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
介绍
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魏惠王十年(前360年),魏国开凿连结黄河与淮河的运河。鸿沟修成后,使济河、淮河和黄河互相贯通,构成了鸿沟运河系统。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
名称
鸿沟在历史上有不同名字,《竹书纪年》称“大沟”,《史记·河渠书》称“鸿沟”,《汉书·地理志》称“狼汤渠”,《后汉书·郡国志》称“鸿沟水”,《水经注》称“蒗荡渠”或“渠水”,魏晋以后称蔡河。
河道
鸿沟故道从荥阳北的黄河南岸开凿,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鸿沟中途在开封东,分水入汳水(古汴水)。又南,向东分水入睢水、涣水,皆可通淮。再南,向东分水入涡水,直通淮河。
隋代开通济渠,唐改名广济渠,宋时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建大都,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湮塞。 [1]
典故
秦灭魏时,秦军将军王翦决鸿沟水灌大梁城,大梁城三月而坏,魏国灭亡。
楚汉相争时,汉四年(前203年)八月,楚汉进入相持阶段,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项羽归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从此休战。九月,项羽率兵东归。刘邦背约乘机追击楚军,次年十二月围困项羽于垓下,项羽自刎而亡。
演变
鸿沟后用来比喻把人或事物隔开的明显界线。例如,不可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