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家堡站 (鐵路)

馬家堡站 (鐵路)
圖片來自xinhuanet

馬家堡站,位於今北京市豐臺區南苑馬家堡村,1902年撤銷。

目錄

馬家堡站說明

馬家堡站是北京歷史上首個鐵路終點站,屬清政府國有,始建時為津蘆鐵路北京方面終點,至正陽門東站建成前,一直是北京最重要的鐵路車站。

首次提出在北京建商用鐵路的中國官員是李鴻章清朝光緒十四年九月初九日(1888年10月13日),李鴻章致函海軍衙門稱:「惟煤礦商人及鐵路各商均以鐵路便益,力求由天津接造至通州。鴻章查看情形,通州鐵路似不能不就勢接做,於國計民生,大有裨益,關係非淺。」並且要求海軍衙門「大力主持」。 海軍衙門對此表示肯定,認為「如接造天津至通州鐵路,既可抽還造路借本,並可報效海軍經費,公私利益,不止一端。」光緒帝閱折後,於光緒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1888年11月30日)批「依議」。中國鐵路公司不久即在《申報》刊登了修建津通鐵路的招股廣告。但同時,山西道監察御使屠仁守上《請毋建津通鐵路疏》,不到一個月近50名官員接連上疏反對建津通鐵路。清政府乃決定先建蘆漢鐵路,暫擱置津通鐵路修建計劃。光緒二十一年七月(1895年),劉坤一提議修建天津至蘆溝橋鐵路,認為既可改善京師同其外港間的交通運輸,且工易費省里程短,官款勉強可應付。督辦軍務處王文韶乃先讓當時在北京辦理軍糧的廣西按察使頭品頂戴胡燏棻勘查津蘆鐵路線路,旋奏請修建。同年十月二十日,清廷頒布上諭,派胡燏棻籌辦津京間鐵路,「該路里程計二百一十六里,估需工料銀二百四十餘萬兩……所需經費着戶部北洋大臣合力籌撥。」七年前擬建的津通鐵路終點為通州,而津蘆鐵路終點為蘆溝橋,這是因怕鐵路經過清東陵破壞風水。為避開南苑,津蘆鐵路線西移到黃村及豐臺,並從豐臺展支線到蘆溝橋,以符合原議。

洋務派提議建津蘆鐵路的目的是使鐵路進京城,所以他們採取了逐步向京城靠近的辦法。光緒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1896年),胡燏棻奏:「……嗣復飭洋工程司金達重赴看丹詳細履勘,據稱該處地方雖屬孔道,然離京城尚有十餘里,不特貨物上下尚需轉運,飭行旅往來亦多不便,……初擬接至右安門外為止,嗣因該處地勢低洼,……飭往迤東一帶,逐段詳察續勘得永定門外馬家堡地方最為適中之地……倘於是處設立車站,客貨起卸均稱便捷。 」胡燏棻還親往馬家堡勘看,認為「津蘆鐵路接至該處於車務、運腳必愈行興旺,實為經久不易之計」。胡燏棻的奏摺很快獲得清廷批覆,同意將馬家堡作為津蘆鐵路北京方面終點。

光緒二十三年農曆五月(1897年),馬家堡站開工建設。津蘆鐵路初議時為雙軌,後因經費困難而改設單軌。胡燏棻向清廷提出,看丹至馬家堡間新建鐵路不在預算內,「至少應需添銀十餘萬兩」,清廷遂准許向英國滙豐銀行借款。這段僅十多里的鐵路耗銀三十萬兩,津蘆鐵路總工程師金達擅將豐臺至馬家堡段線路設為雙軌,並採用85磅/碼(43公斤/米)重型鋼軌,導致造價奇高。馬家堡站由英國人監造,為英式風格建築,約有三層樓高。《申報》稱馬家堡站「屋頂皆用鉛皮蓋就,不需片瓦寸磚。」馬家堡站建成後,周邊新出現許多茶棚、旅店、缸店、澡堂、落子館等,其中王記茶棚、福是樓(音)在北京城南近郊都有名,福是樓已具備現代百貨業特點。馬家堡站周邊還新建了一批大型棧房,供商人存貨,同時搬運工人成立了「腳行」。

1898年,為便於乘客乘車,英國人在車站以北一里的涼水河上建了座水泥橋,取代了原先的土橋。因此橋是洋人用洋水泥建造,故當地民眾俗稱為「洋橋」。如今此橋早已無存,但「洋橋」作為地名沿用至今[1]

參考文獻

  1. 永定門火車站的三次變遷 鐵軌上滾滾而去的歷史. 北晚新視覺. 2017-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