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與設計
- 第一代橋:1902年4月5日起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開始興建中港(今竹南)至苗栗路段的縱貫鐵路,並在跨越中港溪之處架設「頭份溪橋」。第一代橋1902年6月7日開工,1903年3月30日竣工,澤井組承包,全長315.5公尺, 16個橋孔,每孔設置跨度60英呎鋼鈑梁,梁身由大阪汽車製造合資會社製作。橋墩採用紅磚及石材砌築,石材產自士林、紅磚來自新竹與新港頂地區;橋墩基礎為沉箱或是松木基樁,枕木則採用苗栗南庄出產的楠木。
- 整修:戰後本橋橋墩發生嚴重裂痕,台鐵在1956年5月4日起封鎖竹南車站至本橋南端區間的路線,進行整修,山線列車通過橋梁南端臨時設置的尖山號誌站改道,暫行西側的海線頭份溪橋(下頭份溪橋)。修理工程於同年6月30日完竣,7月4日恢復行駛原橋並廢止號誌站。
- 第二代橋:台鐵局於1968年9月完成改建頭份溪橋,橋長316.31公尺,共16個橋孔,每孔跨度19.2公尺,橋墩為RC一體成型並附有帽梁[2]。。
相關條目相關視頻參考文獻
- ↑ 公路通訊,thb,中華民國98年6月16日
- ↑ 黃智偉:〈東港溪橋——僅存的大正風〉,《鐵道情報》212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高雄市,2013年3~4月號,頁78照片。
- ↑ 交通部:中華民國78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90年10月10日。
- ↑ 交通部:中華民國82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94年6月30日,頁253。
- ↑ 臺鐵影音專區:YouTube頻道《1991.7 臺鐵 舊山線下行 路程景》影片,2011年8月10日,2分53秒至3分11秒。