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鳖科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鳖科Trionychidae:龟鳖目的一科。鳖科有7属23种,以外表为皮肤而非角质盾片为特征。鳖科以亚洲为分布中心,非洲和北美洲也能见到,而大洋洲只有化石。

目录

简介

鳖科是游动迅速的淡水肉食性龟鳖类,性情比较凶猛,其皮肤有在水中辅助呼吸的功能,可以在水下保持较长的时间。鳖科中最出众的种类是分布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的鼋Pelochelys bibroni(右图),其背甲长可达1.29米,是体型最大的鳖类之一,与我国其它的鳖相比,吻部较短。鼋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评价

美洲鳖属

包括3种:佛罗里达鳖(珍珠鳖)Apalone ferox、美国鳖Apalone mutica、东部刺鳖(美国角鳖)Apalone spinifera。分布于北美。多有人工饲养。其中东部刺鳖有多个亚种,一些亚种十分濒危。

印度鳖属

包括4种:恒河鳖(印度鳖)Aspideretes gangeticus、印度孔雀鳖Aspideretes hurum、莱氏鳖(莱氏古鳖)Aspideretes leithii、黑鳖Aspideretes nigricans。分布于南亚。印度鳖头小、软吻突极短,不到眼径一半。其背甲近似长圆形,革质皮肤,前后缘无疣粒,裙边极短。颈盾可活动,与腹甲前缘闭合;腹甲平坦,前缘呈半圆形,后肢窝的内侧有一对扇 形肉质叶,当后肢缩入壳内,整个腹甲可与背甲闭合。四肢的内侧具三爪,指、趾具丰富蹼。尾短,其通体呈橄榄色,腹甲奶白色或淡黄色。

亚洲鳖属

包括2种:中南半岛大鳖Amyda cartilaginea、 Amyda nakornsrithammarajensis。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缅甸,穿过泰国、马来西亚半岛、新加坡、越南至苏门答腊岛、爪哇和婆罗洲。背甲表面呈灰绿色或橄榄色,有时伴有黄色边缘的黑色斑点或放射状的条纹,随着生长会渐渐消失。和马来鳖不同,其背甲边缘为圆形而不是笔直,且头部相对更窄。夜行性,捕食鱼、青蛙、小虾和水生昆虫。

马来鳖属

仅1种,即马来鳖Dogania subplana。分布于东南亚。头大。背甲伴有1条暗黑色的中央条纹和2或3对黑心的眼斑,幼体中十分清楚但随着生长褪去。腹甲淡黄色或灰色。幼体的眼睛后方有1块微红色的大斑点,成体会消失。成体在甲壳上会长出铰链结构,这大概是为了能使它们躲藏在溪流沿岸的大鹅卵石下。栖息于高山溪流中。

缘板鳖属

仅1种,即印度缘板鳖(缘板鳖、印度箱鳖)Lissemys punctata。分布于印度和缅甸等地。体长约25厘米。体盘椭圆形,体表有柔软的皮肤。吻长,形成吻突,其长约与眼径相等。鼻孔位于吻端。腹部有黄白色的斑纹。四肢较扁,指、趾间蹼发达,具爪。头和颈可完全缩入甲内。栖息于带有柔软泥底的淡水水域,常见于溪流深处。主要以水中其他小动物为食,偶尔也吃些植物。一般只有产卵时才离水上岸,也会在沙滩上晒太阳。通常在春季交配,5~8月产卵,每年产卵3~5次,每产卵9~15枚。卵圆形,白色。

缅甸孔雀鳖属

仅1种,即缅甸孔雀鳖Nilssonia formosa。分布于东南亚。

鳖属

包括2种:砂鳖Trionyx axenaria、非洲鳖Trionyx triunguis。

山瑞鳖属

卵圆形的背甲长大于宽,有许多排列成纵行的小结节。随年龄增大,背甲渐近光滑;背甲前缘有缘脊,其上为大而钝的结节。无椎前板;但枚椎板分隔第8对肋板的前部,第8对肋板在中缝相遇。背甲骨板有凹窝。在下腹板与舌腹板、上腹板、剑腹板上有胼胝体,长的前腹板彼此相接。头骨中等大小,骨质吻微长于眶径;下颚联合无脊,小于最大眶径。颈基两侧有大团粗糙瘰粒,是种的鉴别特征。仅1种,即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背甲长7~16厘米,宽6~14厘米。体积比一般的中华鳖大很多,且头的两侧有好些疣粒,最大可达10千克。生活于山地的河流和池塘中,以水栖小动物为食、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虾等为食。我国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国外见于越南。目前,山瑞鳖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是极危物种。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捕捉及水体受污染。山瑞鳖是一种珍贵的经济动物,过去一些中高档的酒楼、饭店,龟类的消费主要以山瑞鳖为主,且需求量大。在两广地区,山瑞鳖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过去除供应国内市场需求外,每年还大量出口香港,数量以吨计。

