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引發無菌性炎症為主,並累及整個關節組織的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最終會發生關節軟骨退變、斷裂,缺損,甚至整個關節面的損害。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肥大、活動受限,好發於膝、髖、頸椎和腰椎等負重關節。
目錄
基本信息
就診科室:骨科
是否醫保:是
英文名稱:osteoarthritis,OA
疾病別稱: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
是否常見:是
是否遺傳:否
並發疾病:肌肉萎縮、力線異常、膝內翻(X形腿)、膝外翻(O形腿)
治療周期:需要長期間歇性治療
臨床症狀:關節疼痛、關節僵硬、關節畸形,關節功能障礙
好發人群:老年肥胖者、職業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
常用藥物:硫酸氨基葡萄糖、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硫酸軟骨素
常用檢查:骨關節X線、CT掃描
病因
骨關節炎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仍不清楚,但是有幾種不同理論,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骨關節炎的發病是在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
臨床表現
視病程不同,症狀差別較大,但大多數患者的表現並不典型,尤其是早期病例,僅有5%的人有症狀。患者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本病起病緩慢,無全身症狀。通常為多關節發病,也有單關節發病者。受累關節可有持續性隱痛,活動增加時加重,休息後好轉。疼痛常不嚴重,氣壓降低時加重,故與氣候變化有關。有時可有急性疼痛發作,同時有關節僵硬感,偶爾可發現關節內有磨擦音。久坐後關節僵硬加重,但稍活動後反而好轉,有人稱之為「休息痛 [1]」。後期關節腫脹、增大及運動受限,但很少完全強直,一般表現為骨阻滯征。
診斷
1.急性風濕熱 ①發病急,全身症狀重,持續時間短。②關節表麵皮膚呈紅熱。③受累關節疼痛、壓痛,嚴重為遊走性,無關節功能障礙。④多伴發心臟病變。⑤X線檢查無變化。
2.類風濕關節炎 ①多發在20~50歲。②嚴急性發作,全身症狀較輕,持續時間長。③受累關節多對稱或多發,不侵犯遠端指間關節。④關節早期腫脹呈梭形,晚期功能障礙及強直畸形。⑤X線檢查局部或全身骨質疏鬆[2],關節面吸收骨性癒合強直畸形。⑥實驗室檢查血沉快,類風濕因子陽性。
3.強直性脊柱炎 ①多發於15~30歲男性青壯年。②發病緩慢,間歇疼痛,多關節受累。③脊柱活動受限,關節畸形,有晨僵。④X線檢查骶髂關節間隙狹窄模糊,脊柱韌帶鈣化,呈竹節狀改變。⑤實驗室檢查血沉快或正常,HLA-B27為陽性。類風濕因子多屬陰性。
檢查
血液檢查
有診斷意義的就是血常規及風濕系列檢查,部分骨關節炎患者有炎症反應,血常規輕度升高,類風濕因子以及抗體為陰性表現。
關節液檢查
是鑑別骨關節炎和感染性關節炎的重要指標。關節液量多,總蛋白輕度升高,白細胞數不高,凝固實驗陽性,一般提示有可能患有骨關節炎。
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是骨關節炎確診的主要依據,為骨關節炎首選的檢查方式。一般表現為關節腔隙變窄,軟骨下鈣化或囊變,關節邊緣骨質增生。
CT檢查是骨關節炎與其他疾病相鑑別的檢查手段,可以防止誤診。
核磁共振檢查則對於早期骨關節炎患者的診斷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為核磁共振對於軟骨的變化比較敏感,可以相對更早發現疾病。
治療
因本病發展緩慢,症狀較輕,且對功能大多無明顯影響,因此勿需治療;但應注意保護,避免或減緩病變的發展。
本病最為重要而又最基本的治療方法是減少關節的負重和過度的大幅度活動,對患病關節要愛惜,以延緩病變的進程。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以減少關節的負荷,延緩病變的發展。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拐杖或手杖,以求減輕關節的負擔。可以行理療及適當的鍛煉以保持關節的活動範圍,必要時可使用夾板、支具及手杖等,對控制急性期症狀有所幫助。
消炎鎮痛藥物可減輕或控制症狀,但不能改變病變的進展,只是在急性疼痛發作期間起治標作用。關節內注入潑尼松龍(醋酸潑尼松龍)或醋酸氫化可的松可控制症狀,每間隔2周注射一次。
對晚期病例,在全身情況能耐受手術的條件下,可酌情行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神經切斷術或截骨術等,以求改善關節功能。
併發症
肌肉萎縮
多出現於嚴重的骨關節炎患者當中,患者關節長期活動受限,甚至不能活動,導致關節周圍肌肉廢用,導致肌肉萎縮。
神經損傷
多見於脊柱周圍關節出現的骨關節炎患者,引發神經根長期受壓,導致神經損傷。
血栓
一般見於嚴重骨關節炎致殘患者,相對比較少見。
視頻
上下樓膝蓋疼,謹防增生性骨關節炎,看王賀增主任的採訪
參考來源
- ↑ 休息痛:這種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遠端,夜間尤甚,臥位時疼痛加劇,下肢垂下可有緩解,夜間靜息痛或休息痛。因睡眠時心輸出量最少,下肢灌注注血量也減少,故疼痛常在夜間加重。
- ↑ [https://www.mfk.com/ask/yinpin/1598655.shtml 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的治療,強調綜合治療、早期治療和個體化治療。治療方案和療程應根據療效、費用和不良反應等因素確定,合適的治療可減輕症狀,改善預後降低骨折的發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