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撈飯
魚翅撈飯是香港1970年代至1980年代經濟繁榮時期,一种奢侈的飲食方式。當時在香港經濟向好,股票價格大幅上揚,投資者對飲食消費出手闊綽的浮華時期,也常被稱為「魚翅撈飯時代」[2]。
魚翅撈飯後來被指為奢侈浪費[3]。
目录
歷史沿革:起源及演變
歷史起源
魚翅又稱金絲菜、沙魚翅、鮫魚翅、鮫鯊翅等,魚翅其實是鯊魚鰭中細絲狀軟骨,由鯊魚的胸、腹、尾等處的鰭翅切成絲干製成,是有名的「美味佳肴」。
中國南方各地尤其將魚翅視為珍貴烹飪原料,
- 在古代,魚翅在八珍中占一席之位,而最早食用魚翅的人是漁民,漁民出售鯊魚後,將魚鰭留下自己食用。
- 明朝時,被魚商發現有利可圖,才有了收購魚翅的行業,讓其登上大雅之堂,『鯊魚筋』就是此時對魚翅的稱謂。
- 清朝,魚翅產業發展蓬蓬勃勃,因為利益大量捕殺才珍貴的烹調原料,身價也在一步步攀升。
近期演變
魚翅原是一種高價食材,在當時只會在香港的豪華婚宴上才會出現(到今時今日,魚翅亦不是在家常便飯中能隨便出現的菜色)。
1970年代初,香港股市暢旺,人們容易在短時間內,透過炒賣股票賺取大量金錢。為展示在股票市場賺得金錢的財氣,於是有食客叫酒樓以「紅燒翅」來撈白飯進食,以示即使是一碗平凡的白飯,也要以昂貴的魚翅撈起來吃。此後,越来越多人用鱼翅捞飯以示贏錢豪氣[4]。經報紙再三刊登後,「魚翅撈飯」成為社會流行語,風氣至1973年香港股災始止[5]。從此,「魚翅撈飯」這個名詞成為了香港股壇的禁忌語,因為暗喻當前的浮華好景,將會以股災終結[6]。
除了「魚翅撈飯」外,「用龍蝦做早餐」、「用魚翅漱口」、「用紅酒來漱口」等奢侈揮霍的做法也相繼被提出,並成為代表奢華生活的用語,其後在華人社會被廣泛宣揚。
1980年代,中國大陸正值改革開放,台灣的經濟同樣急速發展,造就社會出現一群新的富裕階層,魚翅撈飯的風氣也因此滲入兩地的暴發戶生活[7]。
俚語用法
「魚翅撈飯」可用來表達富有之意,例如某人被指「魚翅撈飯」,並非指他很愛吃或每天都吃魚翅伴飯,而是指他很富有,有能力吃奢侈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