中华鳖属

背甲卵圆形,长略大于宽,前缘有缘脊;幼体背甲结节排列成纵行;成体除前缘有扩大、粗糙的结节外,背均光滑。无椎前板;单枚椎板分隔第8对肋板前部,第8对肋板在中缝相遇。背甲骨板有细窝。腹甲有7个胼胝体,前腹板分离。头骨中等大小,骨质吻长于最大眶径;下颚联合无脊,大于最大眶径;颚锐利,有肉质唇。包括1~2种: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小鳖Pelodiscus parviformis。在我国广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它各省均产;国外分布于越南,人们将它引入到了日本、帝汶岛和夏威夷群岛。中华鳖无有效的亚种分化,却存在着地理变异:日本的鳖曾被称为T.japonicus,舟山群岛上的鳖种群也曾被称为T.tuberculatus,现在常把这些种名作为中华鳖的同物异名。中华鳖是一种珍贵的、经济价值很高的水生动物,我国普遍将其作为食用上选的珍品,且用作食疗的滋补食品。过去价格不菲,现已有人工养殖,但野生中华鳖仍被认为比人工饲养的营养价值高,所以捕杀不断。小鳖Pelodiscus parviformis系我国学者报道的新种,分布于广西桂东北及其接壤的湖南部分县市的湘江上游江段,栖息于清澈透明的水中,底质为沙砾石,小鳖体型大小与砂鳖相似,体背的疣状突起与中华鳖相似,腹面白色或淡黄色,被捕捉时变淡红色。伍惠生报道在湖北省发现红色鳖和白色鳖则是中华鳖的变异型。

斑鳖属(斯氏鳖属)

仅具2个腹胼胝体。包括2种幼河斑鳖Rafetus euphraticus和斑鳖(斯氏鳖)Rafetus swinhoei。分布于亚洲。斑鳖背盘长360~570毫米,背盘宽度仅略小于长度,几近圆形。躯体扁平,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泽,暗橄榄绿色(或黑绿色),具多数黄色点斑,其间更有无数黄色细点,有时形成包围前述黄色点斑的不规则的一圈;在相当于骨质背甲部分,黄色斑纹形成横竖交织的线纹或放射状纹。头、颈及四肢背面亦为黑绿色,具不规则的大小黄色斑。这种密集的黄色斑纹是斑鳖的特点。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底栖。以水生动物为食物。卵生。我国特有种。分布于长江下游及太湖周围。斑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之一,目前全球已知存活仅3只,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越南还剑湖1只、长沙动物园1只。2008年4月美国科学家在越南北部又新发现一只野生斑鳖。目前,长沙的雌性斑鳖已运至苏州,以求繁殖而拯救斑鳖种群。

鼋属

(鼋读音yuán)体大,背甲圆而平。幼体背甲具棱,并有许多小结节,随年龄增大而渐渐消失。在第1对肋板间仅有1枚椎板;7~8枚椎板形成连续的1列;在8对肋板中,至少有1~2对在中间相遇。背甲骨板均有凹窝。舌腹板与下腹板分离,不融合;前腹板小,相互分离;有4~5个大的胼胝体。头骨平而宽短,有1个非常短而圆的骨质吻,其长短于最大眶径;吻突短。前额骨与犁骨相接,上颚咀嚼面无脊。趾被蹼。一般认为仅1种,即鼋Pelochelys bibroni,分布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背甲最长可达1.3米,是体型最大的鳖类,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鼋Pelochelys maculatus由我国学者提出,但国外学者多认为是斑鳖的老年个体。鼋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体长80~120厘米,体重50~100千克,最大可超过100千克。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群居。1000多年前,鼋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诸省的江河湖泊和溪流深潭中,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加上人为的肆意捕杀,如今为数不多。瓯江作为鼋的故乡,曾有过辉煌:人们目睹有90只大大小小的鼋,排成一条长龙,由小溪向瓯江游去,时浮时沉,十分壮观。鼋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除浙江的瓯江还有少量残存外,其它地区已经十分罕见。

盘鳖属

包括2种:努比亚盘鳖(努比亚缘板鳖)Cyclanorbis elegans、塞内加尔盘鳖(塞内加尔缘板鳖)Cyclanorbis senegalensis。分布于非洲。

圆鳖属

包括2种:欧氏圆鳖Cycloderma aubryi、赞比亚圆鳖Cycloderma frenatum。分布于非洲。[1]

参考文献

  1. 鳖科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