血。香菇中的多糖蛋白質及核糖酸對治療艾滋病、肝炎與白血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常規烹調方法:香菇經清洗後,可以切成丁、條、片、絲狀等,然後,可單獨進行炒、煮、蒸、炸、燴、煨,也可與肉類、禽蛋、魚蝦和各種蔬菜搭配烹飪成各種美味的菜餚、鮮湯、點心、冷盆等,而且還可以作為火鍋的最佳配料。
黎川草菇
黎川有三菇,分別是茶樹菇、原木香菇、草菇。而這三菇裡面,味道最為鮮美的應該是草菇。黎川人把草菇叫做「稈菇」。顧名思義,草菇是用稻稈做成的。
黎川縣有200多年的草菇種植歷史,在建國初期,黎川的草菇往往要進貢國家釣魚台賓館,以招待外賓。種植草菇的鄉鎮比較多,而種的有名的是潭溪鄉。[6]
風景名勝
會仙峰是岩泉國家級森林公園的主峰,為核心保護區,是珍稀動植物的樂土。科考人員在會仙峰上發現多種珍貴的動植物,如世界上瀕臨滅絕的古老樹種、國家一級保護樹種香果樹等。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於明崇禎九年十一月在會仙峰上下來回考察四次,在他的《徐霞客遊記》中對會仙峰寫下「自過脊至會仙,望之甚近,而連逾四峰皆峭削,其下亂壑縱橫,匯水成潭,四下四上,又四里而登會仙絕頂,則東界大山俱出其下,為大山寥絕處。」此後,歷朝公卿大夫和文人墨客慕名前來遊覽,留下許多詩句佳作。
鍾賢古村(今中田村)位於黎川縣西部,距縣城約15公里,宋朝開始建村,距今已有1000多年。該村過去因為四周皆山,中間為農田,故名為「中田」。但在明清時期,特別是在清代,村中陳魯兩姓人家人才輩出,通過科舉考試,考取舉人、進士100多人,加上村中有條美麗的龍安河流過,兩岸山水風光秀麗,該村因「鍾靈毓秀,賢才輩出」而遠近聞名,故稱「鍾賢」。經過歲月的洗滌,曾經輝煌過的古村即將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但當你走進古村,走過一排排老屋,一條條老巷,透過斷瓦殘垣,依然能感受到古村昔日的繁華。
黎川老街(四條橋樑)
新豐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1504年),已有500多年。史料記載:此橋行旅如雲,黃塵掩日,可見當年繁華景象。這座橋帶動了兩條重要商業街:黎河北岸的南津街以及南岸的篁竹街。它是縣城溝通德勝直至福建的建寧、泰寧等縣的重要紐帶。
橫港橋,建於清乾隆年間,坐落於新豐橋東南面,橫跨於社苹河匯入黎河的入口處,與新豐橋幾乎形成直角,因而有「雙龍飲川」之說。這座三孔石拱廊橋,是新豐橋的重要補充,使縣城東南方向直通社苹、宏村、樟溪、西城直至延伸到福建省的建寧,西北直通龍安、東堡以及南豐縣。
菖蒲橋,位於陌市街頭。因當年河灘長滿菖蒲而得名。這座木質結構的橋樑,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被水衝垮。此後一直以浮橋的形式維繫了多年,後因經費困難而浮橋中斷,這橋當年也是一條繁忙的通道。它北通陌市街,南達潭溪鄉的懷泉寺、三都、團村,直至德勝以至溝通福建泰寧、建寧等縣。
李苑橋,也有人叫它鯉潭橋。據筆者調查,潭溪的荷塘聚居着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李覯的後代。李覯後人為了紀念顯耀的祖先,建造了這座橋樑。它直通潭溪、荷塘、湖坊、熊村、坊坪;由湖坊、熊村、坊坪又可越過官道,直至福建的光澤和邵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