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眼
《風暴眼》,澳大利亞長篇小說。帕特里克·懷特著。1973年英國企鵝出版公司出版。被譯為法、德、俄、日、西班牙、意大利等數十種語言,風行世界各地。中譯本1986年由灕江出版社出版,朱炯強、徐人望、任明耀、姚暨榮翻譯。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描寫了悉尼郊外的大牧場主的遺孀伊莉莎白·亨特,在她彌留之際對一生恍惚的回顧,和子女間在她病榻旁為爭奪遺產展開的爭鬥。亨特太太年輕時風姿綽約,以自己的美貌叩開了金錢的大門,成了大牧場主亨特的妻子,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在金錢堆中她追求別人對她的崇拜和愛情,但她自己卻自私自利、冷酷無情,因此,她一生始終處於想讓人愛卻又不肯愛人的矛盾之中。而今,她年已耄耋,雙目失明,奄臥病榻,在依稀的夢幻中追憶往事,在迷惘和失望中逐漸了卻殘生。她的兒子巴茲爾是個演員,早年在英國舞台上享有盛名,但事業上的成功並沒有帶給他精神上的歡樂。歲月流逝,他的名聲每況愈下,眾叛親離,孑然一身,沉溺在酒色中不能自拔。她的女兒多蘿茜年輕時遠嫁法國,丈夫出身於貴族名門,但好景不長,她很快便成了一名被離棄的公爵夫人。她自命不凡,嬌揉造作,儘管吝嗇成性,卻已窮途潦倒。當亨特太太奄奄一息之際,他倆匆匆從海外趕來,圍繞病榻,爾虞我詐,爭奪遺產。他們有時沆瀣一氣,折磨母親,促其早死,甚至在父母生育他們的大床上亂倫縱慾;有時則明爭暗鬥,各不相讓,不惜與律師、護士調情,尋找同盟。亨特太太終於死了,子女心滿意足地瓜分了遺產;而在最簡單的葬禮上,他們都以各自的藉口,避之夭夭,連一個親人也沒有。這位顯赫一生的富孀只能在這荒涼的墓地才真正找到一角平靜之隅——風暴眼——大風暴中的寧靜點。
這部50餘萬字的長篇巨著的題材並不新鮮,但懷特以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加工,賦於了它嶄新的內涵。在圍繞金錢而展開的這場爭鬥中,作者不是滿足於暴露人世間表層的醜惡,而是把筆觸深入人物的心靈,用心理分析折射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冷漠和敵視的原因,通過展示那些腐朽、墮落的潰瘡,喚起人們對這個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的思索,因此,這部作品被評論家稱為「剖析靈魂的手術刀」。本書的問世使懷特榮獲197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在這部小說中,懷特用「史詩般的和擅長於刻畫人物心理的敘事藝術,把一個新的大陸介紹進文學領域。」許多評論家推崇這部小說是「懷特25年中全部作品的大規模集中」,「別具一格地把史詩的真實和詩歌的感情熔於一爐。」
作者介紹
帕·懷特(Patrick White,1912— ),生於英國,在澳大利亞的悉尼鄉間度過童年,1932年起在英國劍橋大學皇家學院攻讀現代語言,其間,遊歷了許多歐洲國家,深受歐洲文明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服務於英國皇家空軍情報部門。1948年返回澳大利亞,潛心創作。1973年出版的《風暴眼》使他榮獲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成了第1位獲此殊榮的澳大利亞作家,在國際文壇上享有盛譽。迄今為止,他已發表了11部長篇小說,2部短篇小說集,6部劇本,1部詩集和1部自傳。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1]、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2]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風暴眼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高考知識積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新東方高考網,2020-06-01
- ↑ 文學流派及其主要作品,道客巴巴,20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