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盔花蘭
黃龍盔花蘭 |
中文名:黃龍盔花蘭 拼 音:huáng lóng kuī huā lán 學 名:Galearis huanglongensis Q. W. Meng & Y. B. Luo 界:植物界 亞 界:綠色植物亞界 總 門:輪藻總門 門: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亞 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綱: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亞 綱:百合亞綱 超 目:天門冬超目 目:天門冬目 科:蘭科 屬:盔花蘭屬 種:黃龍盔花蘭 |
黃龍盔花蘭(huáng lóng kuī huā lán,學名 Galearis huanglongensis Q. W. Meng & Y. B. Luo),蘭科 葵花蘭屬植物, 產於四川省王朗。[1]
目錄
簡介
我國是世界上蘭科植物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有記載的中國蘭科植物共200屬1723種,具有從原始到高級的一系列進化群,集中分布在西南和華南地區。
蘭科植物的繁衍對生境要求苛刻,其繁殖對傳粉動物等其他生物的依賴性強,這些特點使它對人類干擾和環境十分敏感,容易導致滅絕。其珍貴的觀賞和藥用價值導致人為採挖嚴重,目前我國野生蘭科植物整體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隨着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蘭科植物的就地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約有70%的蘭科植物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保護與分布。
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岷山片區的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22.97平方公里,始建於1965年,是中國建立最早的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保留下岷山山系最完整的原始森林生態系統。
王朗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斷裂地層結構之上,也處於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西秦嶺東西向構造帶和岷山南北向構造帶的匯合部位,因此會有頻繁的地質活動,包括抬升、皺褶運動和大大小小的地震。
很多蘭花生活在排水良好、貧瘠的沙質土壤之中,而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中白沙溝滑坡體構成的新的環境恰巧滿足了不少蘭花的需求,使得它們在這干擾之後的荒蕪中尋找到合適的土壤,紮根生長,綻放出亮麗的花朵。在王朗保護區內,迄今已記錄到60種,堪稱中國西南山地生物多樣性的典型代表。
恰逢絢爛美好的時節,王朗啟動了新一輪高山動物專項調查。
80後的羅春平是巡護隊員中平凡卻又特殊的一員,2019年他從全國74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2019「桃花源巡護員獎」評選中首屆獲獎的十名巡護員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巡護員,同時,還獲得了2019四川「最美巡護員」稱號。在保護區工作了19年的他已拍過60多種蘭花。
在保護區工作了17年的羅春平目前已拍過50多種蘭花。今年(2018年)剛剛被命名的黃龍盔花蘭,他也在保護區拍到過。「王朗蘭花美名遠揚,有不少全世界各地的專家來這裡尋訪蘭花,發現不少珍貴的、極具觀賞性的高山蘭花。」羅春平告訴記者,王朗的蘭花很多都是國家二級以上蘭花,十分珍貴。[2]
植物文化
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說。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據東漢蔡邕《琴操》載:孔子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
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着後人。後世詩人在詠蘭時,也有許多的名句,比如陳子昂的「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劉克莊的「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鬥豔濤」。詩人們將蘭花的高潔與人格的完美聯繫起來,使得蘭花文化不斷得以拓展和延續。
蘭花以高潔、清雅、幽香而著稱,葉姿優美,花香幽遠。自古以來,蘭花都被譽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已廣泛在民間人格化了。蘭花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父母以蘭命名以表心,畫家取蘭作畫以寓意,詩人詠蘭賦詩以言志。蘭花的形象和氣質久已深入人心,並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劇以「蘭步」、「蘭指」為優美動作,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稱為「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質」。又把傑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拆」。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4]
參考來源
- ↑ 黃龍盔花蘭, 植物智, 2020-01-18
- ↑ 四川王朗:「最美巡護員」鏡頭下的蘭花王國|紅門|國家... 2020年7月15日 紅門蘭 在最新的蘭科分類里,原紅門蘭屬被拆分為紅門蘭屬(20種)、盔花蘭屬(10種)、小紅門蘭屬(20種)。 ⬆️黃龍盔花蘭
- ↑ 王朗蘭花:我從山中來 帶着蘭花香_杓蘭 2018年10月21日 今年剛剛被命名的黃龍盔花蘭,他也在保護區拍到過。「王朗蘭花美名遠揚,有不少全世界各地的專家來這裡尋訪蘭花,發現不少珍貴的、極具觀賞性的高山蘭花。」羅春平...
- ↑ 國蘭——植物文化和栽培繁殖 .山西文水縣—生態保護[引用日期20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