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黑星病
香蕉黑星病
香蕉黑星病又称黑痣病、黑斑病、雀斑病等,是由香蕉大茎点霉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香蕉上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青果。感病果的果皮上出现针头大小的黑点,影响果实膨大、成熟和着色,使果实失去光泽,并容易腐烂变质。
香蕉黑星病是香蕉产区常见的真菌病害,该病对香蕉的危害日益加重。夏、秋季节若多雨高湿有利于发病,温湿度条件适合,在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再侵染危害叶片、幼果。根据调查,日均温在25-28℃,湿度在80%以上,最容易发生流行。
香蕉黑星病的防治方法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防治。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无病香蕉苗,合理密植,科学植保、施肥、清园。
目录
基本信息
香蕉黑星病症状
黑星病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和青果。感病叶片,初期在叶面出现许多深褐色至黑色的小斑点,密集成堆,似煤烟状,从中脉至叶片边缘表现为条纹;随后斑点扩大,外缘有浅黄色晕圈,中央浅黄褐色或灰色。严重受害的叶片变黄,提前凋萎和枯死。被害青果多在果背弯曲处和果指上部表皮上产生许多散生的或密集的黑褐色小粒、短条纹及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褐色,外围有浅黄褐色晕圈。果实成熟时病害加重,果表大面积变黑,病果不均匀地软熟,病部组织霉烂下陷且着生许多小黑点。[1]
香蕉黑星病发病条件
蕉园病残叶多、菌源丰富、高温多湿,该病易发生流行。香蕉抽蕾前后若遇阴雨、浓雾天气频繁,园内潮湿,尤其是台风暴雨后,叶片和青果伤口多,更加重发病。以密植、杂草丛生、病残叶多、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偏施氮肥、虫害防治不及时的蕉园发病严重。
香蕉黑星病病原
病原为香蕉大茎点菌,蕉园枯叶残株的病菌分生孢子是本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分生孢子靠雨水飞溅传到叶片再感染,叶片的病茵随雨水流溅向果穗。叶片上斑点可见因雨水流动路径而呈条状分布,果穗发生位置和程度也因病叶的雨水溅射和积聚量多少而异,故多雨季节发病严重。
发病病条件
蕉园病残叶多、菌源丰富、高温多湿,该病易发生流行。香蕉抽蕾前后若遇阴雨、浓雾天气频繁,园内潮湿,尤其是台风暴雨后,叶片和青果伤口多,更加重发病。以密植、杂草丛生、病残叶多、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偏施氮肥、虫害防治不及时的蕉园发病严重。[2]
防治技术
香蕉黑星病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选用抗病虫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提高香蕉的抗逆性和抗病力,合理使用农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大蕉、巴西香蕉、威廉斯系列品种等抗病良种,并按一定年限更换品种,以延缓品种的感病性。
清园。冬季彻底病、枯叶和地面病残体,并用40%的硫悬浮剂500倍液,或45%石硫合剂结晶250倍液喷雾消灭越冬菌虫源。在香蕉生长期间,割除基部病残叶并带出果园外烧毁或深埋,保持园地清洁,增加果园的通风透光性,减少重复侵染。
科学施肥。若长期偏施氮肥,易使香蕉抗性降低,影响产量与品质。因此,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可提高香蕉抗病力,使其高产优质。
适时套袋保果。断蕾后喷药,用浅蓝色塑料薄膜袋套住果穗,有条件可用牛皮纸或旧报纸先包好果穗再套袋,并把袋上部连同果轴一起扎紧,以防雨水将病菌传给蕉果,可有效减少病虫危害果穗,防冻、日灼和机械磨擦损伤,特别是防止黑星病的发生,使果实色泽美观。套袋还可提早15d收获,果穗增重10%~15%,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利用土地资源和光能优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果质量。一般巴西香蕉种植密度为2250~2550株/hm2,威廉斯系列品种为2400~2700株/hm2为宜。
化学防治
由于蕉农长期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导致香蕉黑星病对此类药剂的抗药性大大提高,防效下降。因此,在保护好新叶和幼果的情况下,选用25%凯润(毗4醚菌醋)乳油1500倍液,或12.5%特谱灵(烯哇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贵星(氟硅哇)乳油5000倍液,或5%叶秀(己哇醇)悬浮剂1000倍液,或12%菌枯(睛菌4)乳油750倍液等药剂于春、秋易发病季节,或在台风过后及时用药进行喷雾防治,每隔10~15d喷1次,连喷2~3次。
在蕉蕾抽出、果梳苞片脱落、蕉果条散开时,喷75%达科宁(百菌清)800~1000倍液+乐果1000倍液+20%福佑灵液剂(微晶蜡)500倍加适量的拉长素营养剂混合液断蕾后,蕉梳向上弯曲时,再喷1次25%势克乳油2000倍液+20%福佑灵500倍液+乐果1000倍混合液护果防病虫。[3]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