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就是脑部的血管壁因为先天或后天(血流大量冲击或感染等)的因素而向外膨出如水球一般的瘤状物,动脉瘤名称上虽然有个瘤,但“瘤”字主要是形容膨大如水球般的血管,不是恶性的东西,并不会扩散或是转移。
脑动脉瘤多好发在45至55岁之中年人,女性的发生率较高。动脉瘤的瘤壁很薄,且和脑部大血管相通。当动脉管壁随著脉搏跳动时,血流也同时冲击著动脉瘤瘤壁,随时可能突然破裂而出现症状。动脉瘤破裂前,大多数病患没有症状,然而一旦破裂,就会造成蜘蛛网膜下腔出血,即民间所谓的“断大条的脑筋”,病人会有像爆炸般的突发性剧烈头痛或是合并意识丧失,不紧急处理的话,其死亡率高达50%。由于破裂前几乎无症状,破裂后致死率高,所以又被称为脑中的不定时炸弹。[1]
目录
如何形成
颅内动脉瘤并不是一种肿瘤,而是一种在脑血管壁上突出一个类似气球的膨出物;部分动脉瘤在血流的冲击下,可能逐渐变薄甚至破裂,进而造成脑出血,因此,脑动脉瘤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对您造成危险。破裂(或有症状)的动脉瘤应予以积极治疗;没有症状的动脉瘤,经医师评估后,若属于高危险之病灶,也应予以积极拆除,以预防脑出血。
遗传性的动脉壁薄弱可能是导致动脉瘤产生一个因素。大部分动脉瘤可能是随著年龄增长,造成动脉管壁不断损耗引起的,儿童动脉瘤的发病率很低。有时,严重的头部创伤或感染也会导致动脉瘤的形成。目前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促使动脉瘤的形成,吸烟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2]
临床表征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严重的头痛及颈部僵硬。可能伴随著以下症状:意识丧失、恶心、呕吐、局部神经学异常。少部分病人以眼睑下垂或复视表现。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
以无显影剂的脑部断层为主,在出血后24小时内,高达92%可发现蜘蛛膜下腔出血,若断层摄影无发现可采取脑脊髓液做测试,有无蜘蛛膜下腔出血。脑血管摄影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最标准检查,CTA及MRA因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于未来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另一种利器,TCD可用来诊断及监测血管痉挛
并发症与治疗
治疗方式介绍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包括传统开颅手术及动脉栓塞手术。
传统治疗颅内动脉瘤之方式,是由神经外科医师进行开脑手术将动脉瘤夹除,这种手术行之有年,因治疗动脉瘤之成效佳,过去被视为治疗动脉瘤之标准方式。然而,这种手术对病人最大的心理压力,在于病人需意识到”我需要开颅”这件事;某些动脉瘤更因为其解剖位置特殊,手术后也较容易有神经功能损伤之并发症。近十几年,随著材料科技的进步,微创脑导管技术(就是俗称的”栓塞手术”)已成为治疗动脉瘤的另一项选择。
<<动脉瘤的栓塞手术怎么做?>>
是指手术者从病人鼠蹊部穿刺动脉后,在X光的导引下将导管缓慢送至脑部,在整个导引过程中,导管仅在血管内行进,不会接触到脑组织或神经。待导管进入动脉瘤管腔内后,手术者将一定数量的弹簧线圈由大到小逐一塞入动脉瘤。随著弹簧线圈的增加,这些线圈便会在动脉瘤管腔内交织一块儿,就好像一团棉线球将整个动脉瘤塞住一样,使血液不再流进动脉瘤,进而达成治疗动脉瘤、拆除不定时炸弹的任务。这样的过程,完全不需要开脑,只需要在鼠蹊部穿刺一个不到一公分的伤口即可完成。这种安全、复原时间短、且高成功率的微创技术,已被医界所接受,于全世界也成为治疗动脉瘤之主流技术。
在台湾,健保给付经申请核可后之弹簧线圈,因此若不需其他特殊医材,病人也无需自费接受这种微创手术。[4]
不宜外科手术的情况
A. 颅内动脉瘤位于不易手术之解剖位置,应优先考虑血管内栓塞治疗。
- 不易手术之动脉瘤解剖位置:
1. 海绵窦内动脉瘤
2. 除了后下小脑动脉及血管远端之后循环动脉瘤。
B. 年纪大于八十岁,且属Hunt 第五级或全身健康状况差的病患,不适合手术治疗。
宜外科手术的情况
年纪小于七十岁,属Hunt 第一级至第四级,同时全身健康状况佳的病患,如果动脉瘤位于易手术之解剖位置,适合手术治疗。
手术的时机
Hunt 第一级至第四级的病患,在没有脑部动脉痉挛收缩(vasospasm)及严重脑浮肿的情况下,手术可尽早施行。
Hunt 第五级的病患,除了脑脊髓液外引流等简易之处置外,原则上不建议早期开刀。[5]
视频
眼胀.耳鸣.头痛 当心颅内炸弹脑动脉瘤破裂 健康2.0 20210926
妇女头痛左侧无力 竟是颅内动脉瘤破裂 南投新闻
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疗法与颅内动脉取栓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